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蜀漢一員良將,武可安邦,文可治國,卻被劉備辜負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熟讀中國古代歷史,從古至今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諺語:「巴出將, 蜀出相」。
而巴蜀就是我們現如今的四川雲南地區。
在漢朝時期,巴蜀之地還是一個文化發達地區,多出文士相才,也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少數民族偏多,人多勁,頗有將帥之才。
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巴蜀之地就出不少良將,其中一位武可安邦,文可治國,卻被劉備辜負了。
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三國良史陳壽,就曾對蜀漢六位良將評價甚高,並將他們合為一卷——《三國志》第四十三卷中,給了這樣的評價:「黃權弘雅思量,李恢公亮志業,呂凱守節不回,馬忠擾而能毅,王平忠勇而嚴整,張嶷識斷明果,咸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
沒錯,我們今天講述的就是我們的黃權,黃公衡將軍,他是蜀漢名將,年輕的時候,就為郡吏,因表現出足夠的才幹,被劉璋徵召為主簿。
黃權是巴西郡閬中人,通曉兵法,善料形勢,時時化險為夷。
他在拒劉備,抗曹操,占漢中、勸東征等戰鬥中,謀劃於事先,可謂深謀遠慮,高瞻遠矚。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大軍壓境漢中,導致暗弱的劉璋萬分恐慌,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益州內部代表法正和張鬆開始另謀出路,向劉璋建議力邀同族劉備入川,協助他抵擋北方張魯和曹操。
在邀請劉備入川這件事,黃權更是極大的反對,認為劉備很危險,一山不容二虎,惹怒劉璋,被貶出。
《三國志》記載: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
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
然而,劉備入川之後,並沒對抗張魯和曹操,而是在廣納人心,暗藏禍心。
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暴露出了他梟雄的本性,劉璋和劉備反目,經過3年奮戰,劉備最終控制益州。
劉璋投降之後,黃權也跟著歸降了劉備,拜封黃權為偏將軍。
與此同時,曹操破張魯,張魯逃入巴中,在這個時候,黃權發揮出他絕對的才華,向劉備提出了「外聯張魯,共拒曹操」 的謀略。
不過,張魯卻投降了曹操,讓劉備的北方門戶大開,導致曹操派出張郃進入巴中掠奪人口和資源。
面對這樣的威脅,劉備並不甘心,就派譴張飛率大隊人馬迎擊曹軍。
在渠江一帶,張飛一舉大敗曹軍大將張郃,迫使曹軍不得不退避到了南鄭。
渠江一戰,張飛軍團的獲勝,奠定了劉備益州國新政權的根基。
在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攻破杜濩、朴胡,攻殺夏侯淵,占領了漢中。
人們只知道攻取漢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謀略,卻不知道這些計謀都是黃權首先替劉備想出來的。
黃權也是一位戰略級大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
蜀漢剛剛建立不久,不斷受到來自多方的困擾,可謂多災多難。
先是關羽兵敗麥城被殺,荊州被孫權奪走,秋六月,車騎將軍張飛在閬中,被其部下所害。
隨後,部下挾張飛之頭逃奔東吳。
劉備面對兩位大將慘死,氣憤難忍,準備伐吳。
在伐吳的時候,黃權再一次獻出一計,說吳人驃悍善戰,而我軍又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不如讓我先為先鋒探探路,陛下坐鎮後方指揮。
《三國志》: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
」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可惜,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計策,任他為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出兵,劉備自己在江南前線。
只是,很可惜,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慘敗而歸,差不多全軍覆沒。
而黃權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
猇亭一戰,蜀軍大敗,致使新生的蜀漢帝國元氣大傷。
假使黃公衡的防禦戰略能被採納,蜀漢帝國的命運,或許不至於慘敗到如此地步,從此失去一統天下的資本。
以至於黃權投降曹魏,劉備得知這樣的消息,仰天嘆息道:「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
劉備辜負了黃權,最終在白帝城抑鬱病逝。
文章出處:《三國志》、《華陽國志》。
劉備遺憾痛失的六位人才,如果他們在,蜀漢也不至於後繼無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徙,沒有固定的據點,直到荊州之後,身邊的人才才逐漸多了起來,麾下擁有三大謀臣,還有關羽和張飛、趙雲等一流名將。後來坐擁荊州和益州的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他率軍背叛蜀漢投降曹魏,反而成為劉備一輩子最愧疚的人
一部三國史數十載,英雄能人輩出,留下無數耳熟能詳的故事。今人或敬其忠勇,或嘆其謀略,似乎都很嚮往那個年代。但亦感其生不逢時,或哀其一生無奈。回首這段歷史,縱然你是千里之駒,有著百般能耐,也得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