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進瀋陽被蘇聯司令趕出 部隊曾被蘇軍繳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初史達林並不想跟中國共產黨保持緊密關係
從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以後,從組織關係上講,中國共產黨就已經脫離了共產國際,跟共產國際沒有關係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中間大概有六七年的時間,這六七年間,中蘇同盟建立的過程非常曲折。
首先一點就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的時候,並不想跟中國共產黨建立比較緊密的關係,甚至認為中國共產黨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就是一幫農民,是民族主義分子,這是史達林當時基本的概念,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走的道路跟蘇聯的道路完全不一樣。
那麼為什麼到了1943年史達林突然解散了共產國際?這是和蘇聯戰後史達林要搞的外交政策有關係的,因為到1943年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後,歐洲戰場的局勢開始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折——這個時候蘇聯和西方都開始考慮戰後國際格局的安排問題。
史達林主要考慮的就是戰後要和西方、特別是美國合作。
跟美國合作就有一個前提:蘇聯就不能搞世界革命了,因為世界革命就是要挖帝國主義的老根,就是要埋葬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那怎麼跟人家合作?所以史達林突然下令,就是在1943年5月解散了第三國際,我們也叫共產國際。
共產國際解散的時候,連季米特洛夫都非常吃驚,史達林事先沒有跟他講,也沒有開會商量。
為什麼這麼急,主要是因為當時邱吉爾要去華盛頓,跟美國商量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這也涉及共產黨國家、蘇聯是否值得信任的問題,因為邱吉爾有一個基本的想法就是如果在戰爭當中過早地幫助蘇聯,讓它把實力保存下來,戰爭一結束,它就會來對付我們,對付西方國家,所以最好是讓蘇聯和德國在戰爭當中都消耗掉。
因此,就在邱吉爾馬上要去華盛頓的時候,史達林突然宣布解散共產國際。
在1943年11月,美國要求蘇聯參與太平洋戰爭,就是二戰中美國跟日本之間的戰役,在歷史上叫太平洋戰爭。
這場戰爭就涉及在中國東北的一百萬日本關東軍。
當時美國人希望蘇聯人出面解決掉這批日本人,因為美國人估計,如果他們跟日本人打,大概要犧牲一百萬人,這個代價太大了,所以希望蘇聯能出面。
於是史達林就提出來,我們打日本沒問題,但是我們能得到什麼呢?羅斯福說你可以提條件,不過當時史達林沒提,說現在還早。
一直到了1944年下半年,蘇聯才逐步地把他們的想法告訴美國人,最後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搞了一個關於遠東的秘密協定,這個遠東的秘密協定就反映了蘇聯戰後在整個東亞地區的基本戰略要求和戰略利益。
第一就是控制日本海,控制日本海主要就是要收回千島群島、南庫頁島,也叫撒哈拉群島,南撒哈拉群島,這兩個地方是1904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時候被日本奪去的,現在蘇聯要收回,收回這兩個島,就可以控制日本海和保護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
第二,就是外蒙古,一定要讓外蒙古獨立,因為外蒙古緊挨著就是西伯利亞,是蘇聯甚至歐洲到亞洲連接的一條生命線,如果外蒙古還保留在中國的手裡,那麼對蘇聯的威脅非常大,這個邊境線太長了,而且正好在它的腹部,所以蘇聯要求外蒙古獨立。
第三,最重要就是東北,蘇聯要求長期占用旅順港和大連港,旅順是個軍港,大連是個商業港口,都是長年不凍的港口,條件非常好。
還要占用中國長春鐵路,就是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戰後合併叫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路。
這樣,蘇聯有了中長路和旅順口、大連港,就能得到一個到太平洋的出海口,這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從彼得大帝開始,俄國人在經營俄國發展的時候,主要就是三個出海口:一個是波羅的海,波羅的海往西北,出波羅的海以後跟大西洋連接,再一個就是黑海,通過土耳其海峽然後到地中海,再一個就是中國,通過中國的遼東半島然後到太平洋。
這三條加在一起就構成了蘇聯在遠東地區,或者說在東北亞地區的基本戰略要求。
