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世家,看看你是哪個名門之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黑瞳(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10. 京兆韋氏

京兆韋氏始祖韋孟,西漢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為楚元王傅,歷輔其子楚夷王劉郢客及孫劉戊。

劉戊荒淫無道,在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削王,與吳王劉濞通謀作亂,次年事敗自殺。

韋孟在劉戊亂前,作詩諷諫,然後辭官遷家至鄒(今山東鄒城)。

韋孟的後代韋賢是有名的鄒魯大儒,和他兒子韋玄成都官至宰相。

南北朝時期,京兆韋氏逐漸擺脫區域性的限制,而質變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士族家族。

到了隋唐時期,京兆韋氏通過科舉和聯姻將家族推向頂峰,權傾朝野,韋氏家族成員拜相者共計二十位,勢冠全唐,民間俗語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以韋應物和韋莊為代表,家族在文學、政治造詣頗深。

9. 琅琊王氏

秦名將王翦曾孫王元為避禍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琅琊王氏崛起於魏晉南北朝,沒落於隋唐時期。

東晉時期,王氏家族擁戴司馬睿建立東晉,自此王氏家族在成為東晉頂級門閥大家,時為「王謝袁蕭」四大家之首,甚至主導政權,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再到了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聲望高於實力,出現了很多的文學大家。

琅琊王氏湧現出王吉、王戎、王導、王羲之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8.趙郡李氏

趙郡治所位於今河北趙縣。

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起自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

李牧是戰國名將,趙國的丞相,封武安君。

李牧幫助趙國抗擊匈奴,抵禦秦國,後無辜被害。

在唐代時期,趙郡李氏分六大房系,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

趙郡李氏共有17位族人擔任過宰相,最為出名的就是李德裕,輔助唐武宗進行改革,晚唐時期的「會昌中興」就有李德裕的功勞。

7.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一個古老的家族,在春秋戰國之時就已存在,是當時齊國公卿。

東漢末年,崔氏崔琰為曹操帳下謀士,後不被曹操所容,含冤處死。

直至隋唐時期,清河崔氏都是山東頂尖的門閥望族,有23人做過宰相,五姓七望之一。

以至於唐初修訂《氏族志》時,原將崔氏列為第一,後因唐太宗聞之大怒,稱:「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才改為第一李氏,第二長孫氏(皇后姓氏),第三才是崔氏與其他山東士族。

到了後唐時期,科舉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在黃巢起義的逼迫下,從魏晉時期形成的社會制度崩壞,清河崔氏的勢力也隨之消亡了。

6. 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祖先為赤泉侯楊喜。

楊喜原為劉邦帳下一名普通騎兵,在垓下圍困項羽戰中沖在第一線。

項羽自殺後,呂馬童和騎兵楊喜、郎中令王翳、郎中呂勝、楊武共同分割了項羽的屍體。

其中,楊喜分得了項羽的一隻腿。

戰爭結束後,劉邦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將楊喜封為赤泉侯,食邑千戶。

在所有侯爵中,楊喜封戶不算多,所以並不起眼。

然而好就好在,侯爵是可以繼承的,由此楊家走上了一條顯赫之路。

與其他同被封為侯爵的武夫不同,楊氏特別注重教育,所以很快便脫離了「大老粗」,成為了文士。

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不計其數的侯爺因犯罪被剝奪爵位,而楊氏卻因為家教好、行事低調,一直保持著富貴。

漢朝建立後百年,楊喜一族終於出了第一位宰相——楊敞——他是楊喜曾孫,也是太史令司馬遷之婿。

從此,楊氏家族的富貴便一發而不可收拾,被封為侯爵者多達十多人。

西漢滅亡後,東漢建立,楊氏家族仍然保持著強勢。

自被稱為「關西孔子」的楊震擔任三公之職後,楊氏又連續有多人擔任三公,故而被稱為「四世三公」,與汝南袁氏相併稱。

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楊修也出自於這個楊氏家族。

南北朝時,北魏諫議大夫楊暄、北周驃騎大將軍楊敷、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祖孫三代皆為弘農楊氏之佼佼者。

到了隋朝時期,楊堅稱帝,楊氏家族更是風光無限,封王拜侯。

唐朝時期,武則天之母楊氏便是這弘農楊氏。

宋朝時期,滿門忠烈楊家將原型楊業一族也為弘農楊氏,可謂是關西第一望族。

5.河東裴氏

河東裴氏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pei,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

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

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

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

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余芳猶存。

據《裴氏世譜》記載,裴氏家族光是宰相和大將軍就出現59人,可謂是「將相接武,公侯一門。

」裴氏家族人才輩出,在中國古代政治、軍事、外交、科學、文化等多個方面都頗有建樹,興盛近千年。

4.范陽盧氏

盧氏出自姜姓,祖上為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本為齊國後裔,因封地取氏,世祖盧敖,為秦始皇時期「五經博士」,而盧氏家族興起於東漢時期盧植。

盧植開范陽文化之先河,被尊為盧氏的中興之祖和范陽盧氏的始祖,自三國時期,盧氏家族入正史者840,有官職記載的460餘人,其中著名者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禪宗六祖」惠能、明朝名將盧象升等。

3. 太原王氏

王氏是由爵位轉化而來,指的是「帝王之後」。

王氏得姓始祖是周靈王太子晉,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王翦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共同的始祖,王翦為「戰國四將」之一,其子王賁、其孫王離也為不世虎將,東方六國中,除韓國外,均為王翦王賁父子所滅。

太原王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顯赫一時,大家熟悉的王允、王昭君、王維、王昌齡都是太原王氏族人。

2.曲阜孔氏

孔氏上追帝嚳,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最初發源地為河南商丘,到孔父嘉的後代,為避災禍東遷到魯國,其後在魯國繁衍壯大。

春秋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思想家孔丘,建立了奠定中國文化基因的儒家思想體系。

漢武帝時期,因董仲舒「天人合一」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成為歷朝歷代的主流思想,孔子後人也以經學家、思想家為人所知。

除孔子外,著名的還有孔安國、孔融、孔穎達等。

漢朝封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至宋朝後,賜孔子嫡長子孫「衍聖公」封號,沿傳近千年,至1935年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

孔氏族人歷史上除經學專長外,還有不少其他領域的傑出人才,如清代戲曲作家孔尚任,民國要員孔祥熙等都是孔氏後人。

1.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

隴西李氏始祖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在秦漢時期,隴西李氏就有秦大將軍李信、漢朝名將李廣、李陵、李敢等。

魏晉時期,李氏在亂世中崛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

北朝末期,隴西李氏中的李虎已位列西魏八柱國,官至太尉,封為唐國公,已然是關中氏族中流砥柱。

隋朝末期,李虎之孫李淵趁亂建唐,封李姓為國姓,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

漫長的歲月中,李氏已經發展到1億多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

當之無愧的第一世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