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人民選擇和歷史必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彭玉龍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紀念日。

我們回顧抗日戰爭那段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

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這一偉大勝利,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貢獻。

近代以來,中國始終面臨著兩個相互聯繫的時代課題:一是爭取民族獨立;二是實現國家富強。

在抗日戰爭的時代條件下,前者演變為要不要抗日、怎樣抗日的問題,後者演變為要不要建立新中國、怎樣建設新中國的問題。

抗日戰爭不僅是爭取獨立與解放的民族戰爭,而且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考驗著所有的黨派、團體和政治力量。

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曾預言:「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在今日誰能領導人民驅逐日本帝國主義,並實施民主政治,誰就是人民的救星。

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

但由於國共兩黨執行著不同的綱領和路線,因而表現出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

全國抗戰開始後,國民黨雖然宣布「抗戰與建國」並行,但實際上卻是借抗戰之名,行政治上繼續專制獨裁、經濟上加強壟斷統治之實,同時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特別是抗戰後期,不斷強化獨裁統治,觀戰避戰,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與中國社會進步的趨勢背道而馳,結果使他們同廣大人民之間發生深刻的裂痕,逐漸失去了民心。

中國共產黨始終認為,抗日戰爭只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階段,進行抗日戰爭,不僅要驅逐日本侵略者,而且要為建設新中國創造條件。

黨的「七大」所概括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實際上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路線。

共產黨在與國民黨合作抗戰的過程中,堅持抗戰與民主的協調統一,努力把改革國內政治、推動社會進步與堅持抗戰緊密結合起來,在「要不要建設新中國、怎樣建設新中國」的問題上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中國共產黨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把民主革命的要求在敵後抗日根據地付諸實施,實行了一整套比較完備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政策。

這些政策契合了民族解放戰爭條件下的中國國情和民眾要求,得到廣大群眾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也贏得了人民的信賴和擁戴。

正如中國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所評價的:「自日本侵略中國後,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張,特別是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戰時,美駐華外交官戴維斯寫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預言,「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了自私的目的而在犧牲著中國的利益,而共產黨的政府和軍隊,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軍隊」「共產黨人將成為最強有力的和最有建設性的統一中國的力量」。

抗日戰爭讓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也鍛鍊了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

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以後,中國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回到受奴役、不自由、專制、分裂、貧窮的舊中國;另一個是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反對第一種選擇,爭取光明的前途。

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和發展在抗日戰爭所形成的有利條件,領導人民解放戰爭,推翻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建立了新中國。

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及其代表的人民解放事業,是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必然。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世界意義

作者: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面對侵略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