蘇聯紅軍占領東北
雅爾達會議確定了蘇聯這個要求,當然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日本問題,蘇聯對日本的這個要求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因為日本是一個戰敗國,但中國是一個戰勝國,也是同盟國成員之一,戰爭結束以後,中國沒有得到什麼利益,領土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反而出讓了主權,這怎麼跟中國人講呢?所以史達林要求美國:第一,先不能跟中國人講這個事,他說你跟中國人一講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人最不會保密了;第二,他說你美國也幫助我去說服蔣介石接受這個,中國要是不接受,他也很難實現他的這個目標。
所以,戰爭結束,就是歐戰結束大概兩個月,到6月底的時候,蘇聯開始跟中國人談中蘇同盟條約。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跟蘇聯曾經反覆交換過意見,史達林一直講,說你們要勸蔣介石,我只跟國民政府打交道,我絕不支持中國共產黨,而且他們也不是真的共產黨。
到了中蘇條約談判的時候,果然就談不下去。
蔣介石當然不幹了,誰願意當這個千古罪人?像宋子文開始是代表中國去的,到中間不是回來了,中間因為波茨坦開會休會,史達林就走了,到德國去了,然後宋子文就回來了,回來後他就不去了,乾脆把外交部長都辭了不干,他不願意去簽那個字。
後來換了個王世傑,傻乎乎地去了。
在第二輪談判的時候就出了個新情況,就是美國扔了原子彈在日本,8月6日一扔原子彈以後,這個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因為原來史達林講的是如果中國人不簽這個條約的話我就不出兵,我看誰來收拾這個關東軍——他要拿一把。
結果美國一扔原子彈,這個史達林就著急了,萬一日本要投降了就不需要蘇聯出兵了,如果蘇聯不出兵,他所有的要求都很難實現,當然日本是沒問題了,他能收回來,但是關於東北和蒙古的問題怎麼辦呢?他就沒有藉口跟中國人張嘴說這個事,所以8月8日史達林就突然下令,立刻出動,蘇聯紅軍一百五十萬人分三個方向攻擊日本關東軍。
原子彈一扔,蘇聯一出兵,日本就頂不住了,這時候史達林就有點著急了,要是日本突然投降了,中國就不會跟他簽這個條約,中國不跟他簽這個條約,他占領東北是問題不大,已經去了一百五十多萬人,但是他這樣做就沒有合法性了,長此以往下去怎麼辦?其實蔣介石也有點著急,因為蘇聯出兵已是既成事實,萬一史達林要賴在這兒不走怎麼辦?雙方都有點擔心,所以這個時候談判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史達林提了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讓蔣介石非常順當地就接受了這個條約。
第一個條件就是如果你簽訂這個條約,我就只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我承認你蔣介石是中國唯一的領袖,蘇聯絕不支持中國共產黨。
這點蔣介石當然很高興了,因為在蔣看來,什麼俄國人、日本人,都不是心腹之患,心腹之患是共產黨,要他命的是共產黨。
所以這第一條就正中他下懷。
第二條也很厲害,史達林講,如果你要簽這條約,新疆問題我就給你擺平了。
當時新疆什麼事情呢?就是1944年11月7日,蘇聯策動新疆的少數民族暴動,然後打垮了政府軍,到1945年8月的時候,民族軍已經馬上要拿下迪化了——就是現在的烏魯木齊。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能把新疆局面穩定下來,對於中國來講當然也是一個幸事了。
而外蒙古不管怎麼講是一匹死馬,實際上當時已經「獨立」了,只是名義上主權還在中國。
從1921年起,可以說中國就失去了對外蒙古實際的控制,外蒙古已在蘇聯的控制下。
第三條也很重要,就是如果中國簽了這個條約,蘇軍三個月以後撤軍,否則,就不知道什麼日子撤兵了。
這三個條件都很誘人,在蔣介石看來,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況且他自己也很著急。
就這樣,《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就簽訂了,這個條約一簽訂,也就確保了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
因為是跟國民政府簽訂的這個條約,所以蘇聯必須要保持跟蔣介石的友好關係,否則,誰來保證蘇聯的利益呢?所以在這個時候,共產黨並不重要,共產黨不但不能保證這個利益的實現,反而可能會起反作用,破壞蘇聯的戰略意圖。
毛澤東曾對美國寄予極大希望,認為美國是學習的榜樣
接下來,我們看看毛澤東的選擇。
其實毛澤東也沒有選擇蘇聯,沒有選擇史達林。
