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是要勸人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往今來,勸人勤奮讀書的詩文典故可謂汗牛充棟。

陸放翁「待客未來還讀書」,歐陽修善用「馬上、枕上、廁上」的片刻光陰,乃至鑿壁偷光、懸樑刺股,都為一代代的人們耳熟能詳,並以此來激勵自己。

這當然沒有錯,但人們在欽佩仿效時,是否更進一步想過,如何理解勤奮,它僅僅指的是手不釋卷、目不轉睛麼?

按說,這不應該成為一個需要談論辨識的話題。

讀書,本來就是眼睛和頭腦的共同運作,二者仿佛是一個人的左膀右臂,不可須臾離分。

翻開一本書,紙頁上的文字被目光掃描,經由眼睛的通道進入大腦意識表層,只是完成了第一道工序。

此時它們仍然只是文字的排列,是知識或智慧的原材料,而不是知識或智慧本身。

只有被思索的牙齒一點點咬齧、咀嚼、回味、消化,才會最終變為餵養自己靈魂的養料。

但遺憾的是,如果詳細考察這方面的情形時,我們會發現有相當數量的人,對這一點不甚了了。

他們勤於用眼,而疏於動腦。

他們不乏熱忱和謙遜,貪婪地閱讀林林總總的書籍。

浩浩蕩蕩的文字方隊映入眼帘,但是否能夠進入大腦,化為種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他們就不甚關心了。

有鑒於此,如果我在這裡給習慣的說法畫個問號,甚至唱一唱反調,就不能說是無病呻吟無的放矢了——也許,我們應該更多考慮的,是時常把目光從書上挪移開。

這當然不是反對讀書,只是反對思索缺席的讀書,只訴諸眼睛而不訴諸心靈的讀書。

這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細節性問題,它關係到讀書的本質,讓目光離開片刻,是為了讓思想盤桓得更久一些。

灶膛里的柴禾塞得太滿,壓得太緊,就不容易燃起火苗,只會冒濃煙——因為缺乏助燃的氧氣。

閱讀而不思考,情形和這點仿佛,不少人讀書甚多,批閱頗勤,但見不到明顯的進步,原因每每在於他的思索是不在場的。

這就好比看演出,怎能想像主角自始至終不出場?

中國古代和民間,都有不少記載或故事,嘲諷只知死記硬背尋章斷句的書呆子。

通常情況下,他們正是上述讀書方式發展到極端的犧牲品。

他們確實讀書很多,但舉止乖戾,識見冬烘,和現實生活格格不入,或脫榫錯位,或膠柱鼓瑟,總之是左支右絀,自取其辱,被嘲諷為「四腳書櫥」。

話雖然刻薄了些,卻是一針見血。

在這類人身上,初衷和結果呈現了嚴重的扭曲甚至是悖反。

可以用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來指代這樣的讀者。

他們坐擁書城,言必經典,實際上卻離智慧最遠。

緣木以求魚,南轅而北轍,豈不悲哉!

西方哲人也認識到了這一弊端,並且給予邏輯清晰的梳理剖析。

他們強調,閱讀並不能代替一個人的獨立思考,它只是對精神起著一種引導的作用。

應該用更多的時間來思考,而非沉湎於讀書。

叔本華就指出,「一個人若不想費腦筋思考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時時刻刻手中都拿著一本書。

這就像逃離大自然,去博物館觀看枯萎的植物或銅雕的風景畫一樣。

」他甚至提出,一個人應當只是在他自己的思想流停滯不動時,才去閱讀書籍。

由於具有強烈的創造慾望,他們的認識比常人更向前跨進了一步,敏銳地看到了過分沉溺於閱讀對於自身創造力的抑制作用,提醒讀者不要使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和蘭姆齊名的英國隨筆作家哈茲里特,也在一篇《有學問的無知》中,諷刺了這樣的人:「他沒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必須依靠別人的思想才能生活。

他頭腦里塞滿了權威的權威,充斥著引語的引語,而且他還把自己的感官、理解力和心靈統統鎖上。

他不熟悉處世之道和世態人情,而且根本不了解各個人的不同的性格。

他在自然和藝術的臉上看不出美來。

這樣的提醒,並非是專門針對以努力創建獨特見解為己任的學者而言的,也適用於一切希望通過讀書增進智慧、收穫愉悅的人。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戕害我們的讀書生活,使得讀書成為真正的精神沉醉,我們應該時時保持一種自警自省意識。

只要不做穿鑿的理解,我們不妨讓這樣的口號,成為自己讀書時遵循的規誡——讓眼睛歇一口氣,給大腦開足馬力。

(彭程)

