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評銜本應有十一位開國元帥,是他主動退出,成了十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古代,元帥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對軍隊中資歷、威望和戰功最高者的一種尊稱。

到了南北朝,漸漸演變成了戰時統兵司令官的官職。

在近代,因為翻譯上的原因,翻譯人員把法國、奧地利、俄國、英國、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等等國家的軍隊最高級統兵者統統翻譯成了元帥,殊不知,這些西方國家的所謂「元帥」是軍銜制里的一種軍銜,其意義上已經與中國古代的元帥有了很大的差別。

不管怎麼樣,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和西方接軌,最主要的是正規化建設部隊,我軍開始實施軍銜制,對軍官進行授銜,從而沿襲了西方制度,將元帥定為最高軍銜,其中分為兩級:大元帥和元帥。

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授銜,全黨、全軍乃至全國都高度重視評銜工作的展開。

評銜工作中的重中又重又是元帥軍銜的評選。

195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基本框定了授予元帥軍銜人員的範圍,即授予元帥軍銜的人員就從現任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中進行評選。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明確規定:對創建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勳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按照這一規定,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人都是符合條件授予元帥軍銜的。

而授予毛澤東大元帥軍銜絕對的眾望所歸。

但是根據1月份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所制訂的原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是毛澤東,委員有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一人,劉少奇、周恩來不是軍委委員,所以也就不在元帥人選之列。

也就是說,在初步擬訂的元帥人選名單中,大元帥軍銜就是授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元帥軍銜即授予朱德等十一人。

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洽局會議批准了軍委提出的授銜名單。

彭德懷和羅榮桓、宋任窮等代為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函稿。

9月3日,羅榮桓等將起草的函稿呈周恩來並劉少奇審查修改,並提出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

該函稿中赫然這樣寫著:「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一位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授銜、授勳典禮將在1955年10月1日國慶節前舉行,那時,新中國的開國元帥就不會是後來的十位,而是十一位!

這十一人中,多出的一人就是鄧小平。

按照這份名單,朱德是「紅軍之父」,是當仁不讓的「帥首」,鄧小平位列第七,排在陳毅之後,羅榮桓之前,位置並不低。

的確,鄧小平無能是能力還是資歷,都完全可以與其他十人比肩的。

他在1929年12月就領導發動百色起義,任紅7軍政委和前委書記。

1934年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12月任八路軍129師政委,同師長劉伯承領導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45年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晉冀魯豫軍區政委。

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劉伯承奉命指揮晉冀魯豫部隊反擊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攻。

1947年6月,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軍區主力12萬大軍強渡黃河,實施戰略反攻。

1948年11月,任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同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一起指揮中原和華東兩大野戰軍,對徐淮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發起戰略決戰。

淮海戰役後,任第二野戰軍政委。

1949年4月,指揮第二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攻占南京。

後又與劉伯承率部解放西南諸省。

一句話,鄧小平在革命戰爭時期對創建人民軍隊、領導武裝力量對敵作戰等方面的功績是完全符合評定元帥軍銜的標準的。

可是,我們都知道,後來鄧小平並未在開國元帥之列,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是毛主席說了一句話,鄧小平主動選擇了退出。

事情是這樣,作為軍銜評定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宋任窮後來回憶說,當時為了給毛澤東授予元帥軍銜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開會進行了討論。

在討論中,與會人員包括許多民主人士在內的常委會委員們紛紛發言,認為毛澤東等領導同志,是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指揮許多重大戰役,為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聲譽,應該給他們授銜授勳。

同時認為,毛澤東在革命戰爭中功勞最大,應該授予大元帥軍銜,並授三個一級勳章。

可毛澤東明確拒絕了,他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根據國際上的經驗,這個大元帥我不能要,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誠然,評銜工作是整個軍銜實施過程中難度最大、最傷腦筋的,也是是否能夠在全軍成功實施這項制度的關鍵所在。

全黨、全軍乃至全國都對這次授銜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對這次授銜工作能否公平、公開,能否真正做到了賞罰分明也是十分關注。

基於這種考慮,毛主席率先做出了表率,堅決辭掉了大元帥軍銜。

在毛主席的帶頭下,很多人都在這次授銜中表現出了共產黨人應有的高尚風格和無私精神,非常配合軍銜評定的開展,對於給不給、給什麼樣的軍銜極其豁達大度。

羅榮桓就專門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寫信,說自己參加革命較晚,對革命貢獻不大,懇請不要授給自己元帥軍銜。

徐向前也寫信請求降銜,他說:「我們是倖存者,許多戰友犧牲了。

如果他們不犧牲,元帥、將軍應該是他們的。

許光達聽說自己被提名為大將,寢食不安,三次寫信申請降銜:「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能心安神靜嗎?……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就是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

為了公正,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軍銜,另授功勳卓著者以大將。

此外,粟裕、徐立清等等都主動提出了給自己降銜的要求。

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聽了毛主席說的「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覺得自己沒有在軍隊中任職,則主動退出了軍銜評定的行列。

另外,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劉少奇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等也都轉入地方上工作,同樣沒在軍隊中任職,也都紛紛退出了軍銜的評定。

這麼一來,原定的十一位元帥,因為鄧小平、陳毅的退出,就成了九位了。

不過,周恩來經過反覆思量,考慮陳毅當時與以後的工作,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他說:「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再穿。

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用元帥頭銜了。

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這樣,9月16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勳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役,現在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

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

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

毛主席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可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了,將來需要,什麼時候授都可以。

同一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審議了周恩來的建議,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也就在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發布授銜命令。

9月27日,在中南海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勳章典禮,朱德等十人被授予元帥軍銜。

最後補一句,雖然鄧小平主動退出了元帥軍銜的評選,但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有關部門在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過程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多年來眾多高級將領進行了全面、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評定,正式確認了33位軍事家,未參加1955年評銜的周恩來和鄧小平分別位列第二、第四位,而楊尚昆、李先念也位列其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