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曹操為何不帶上荀彧?假如他在,結局會不會變得不一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二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一期陳老師在趣說三國第一講中給大家講述了幾種關於趙雲死因的幾種猜測。

今天看了一下大家的反饋,普遍都認為陳老師我講得太囉嗦了。

我仔細的想了想,確實是那麼一回事,現在生活的節奏不斷在加快,大家拿起手機看新聞無非都是圖一樂,沒有人會願意去看你一個老頭兒寫的一大堆東西。

所以,陳老師在接下來的趣說三國專題節目中會接受讀者們的反饋,但是有些習慣一時半會兒改不了還請大家多多諒解。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陳老師在趣說三國的第二講中給大家講述的是一位輔佐了曹操二十年餘年,謀略與智慧在郭嘉之上的一位干臣——荀彧。

羅貫中在書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他用了大量的筆墨去刻畫了人物的人物性格,不管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忠義雙全的關羽,他們都被羅貫中刻畫成了 一個正面的人物形象。

而就像美國英雄主義電影里演的那樣,有英雄就一定要有個強大的反派來襯托,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反派」代表,一定非曹操莫 屬。

曹操識人用計方面可謂是一把好手,從他說的那一句「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他為了得到關羽,對關羽的百般的退讓就能窺得一二。


陳老師曾給學生們講赤壁之戰時,有一位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都知道曹操惜才會用人,那麼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為何不把荀彧帶上?如果當年曹操有荀彧在一旁給他出謀劃策,是不是就不會輸掉赤壁一戰?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十分好,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中,少一個普通的武將可能可以用十個甚至一百個戰士去彌補,而少一個謀士,你可能就要用一百個戰士的生命去彌補。

對於不熟悉《三國演義》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只知道諸葛亮這位智多星,再多一點就是再認識一個周瑜,但是對於荀彧,若是不懂三國的人,還真沒幾個人知道他。

但是就是這個不為人熟知的男人,卻在曹操統一北方的事業中有著功不可沒的成就。

上文提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謀就是出自荀彧,就連史書上對他的記載都是「王佐之才」。

其實對於像曹操劉備這種領導者而言,其實他們並不需要擁有那麼高的智商,那麼強的技能。

他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雙識人的慧眼。

劉備在此事上造詣極高,但曹操卻也不輸多少。

而這位由曹操一手提拔的謀臣荀彧,則在戰術、政治、舉人等各方面為曹操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只可惜,即便擁有荀彧這樣的人才,曹操最後還是沒有看到一統國家的那一天。

而在曹操一生的戎馬生涯之中,最為恥辱的一定是歷史上最為經典的「赤壁之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還一直被人們拿來談論,前幾年甚至被拍成了電影,因為這場戰爭之中最大的一個槽點就是以少勝多。

而諸葛亮和周瑜的一招火燒赤壁,也徹底毀滅了曹操希望一舉統一的夢。

但為什麼那時候曹操沒有帶上他的得力助手荀彧去呢?據後人的考據得出,當時的原因有二:

一是,作為得力的大將荀彧要為曹操守好老窩,並且上文也說到了,赤壁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是因為曹操有一批龐大的軍隊,所以難免有些膨脹,自然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出動全部的兵馬。

二是,因為當時曹操的兒子曹沖在赤壁之戰前夕夭亡,所以沉浸在悲痛中的曹操也聽不太進去旁人的意見。

帶誰不帶誰根本沒太思考,一心只想要用打勝仗來麻痹自己。

於是就有了大敗赤壁一戰。

那麼另外一個問題也有了答案了,假如曹操帶上了荀彧去了赤壁之戰,結局還是會那樣,因為當時的曹操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當時就算諸葛亮在他身邊輔佐他也無濟於事。

可憐的荀彧一生為了曹操的事業而奔走效勞,但是最後卻也是死在了他最信任的君主手下。

曹操一貫疑心重,而隨著權力的增加,疑心越發的重,所以最後就算是荀彧這般的忠臣,也容不下了。

有道是古語云,「伴君如伴虎」呀。

好了,今天的陳老師歷史課堂就說到這裡了,讓我們期待下一堂課為您繼續講述更加精彩的三國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英年早逝的人物

人們對三國的理解大多數是來源於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成就不在於歷史的傳承,更多的在於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三十六計在三國演義運用到了極致,人們在看過三國演義之後,往往會後很多...

碾壓諸葛亮,這才是三國英才!

一部《三國演義》,將三國那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年代以藝術的手法,通俗地敘述出來,以至膾炙人口,談到三國,一定會提到《三國演義》。然而,《三國演義》摻雜了太多作者羅貫中個人的好惡,很多人物形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