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讀書的姿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
此文節選自作者在華東師範大學的演講,原題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
在學界享有盛名的《讀書》雜誌,創刊號上有一名文《讀書無禁區》,直接針對那時的諸多清規戒律。
人為地劃定禁區,說這些書能讀,那些書不能讀,未必有效果。
歷朝歷代,那麼多禁書令,全都行不通。
越是朝廷查禁的書,讀書人越感興趣。
不是說「雪夜閉門讀禁書」嗎,那可是很高雅的。
就說《金瓶梅》吧,經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編,不放在桌子上而已。
讀書沒禁區,可閱讀有路徑。
也就是說,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
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
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有兩個說法,值得推薦。
一是淸末文人孫寶瑄的,他在《忘山廬日記》中說,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
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反過來,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
林語堂說的更有趣:只讀極上流的,以及極下流的書。
中流的書不讀,因為那些書沒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最上流的書必須讀,這不用說,誰都會這麼認為。
可為什麼要讀極下流的書呢?極下流的書里,泥沙混雜,你可以沙裡淘金——因為社會偏見,很多先知先覺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
還有一點,讀這種書的人少,你偶爾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學。
很多寫文章的人,都有這習慣,即避開大路,專尋小徑,顯得特有眼光。
這策略,有好有壞。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
」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其實,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
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
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
補充一句,我主張「讀經典」,但不主張「讀經」——後者有特定含義,只指向儒家的四書五經,未免太狹隘了。
談到讀書,不能不提及閱讀時的姿態。
你的書,是擱在廁所里,還是堆在書桌上,是放在膝蓋還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還是隨便翻翻,閱讀的姿態不同,效果也不一樣。
為什麼?這涉及閱讀時的心態,再往深里說,還關涉閱讀的志趣與方法等。
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魯迅是怎樣讀書的。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說,自己有個「隨便翻翻」的閱讀習慣:「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葉內容」;不用心,不費力,拿這玩意來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見相反的書要翻,已經過時的書也要翻,翻來翻去,眼界自然開闊,不太容易受騙。
這「隨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可必須記得,魯迅說了,這不是讀書的全部,是「當作消閒的讀書」,「如果弄得不好,會受害也說不定的」。
這就是魯迅雜文的特點,怕你膠柱鼓瑟,說完了,自我調侃,甚至自我消解,讓你培養獨立意志與懷疑精神。
確實如此,魯迅還有另一種讀書姿態。
就拿治小說史來說,魯迅稱:「我都有我獨立的準備」(《不是信》)。
將《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書,與《中國小說史略》相對照,不難發現魯迅著述態度的嚴謹。
比起同時代諸多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才子來,魯迅的學術著述實在太少;許多研究計劃之所以沒能完成,與其認真得有點拘謹的治學態度有關。
可幾十年過去了,塵埃落定,不少當初轟動一時的「名著」煙消雲散,而《中國小說史略》卻依然屹立,可見認真也有認真的好處。
回到讀書,該「隨便翻翻」時,你盡可洒脫;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時候,你可千萬馬虎不得。
所有談論大學校園或讀書生活的,都揀好玩的說,弄得不知底細的,以為讀書很輕鬆,一點都不費力氣。
你要這麼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掛在口頭的輕鬆與壓在紙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觀之,才是真正的讀書生活。
- End -
主編:宋程 責編:小悅君
加入一起悅讀群請找小悅君
加微信15300077378,並標註「微群」
一起悅讀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投稿 | 加入我們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