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的最佳選擇是什麼?關羽主動退回荊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中之戰後到關羽覆亡之前,這個短暫的時期是劉備集團的巔峰,同時占據荊州、益州和漢中,並且打通了從漢中到荊州的通道,又和孫權集團保持著同盟關係,對曹操處於進攻態勢。
但如果從絕對實力來說,即便是在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仍然遠遠落後於曹操集團。
不過,軍事上的力量對比並不是單純看軍事,也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
漢中之戰的態勢是,劉備親率大軍進攻漢中,斬殺夏侯淵,奪取了漢中。
曹操又親率大軍前來,想奪回漢中,劉備斂兵據守,不和曹操交戰。
而曹操的軍隊雖然數量上占據優勢,但是大軍劉備軍隊占據地理優勢,曹操強攻沒有什麼勝算,所以陷入了僵持。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從荊州出動,北伐襄樊,圍困襄陽,進攻樊城,曹仁只能苦苦堅守,等待曹操的援軍。
同時,下游的劉備同盟軍孫權集團也主動出擊,進攻合肥。
關羽和孫權的主動出擊,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劉備在漢中和曹操的僵持提供戰略支援和策應,迫使曹操無法繼續在漢中方向增兵。
最終,曹操看沒有什麼取勝的機會,就主動退回關中去了。
漢中之戰勝利後,曹操退回關中,接著又退回洛陽。
劉備則趁機派劉封率兵,沿漢水道進攻上庸,同時命令孟達從荊州方向出動,配合劉封的行動。
在漢中已經被劉備占領,襄樊又在關羽的攻勢之下無力救援,上庸守將申儀被迫向劉封、孟達投降。
這樣,漢中和荊州之間的通道也被打通了,戰略上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
雖然劉備奪占了漢中,但是孫權在合肥方向被曹操的守將張遼打敗,被迫退回江東。
劉備在攻占漢中之中,也沒有趁勝追擊,進取關中,配合孫權在淮南的軍事行動,只有關羽依然在襄樊方向繼續圍攻曹仁,企圖攻下襄樊,打開進入南陽盆地的通道。
按照漢中之戰前劉備與孫權的約定,這時候劉備應該繼續進取關中的,和孫權、關羽相互配合,以徹底消滅曹操集團,之後再由孫劉雙方瓜分曹操的地盤。
但從劉備的角度看,經過持續長達三年的漢中之戰,益州的戰爭資源已經被消耗得很嚴重了,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而且,劉備的判斷是這時候他也沒有能力一鼓作氣攻占關中。
這樣,漢中之戰後,如果關羽主動退回荊州,那麼結果就會是孫權又像赤壁之戰一樣,白忙活一場,卻成了為劉備奪取漢中作嫁衣裳,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因此,孫權在進攻淮南無功而返之後,轉而趁著關羽北伐,荊州後方空虛之機,派呂蒙率兵偷襲荊州,並在關羽兵潰之後擒斬了關羽。
在漢中之戰後到關羽被擒斬之前,劉備集團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期,無論是對孫權還是對曹操都擁有一定的優勢。
如果孫劉聯盟能夠繼續維持下去,而且繼續相互策應,那麼孫劉聯盟就可以同時舉兵北伐,曹操首尾難顧,劉備就有機會在雍涼方向有所突破。
如果劉備選擇在關中方向採取守勢,親率大軍進駐荊州,那麼對孫權就有據上游之勢的地理優勢,孫權也會感到危險。
從這個角度說,雖然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的絕對實力仍然是曹孫劉三方中最弱的一方,但是從發展態勢上看,劉備集團是處於進攻和上升態勢,對曹操和孫權都已形成了實質性的威脅,迫使曹操和孫權都要對劉備採取守勢。
而曹操在進攻漢中不利退兵之後,對劉備也已經從進攻態勢變成了防禦態勢,而劉備則處於進攻態勢。
所以說,如果在奪取漢中之後,關羽不要過於貪功,繼續圍攻襄樊,而是主動後撤,退回荊州休整,劉備集團在漢中之戰的優勢就可以保存下來。
然而關羽貪功,沒有後撤,給孫權留下了偷襲的機會,導致劉備雖然得到漢中,卻失去了荊州,實力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