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都是武將先單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代打仗都是武將先單挑?

在三國、隋唐演義中,有無數的戰爭,但是每場戰爭都是驚人的相似。

那就是兩方軍隊對陣,然後中間空出來一片地方,兩邊領頭的將軍先相互通報一下姓名,然後一方將領開始亮出武器,惡狠狠的指著對面的將軍「爾等鼠輩,還不快下馬投降」。

這個時候對方的將軍會很不服氣,立馬拿上兵器,騎馬直接沖了上去,這個時候兩方的將軍開打,而兩邊的士兵卻在吶喊助威。

如果此時,對方的將軍被一刀斬於馬下,那麼士氣開始低落,此時為了挽回局面,又會有另外的將軍飛奔出去接戰,直到對方的將軍被斬殺光了。

這個時候贏了的一方拿起令旗,或者舉起兵器,大喊一聲,「沖」,此時敵人只有被殺的份了,而且是迅速獲勝,而且沒有例外的。

其實,這個兩方打仗,將軍的勝敗其實就決定了戰爭的勝敗。

如在三國演義中都是如此,每場戰爭,只要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上前一刀把對方的將領殺了,那麼對方的士兵立刻就不行了,戰爭就勝利結束了。

那麼古時候的戰爭真的是如此麼?

單挑,也就是武將個人之間的對戰,古代單挑的確存在過,比如三國時代,呂布單挑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於史有據的。

其他朝代,比較有名的如五代的鐵槍大將王彥章,那是單挑成癮的人物。

主將被擒全軍潰敗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關之戰,竇建德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就覆滅了。

武將單挑必然是古代戰鬥的普遍原則:

古代,一般把把握戰略的指揮、統領某次戰爭的指揮者稱為帥,實施戰術、獲得軍事成果的帶頭人叫做將。

將領的產生必定是武勇佼佼者。

武勇既然超群,必定勇於、敢於、願意身先士卒,以勵士氣。

又,將者必然武裝精良,如馬匹、甲冑、長槍、弓箭等。

強將手下無弱兵,故,將領之間的勝負,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兵員之間的差距,將領之對決等同於全軍之對決。

實戰中可能產生「一鼓作氣、再衰三竭」的意外效果,象奧運的首金,直接影響戰場局面。

歷史明確記載:劉邦項羽對峙,項羽給劉邦下戰書說,我們兩人戰爭,凃碳了天下百姓,願你我二人單打獨鬥以決大事。

劉邦不敢應戰。

文學作品中的事件可能是虛構的,但是,將對將兵對兵的戰法,應該是客觀事實的折射,而絕不是虛構。

否則,戰爭就變成混戰,而沒有文化的成分了。

武將單挑並不是古代戰爭的主要形式:

日本古代倦也有每戰必先單挑的傳統,先是隊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將,先鳴鏑,然後沖陣,和對方的先鋒單挑,一般武士皆以於主公馬前為榮。

姚雪垠曾對單挑的說法批評過,寫過二句詩「陣前苦鬥獬豸將,旗下旁觀草木兵」,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衝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於保護地位。

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以激勵士卒,比如孫氏三代就有這個傳統,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面。

說單挑,就是擺開陣勢對壘也是不得已而為的,關羽對顏良,是突然襲擊,不是陣前對打,呂布與郭汜,是事先有約定,算是個特例吧。

說到單挑,就要說說單挑中的暗箭傷人,三國里對這個很不屑,其實中國古代,這種事情幹了也沒什了不起,大將也干,楊繼業在陳家谷口就是被遼國大將耶律國寶用冷箭射中後俘虜的(後楊絕食而亡,並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歐洲中世紀,這是犯法,他們禁止戰鬥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維護貴族騎士的「尊嚴」因為弩箭可以穿甲,然而蠻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貴族們的規矩。

說到底,單挑就是為了激勵士氣,也是武士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通常大家都會遵守單挑的規矩,如不遵守,即使勝利了,也被天下人所不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兩軍對壘,三國武將為何喜歡單挑?

看《三國演義》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武將單挑」。為什麼每次打仗都是雙方陣前排開,雙方各點一將,然後廝殺,戰勝的一方都會趁勢掩殺,然後勝利。那麼歷史上真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武將單挑這種文化到底是怎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