外蒙古是怎樣脫離中國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辛亥革命後,俄國插手外矇事務,策動喇嘛王公們獨立。
1911年11月28日,哲布尊丹巴在沙俄駐庫倫領事策動下建立「大蒙古國」,隨後在哥薩克騎兵幫助下,將清廷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驅逐出庫倫。
當時三多只有二百名士兵,而俄國在邊境上駐有重兵,並已派兵千餘名進入外蒙。
在此情況下,三多及隨從被解除武裝押送出境。
由於辛亥戰事正在進行當中,清廷當時既無心也無力去對付哲布尊丹巴的「獨立」,只能派遣蒙古郡王和科布多辦事大臣前去庫倫宣撫。
但是哲布尊丹巴對此絲毫沒有理會,而是隨後自立為皇帝,年號「共戴」。
在俄國的支持下,哲布尊丹巴的屬下又將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的清廷官員及士兵驅逐。
俄國人對哲布尊丹巴的「獨立」表示大力支持,當時的「蒙軍」便是由俄國提供武器並由俄國教官訓練,俄國人還給哲布尊丹巴貸款兩百萬盧布,與之簽訂《俄蒙協定》、《俄蒙商務條約》,可謂不遺餘力。
但是,俄國人的支持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將外蒙古變成他們的勢力範圍,譬如在以上協定中就規定,中國軍隊不准進入蒙古,漢人不准移民蒙境,俄國人在蒙古享有特權,不經俄國同意蒙古不得與他國簽訂協約等等。
用一句話歸納,中國在外蒙古被掃地出門,原有的統治權全由沙俄取代,狼子野心,一目了然。
當然,對於哲布尊丹巴的獨立和俄蒙之間的這些協定,清廷及後來的歷屆政府都宣布概不承認。
1913年11月,袁世凱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聲明文件》,俄國承認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並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而中國則承認外蒙古享有自治權,同意只派出辦事大臣、屬員及衛隊進駐庫倫,軍隊不進入外蒙。
作為條件,俄國在《俄蒙商務專約》中攫取的特權得到承認。
1915年6月,經過近一年的談判,中、蒙、俄三方簽訂《中蒙俄協約》,哲布尊丹巴取消皇帝稱號和年號,俄國確認了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而俄國在蒙古的各項特權也再次被確認。
直到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庫倫當局見沙皇政權已經倒台,隨後自行宣布取消獨立,而民國政府則在隨後派徐樹錚前往庫倫,收回全部主權。
可惜的是,後來的民國政府一直陷於內戰和革命當中,未能及時鞏固在蒙古的主權,以至於外蒙後來又在蘇聯的支持下再次宣布獨立,並投入了蘇聯的懷抱,其混亂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抗戰結束。
二戰後期,為儘快結束對日戰爭,英美兩國背著中國與蘇聯簽訂《雅爾達協定》,其中約定維持外蒙古現狀,並恢復1904年日俄戰爭前沙俄在東北的權益,作為蘇聯出兵東北的條件。
此後,宋子文與蔣經國奉命前往蘇聯談判改約,但談判之前,史達林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在中東鐵路、旅順、大連這些問題上可以讓步,但在外蒙古獨立的問題上決不退讓。
會談無果的情況下,史達林曾直截了當的指出:蘇聯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考慮,因為他們需要這樣一個緩衝地帶,以保障西伯利亞的安全。
史達林的口吻,完全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他不希望自己的邊境上出現另一個強國,而且還擔心中國會與美國走得太近,以至於影響到蘇聯的國家利益和安全。
在反覆爭論毫無結果的情況下,蔣介石決定讓步,正如其日記中記載的:「外矇事實上已為彼俄占有。
若忍痛犧牲外蒙不毛之地,而換得東北與新疆以及全國之統一,而且統一方略非此不可也。
」
最終,國民黨政府同意讓步,允許外蒙「在三民主義的原則指導下」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解決其國際地位問題。
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達成協議之後,宋子文請辭,後由外交部長王世傑簽署了協議。
1945年10月20日,外蒙舉行公民投票,在蒙古人民黨的操作下,97.8%的公民贊成獨立,但聯合國所派觀察員不承認此次投票。
1946年1月5日,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