1943年5月,共產國際解散的時候,最高興的就是毛澤東,終於自由了,原來都在蘇聯的領導下,讓幹什麼幹什麼,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中共中央做出了決定,最後蘇聯一道指令你必須改。
比如說皖南事變,蔣介石設計消滅了新四軍主力,葉挺他們也被俘了。
毛澤東聽說以後非常憤怒,召集政治局會議,說一定要大舉反攻,不惜跟頑固派撕破臉,一是要公開批判蔣介石,再一個是軍事上要全面反擊頑固派。
政治局做了決定以後,蘇聯駐中國大使彼得羅夫緊急召見周恩來和葉劍英,說:誰讓你們這麼幹的?你們還要不要統一戰線了,還要不要抗日了?不能這樣,這個不合適,回去要改。
毛澤東不得不又開會,說同志們,咱們這個決議錯了,咱們得改。
為什麼?蘇聯不同意。
所以1943年共產國際一解散,毛非常高興。
到1944年的時候,當時在延安地區,中共八路軍就開始跟美國人發生密切聯繫。
美國派一個軍官團到延安訪問,前前後後小一年,從1944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春天,談了很多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跟美國人,現在美國把這些記錄都解密了。
中國是不是燒了,不知道,聽說延安撤退的時候都給燒了,反正中文的記錄我沒有看到。
但是美國有,因為美國人每次談完了都有電報發回國務院,後來,所有的談話記錄都解密了。
從這些談話里可以看出來,毛澤東當時對美國寄予了無限的希望。
他跟美國人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說中國共產黨人「首先是中國人」,就這句話,讓美國人印象非常深,馬上打電報回去說毛澤東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真的就是民族主義分子。
在西方的概念當中,共產主義分子和民族主義分子是兩個概念,因為共產主義分子是不要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是要求世界革命,搞世界大同,要消滅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而民族主義分子是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出發的,所以是可以跟西方合作的,是可以談判的,大概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英文裡面,把國民黨就叫民族主義分子,共產黨叫共產主義分子。
美國人理解毛澤東的話是想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民族主義分子,所以我們是可以合作的。
後來,毛的講話就越來越明確,他說,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現在搞的所有政策沒有一樣是美國企業家不能接受的,我們的根本目的和美國總統林肯一樣,那就是解放黑奴。
美國人一聽,是啊,沒有什麼區別嘛,而且毛還講,美國不但經濟發達,政治也很先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將來能夠幫助中國的只有美國。
美國這批人,主要是當時在華的外交官,很多年輕的像謝偉思、戴維斯這些人,他們都是傳教士的兒子,從小在中國長大,對中國的國情也比較了解,他們比較傾向共產黨,包括當時美國的駐華大使高斯也是對共產黨印象不錯。
這些軍官團的軍官來了以後,看到延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官兵一致,艱苦樸素,等等,他們寫的報告都非常好。
他們認為,中國共產黨可能是中國一支比較有生氣的新生的政治力量,將來是可以跟國民黨競選的,這樣子就能實現美國人的價值觀,即在中國實現兩黨制,把共產黨扶起來,共產黨、國民黨兩黨輪換制。
這是當時,至少在華的這一批美國人大慨有的一種傾向。
所以,越到後來我看毛澤東和周恩來就越興奮,甚至談到1945年1月要去華盛頓訪問。
周恩來還說,我們希望美國能夠在延安建個領事館——這樣辦簽證就方便了嘛。
但是,所有這些報告到了白宮都被束之高閣了,並沒有引起美國政府足夠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內的右傾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特別是在議會,反共勢力比較強大,他們怎麼看這個中國共產黨還是不順眼,再加上國民黨「院外集團」在那裡遊說,所以美國國內就對在華的這批外交官反而有了很不好的印象。
當時史迪威跟蔣介石矛盾衝突也很大,史迪威是中國戰區的參謀長,但是他跟蔣介石的意見經常發生衝突,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認為美國租借的物資到中國後你蔣介石不能光給你的部隊,八路軍也得給,八路軍也是國軍,也是抗日的部隊。
這一點蔣介石就不幹了,說美國的租借物資到中國就歸我管,別人沒權過問,我想給誰就給誰,兩人就為此爭執起來了。
當然還有滇緬作戰指揮等等一些衝突。
