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輸給劉邦,不僅是運氣,更多的是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的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
一向以西楚霸王自稱的項羽,在當時可謂是少年得志,一路順風順水。
相反,劉邦的身世就要慘得多了,自小出身貧寒,長大後在小小的沛縣當個小頭頭。
前半生都在看人家臉色謀生活,小聰明也是有不少了。
那麼,為什麼威風凜凜的項羽會輸給二流子劉邦,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
這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知人善用
劉邦稱帝後,曾問過大臣們這個問題:你們說說,我為什麼能得天下?項羽為什麼失天下?有人說是劉邦捨得把土地、戰利品分給他們,而項羽則嫉賢妒能。
劉邦認為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坐鎮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我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翹楚,而我能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奪取天下的原因。
項羽有個范增還不用,所以他被我打敗了。
」
論領兵打仗,劉邦比不上項羽,但韓信等人為劉邦彌補了這一缺點,劉邦所具備的,就是善用這些人。
劉邦病危時,呂后問他,「蕭何死後,讓誰來接替?」劉邦說「曹參可以」。
呂后問其次人選,劉邦答:「王陵可以。
但王陵為人剛直,不善變通。
可以讓陳平輔助他。
陳平智慧過人,但難以獨當一面。
周勃深沉厚道,缺乏文才,但能安定劉氏的,非周勃不可。
可以讓周勃當太尉」。
從劉邦的政治遺言中,可見他非常地知人善用。
廣納良策
劉邦知人善用,但項羽的西楚也不是一個人打下的。
項羽是打心眼裡熱愛英雄,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也被項羽重用,項羽夜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獨留這三人,這三人後來也為項羽屢建戰功。
劉邦說的范增,項羽也不是不用,如不用范增,能稱他「亞父」?只不過是范增建議項羽殺了劉邦,項羽因為愛惜英雄,沒下了手而已。
而項羽與劉邦相差最多的,就是聽的建議少。
項羽建立西楚後,要把國都定在彭城。
有人建議他建都關中,因關中有險可據,土地肥饒,必能稱霸。
項羽卻說富貴而不還故鄉,就像錦衣夜行,誰能看到。
那人笑楚人是「沐猴而冠」,項羽便把他扔鍋里煮了。
反觀劉邦,他想定都洛陽,齊國人劉敬勸他定都關中,劉邦便採納了這一建議。
事實證明,劉邦也遭遇了諸王叛亂,但沒有像項羽那樣四面出擊,疲於奔命。
劉邦很多重大決策,都聽取了別人的建議。
攻打武關時,用了張良的計謀。
攻入咸陽後,劉邦想留在秦宮,張良、樊噲勸阻,才封了財物,還軍霸上。
劉邦廣聽諫言,也就難免有出錯的時候。
劉邦入主關中後,有人建議他據關中稱王,對抗項羽。
結果項羽扣關遇阻,讓英布攻破漢軍。
結果是劉邦不得不向項羽請罪,身赴鴻門宴。
幸好又依了張良的計策,以及樊噲成大事不拘小節的建議,才得以逃脫。
劉邦後來叛楚東進、假借誅「殺懷王者」的名義討伐項羽,等等這些決策,也都聽取了別人的建議。
而項羽基本都是自己運籌帷幄,自己帶兵南征北戰。
聽取建議少之又少。
敢拿命賭
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為什麼會被劉邦所用呢?因為劉邦敢壓上身家性命,蕭何他們不敢。
正如陳嬰母親勸說兒子不要自立為王,她說:依附於別人,起事成功了,可以封侯,起事失敗了,也容易逃脫。
沛縣起事時,身為文吏的蕭何、曹參等人不敢出頭,這才推舉劉邦當了沛公。
但劉邦不是當真不怕死,真不怕死的是項羽。
如果當年敗走垓下的是劉邦,肯定早就過了江東,以圖東山再起,哪會橫劍自刎。
劉邦一生多次帶著幾十個人逃走,還兩次在戰場受傷,但他都能東山再起,是不折不扣的打不死。
劉邦雖然怕死,但敢拿命賭。
他赴鴻門宴時,不就是拿命賭去。
胸襟寬闊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
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
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
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
劉邦說,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
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
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
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
項羽成為西楚霸王之後,諸侯反叛,最終敗於劉邦。
劉邦成為漢帝之後,也遇到諸侯反叛。
但劉邦一一平定了叛亂,項羽卻遭遇了垓下之敗。
兩人結局之所以不同,在於叛亂方式不同。
項羽面對的是諸侯並起,而劉邦面對的只是逐個反叛。
究其原因,在於兩人分封天下的方式不同,項羽分封天下,全憑個人喜好,有功的就賞,無功的就貶,親近的就立,有仇的就廢。
全然不管諸侯的人心向背,以及權力、利益的權衡。
這就是胸襟不夠。
劉邦則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充分考慮了諸侯的利益,既往不咎,因此諸侯得以至少是安定數年。
待到天下太平,人皆自寧,便是想起兵也難有人附和。
心狠手辣
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
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
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
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
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
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
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
」——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
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
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帳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帳篷里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
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劉邦vs項羽手下大將誰的陣容強大?
劉邦手下大將排名 劉邦手下大將誰最厲害?劉邦手下大將分三類:運籌帷幄型、後勤保障、前線指揮型,所以劉邦自己說:治國不如蕭何、出謀策劃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由於他能夠有效使用這三個「人傑」...
難怪劉邦能當上皇帝,原來他的出身地這麼好
相傳有一算命先生路經一縣城,戰戰兢兢的不敢走了。人們不解問起源由,他回答「此地怎麼滿大街都是王侯將相」這就是後來的沛縣。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就出生於沛縣,由小小泗水亭亭長發展成一代帝王,與他的...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為劉邦打下江山的元老被分而食之
劉邦的稱帝之路可以說是歷經千辛萬苦,從一小混混出身,響應陳勝的號召,集合三千弟子響應起義,後被稱為沛公,還投奔過項羽,之後背叛項羽,直至打敗項羽,最後稱帝,靠的不是別的,靠的是他的識人用人和隱...
開國功臣被他幾乎屠盡,卻因為一份遺囑讓自己子孫江山穩固數百年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
劉邦手下分為那些派系,各自有什麼特點?
劉邦的手下成分比較複雜,有出身貧苦為人料理喪事的周勃,有市井屠狗的樊噲,有商販灌嬰,有強盜彭越,有監獄小吏蕭何曹參,有起義領袖英布,有亡國貴族張良,也有少年壯志轉投過來的韓信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