《光明日報》2003年12月18日

ISBN978-7-01-017174-6 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49.00元

彭程最新散文集《紙頁上的足印》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該書內容豐富深邃,語言優美流暢,既具有較強的審美感染力,也具有理性思考的穿透力,體現了「文」與「質」、「詩」與「真」的融合,同時也是一個愛書人、一位作家對於自己內心世界的檢視,是與眾多傑出心靈的對話,值得推薦給每一位熱愛閱讀的人。

作者是業內知名的散文作家,為文一貫追求詩性和智性的結合。

此外,書中部分文章還配有精美的書影圖片,全書四色印刷,使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和直觀的感受。

彭程,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供職於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

兼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等。

入選2014年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

出版散文集《急管繁弦》《在母語的屋檐下》等數種。

曾任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獎項評委。

l 主要內容

該散文集圍繞讀書這一中心話題而展開,由作者數年來在各種報刊雜誌上所發表的與讀書和書籍相關的文章結集而成,這些文章內容豐富深邃,體裁靈活多樣,長短不拘一格,共80餘篇,分為四輯。

第一輯收錄的是泛論讀書的文章,匯集了作者多年來潛心讀書的種種感悟,呼籲人們要努力養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習慣;第二輯收錄的是評論國內作家及其圖書的文章,包括沈昌文、凸凹、廖奔、陳冠學、蘇北、土生、劉先平、祝勇、韓春旭等人及其作品;第三輯收錄的是評論外國作家及其圖書的文章,包括米沃什、帕慕克、惠特曼、塞弗爾特、雅姆等人及其作品;第四輯收錄的是其他與讀書和書籍相關的文章,主要包括對張中行等一些具體的書人書事的介紹描繪。

l 美文摘錄

閱讀,將我們的經驗世界無限地延伸,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都是書籍的觸角伸延和窺伺的領地,都在文字的掌控中,它能告訴我們想了解的一切,就看我們的期望有多大。

書籍,是我們的腳掌,也

是我們的翅膀。

閱讀可以讓我們超越一己的生命只能拘囿於某個時空中的局限,通過想像和代入性的體驗,而擁有不止一次的人生。

——《閱讀讓人保持生長》

蘇格拉底逛雅典集市,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感嘆道:這裡有多少東西是我所不需要的呵!歌德也做過試驗,連續幾個月不看報紙,結果發現沒有絲毫損失。

在如大潮巨浪般湧來的信息洪流面前,為了對生命負責,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由,不被時尚裹挾而去,在懵懵懂懂中成為殉葬品,我們應該從先哲的言行中獲得啟發,用理性築起一道堤壩。

——《懷想時光優裕的當年》

時間淘洗一切也檢驗一切。

動聽的鼓譟會喑啞,精美的裝幀會毀損,最後剩下的就只有內容本身了。

只要它是出色的,便總會以某種方式存在下去,延續並擴大自己的生命。

就像真正的美酒,時間的窖藏只會增加其醇香。

——《好書付與時光汰》

灶膛里的柴火塞得太滿,壓得太緊,就不容易燃起火苗,只會冒濃煙——因為缺乏助燃的氧氣。

閱讀而不思考,情形和這點相仿佛,常常會造成思維空間的壅塞,阻斷了思想的氣流穿行的通道,侵占了情感化育升騰的空間,當然也就難以點燃知識的薪柴,迸射出明亮的智慧火花。

——《讓眼睛歇一口氣 給大腦開足馬力》

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當然要傳遞作者的某種思想、某個理念,但首先必定是用情感打動人的,這是文學的本質和功能之所在。

或者換言之,只有首先做到了打動人心,也才能更好地傳達思想和理念。

——《在大牆內播撒人性溫暖》

通俗化不等於低俗化,流暢易懂也並不意味著將窖藏的陳酒稀釋成白開水。

不能為了吸引觀眾,而置基本概念、理論的準確性於不顧,或者罔顧甚至歪曲價值評判。

這一點是必須要加以釐清的。

——《讓學術走向大眾》

關鍵是要在全體人類中確立一種適度生活的觀念,把欲求適當降低,降低到一個生態、資源能夠擔負的地步。

這樣做,從代際關係著眼,是考慮子孫後代的生存權利,對人類未來負責。

而對個人而言,一旦認識到這點,也就是開啟了自身真正的通往幸福的大門——努力張揚精神生活,用智慧來替代物質享樂。

——《要奢侈,還是要生存》

生命是一條大河,一路會接納流入其中的大大小小的溪流。

舊的困惑解決了,但又會有新的煩惱產生,如此循環往復,直至生命的終點。

——《寫作是擺脫靈魂中的糾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