結果後來羅斯福不得不做出一個選擇,他只能依從蔣介石,因為蔣介石當時威脅說要辭職了,說你這麼幹我就辭職了,你自己來吧,你看中國你怎麼折騰。
那當然美國人也不敢,所以派了特使赫爾利來,赫爾利是比較反共的,比較右傾的,他來了以後不久,美國駐華大使高斯辭職,幾個年輕的外交官也給撤回國了,有的最後被逮捕,送上法庭,搞了一個《美亞》雜誌間諜案,說他們是共產黨間諜,給判了刑。
到了1945年的春天的時候,毛澤東開始對美國人失望了,覺得美國人不行,說了半天,好話說盡,什麼事也沒幹,所以「七大」的時候,我們看那個總結報告,毛澤東又回過頭來說,同志們,其實蘇聯也是我們的朋友。
但是蘇聯還真沒拿他當朋友,因為蘇聯在戰後基本戰略利益的保證,必須得通過國民政府才能實現,在他們看來,共產黨就只會搗亂,日本一投降就出了件事。
8月15日日本突然宣布投降,當時國民黨的軍隊都在湘西、雲南、四川,整個華北平原、華東地區不是淪陷區就是游擊區,離得最近的就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所以當時毛澤東特別興奮,連下六道命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迅速向大中城市進軍,馬上在當地接受日軍投降,立刻占領上海、南京,讓新四軍包圍上海,然後這邊鼓動上海工人起義,裡應外合拿下上海。
同時讓粟裕趕快進軍南京,地下黨也已說服周佛海投降,然後拿下南京。
只要上海、南京一拿下,半個中國就是共產黨的,然後再跟國民黨談判。
共產黨甚至任命了上海市市長、南京市市長,還有江南五省省長。
所以蔣介石就著急了,在山上看著,就是下不去,他的軍隊運不過去嘛,所以只能採取緩兵之計,給毛澤東寫信:潤之兄,中國的未來就在你我之間,請你上山咱們談談。
美國人也寫信,魏德邁,後來替換史迪威的將軍,也給毛澤東寫信。
毛澤東沒搭理他們,命令八路軍、新四軍趕快採取行動。
這個時候,8月20日左右,史達林來了封信,說:不行,你所有的命令馬上撤銷,立刻到重慶去,跟蔣介石談判,建立聯合政府,你要以合法的手續、合法的手段來參加政府,不要搞武裝鬥爭,因為你搞武裝鬥爭,中國就內戰,中國一打內戰就完了,中華民族就要滅亡了。
所以8月23日,政治局討論了一天,怎麼辦?最後還是屈服了。
蘇聯的意見,那當然得聽。
實際上共產黨在接收的時候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蔣介石命令所有日軍只能向國軍投降,不能讓八路軍、新四軍受降。
另外又跟周佛海、汪偽的軍隊勾勾搭搭,就是採取軍事手段也不是那麼順利。
再加上史達林這個電報,最後毛澤東沒辦法,就撤銷了原來的命令,放棄了大中城市,小城、小城鎮能占則占,不能占就算了,主要還是在農村待著。
毛澤東這邊去了重慶,然後劉少奇開始重新設計搶占東北,因為東北是個好地方,背靠蘇聯、朝鮮,另一邊是蒙古,是建立革命根據地最好的地方,所以決定就搶占東北,關內就縮小,建立點根據地就算了。
但是在東北,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蘇聯軍隊是1945年8月份進入,一直到1946年的5月撤出,在這幾個月的過程當中,蘇聯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實現其戰略構想。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里有一條就是蘇軍三個月之後撤軍,撤軍後把主權交給國民政府。
所以從蘇聯來講,不敢明目張胆地把瀋陽、長春等等一些大城市交給中共,因為他們不是政府的軍隊。
蘇聯在整個東北還有很多問題要跟國民黨、國民政府處理,比如蘇聯要求東北第三國不許來,不許參與東北的投資,什麼都不行。
而且蘇聯投資,股份要占到百分之五十一,這些當時是蔣經國去談的,談得非常艱苦,從這些能夠看出,蘇聯人在需要的時候、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啟動一下共產黨、八路軍,不需要的時候就把他們轟走。
所以你看,關於東北內戰時候的很多回憶錄,對此他們什麼說法都有,有的說蘇聯對我們多好,我們到了蘇聯以後,他們把倉庫打開,服裝、槍枝,彈藥任你拿。
有沒有這事?有。
但是也有到了東北就被繳械了,蘇聯就給繳了械,而且東北局到了瀋陽以後,被蘇聯司令給轟出來了,說你要是不走,拿坦克把你趕出去。
為什麼?你共產黨不能進城,距離瀋陽五十公里以外,願意去哪兒都可以,反正不能進城,因為這個城市蘇聯方面是要交給國民政府的。
老外看共產黨人:他們感動人民群眾這個"上帝"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回顧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為什麼其他政黨無法完成的近代中國國家構建的歷史任務,最終卻由中國共產黨人實現?歸根結底,其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終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