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警惕!小升初同學需注意的四點變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初中生正由少年期向青春期過渡,可塑性很大,正是掌握系統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最佳時期,那麼孩子在在中學與小學階段的課程體系和成績表現,會出現哪些差異呢?
一、成績起伏大
初中生這是處於青春期萌芽階段,情緒波動變化較大且課程難度變大,學習量倍增,學習成績容易出現起伏。
根據進思考樂培訓的學生的家長反饋調查,孩子小學的學習成績與初中成績關聯不好。
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在小學是學習尖子的學生,進入初中以後繼續保持領先的情況大大減少;相反,有些小學時被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後來居上成為學習冒尖者。
值得一提的是初中階段時的學習成績卻影響著高中。
初二往往出現比較明顯的學習「分化點」。
一般來說,經過預初、初一的學習適應和調整,學習習慣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勢,成績的差異逐漸明顯。
尤其到了初二年級,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相繼開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智力在學習中的作用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班級學生成績很明顯出現兩極分化。
二、課程深化、知識系統化
學習的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內容也逐步加深。
小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比較簡單的,學科也相對簡化,主要學習語文、數學等最基礎的課程。
語文主要是識字教育和簡單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數學主要掌握基本的運算能力;其他方面只是接受一些直觀、感性的知識,並沒有細化了的完整的學科知識。
老師的教學也更重趣味性和直觀性,而不是強調知識的完整體系。
進入中學以後,學習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學習的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內容也逐步加深。
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小學曾學習過的課程,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時,物理、化學等課程相繼開設,歷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識也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
這些學科知識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質積累,這就使初中生的學業負擔客觀上大大增多了。
老師的教學也越來越注重傳授知識的嚴密性和注重學生思維方法、思維能力的培養,除要求學生識記大量的定義、原理等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習成績與付出的工夫所呈現的差異。
學習優秀的學生由於能夠合理地安排時間,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學習往往顯得輕鬆自如而依舊學有餘力;學習較差的學生窮於應付,事倍功半,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學習就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種對待學習是否輕鬆的狀態,是判斷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依據。
三、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力日顯重要
對初中學生的指導更多的應側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意志品質的培養。
進入初中以後,學生在學習上的獨立性逐步增強。
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課堂教學外,學生更多的需要自覺地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
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直接幫助也逐漸減少,不少家長也因為孩子學習難度的增加而顯得力不從心。
因此,自學能力的強弱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明顯增強,學習依賴性強的學生成績往往每況愈下。
家長應該及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小學階段已經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他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的要求,並幫助其形成初中階段相對獨立的學習能力。
對學生的指導更多的應側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意志品質的培養。
四、學習的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並存
小學階段的學習,在學校里,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老師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管;在家裡,也大都是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學習任務的。
小學生的學習還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自制能力,所以,帶有明顯的依賴性和被動性,一旦離開教師和家長,不少學生往往會覺得茫然不知所措,無法自覺的安排學習。
相對來說,初中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所增強,但是,在這方面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
許多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不能持久保持,教師和家長的管理稍有鬆弛,就會無法自制,把學業拋至腦後,從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
學生年齡增長伴隨著相應的心理變化,愈來愈多的外界因素成為影響學習的因素,相當一部分孩子的自制力不夠導致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而自覺性強的學生就能保持相對持久和穩定的學習狀態。
總體看來,初中生還處在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並存的年齡。
家長要注意經常幫助孩子排除干擾,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興趣,明確學習的目標,保持好自覺性和主動性。
思考樂教研中心的金牌老師們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下期將發布普適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的文章,主要針對初中與小學課程的差異性,以供小升初的同學們參考學習。
查閱更多實時教育資訊和教學指導及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思考樂教育」。
教育人,一切為了孩子,歡迎訂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