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的春秋》:管仲神話(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管鮑之交

當然,《左傳》里沒有,也不見得就是胡編的。

比如管仲和鮑叔牙的交情應該素來就不錯,上引的文字雖然沒有直接描寫,但也可以感受得到。

但管仲和鮑叔牙具體是怎麼交往的,不同的書說法可能就大不相同。

當然,《史記》的影響最大: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說,當年我和鮑叔牙做生意的時候,喜歡多拿多占,鮑叔牙不認為我貪心,因為知道我窮。

當年我替鮑叔牙謀劃,結果更加失敗,鮑叔牙不認為我是笨蛋,因為知道碰到倒霉催的,誰也沒轍。

我多次求職,又總被開除,鮑叔牙不認為我人品有問題,因為知道我機會未到。

我打仗多次當逃兵,鮑叔牙不認為我是膽小鬼,因為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奉養。

公子糾失敗了,我不能像召忽那樣跟著死,反而寧可被囚禁受辱,鮑叔牙不認為我無恥,因為他知道我心目中,不但有眼前的苟且,還有狂拽酷炫吊炸天。

所以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啊。

總結一下就是,青年管仲的人生態度是我弱我有理,而鮑叔牙是聖母白蓮花,所以他們不能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不過這番話里說到幾件事是否可靠,歷來是有很多人懷疑的。

比如說,春秋時代商業不算髮達,商人更被鄙視,鮑叔牙和管仲大小也是貴族,居然會去合夥做生意,這就很難想像。

相反如果放到戰國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商人大有作為的時代里,倒是合乎情理了。

所以很自然的推測是:戰國時代的人創作了這個故事,——尤其是這個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呂氏春秋》里,聯繫到呂不韋的商人身份,真是很難使人不「呵呵」的。

其實,寫了這麼一堆段子,司馬遷也有點不好意思。

所以他在《管晏列傳》後的「太史公曰」里解釋說,反正管仲的著作很容易讀到,他的政治思想我就不談了,我這裡「論其軼事」就可以了,這個「論」念lún,也就是《論語》的論,意思是編纂。

「論其軼事」,就是八卦串燒的意思。

司馬遷實際上更推崇的是鮑叔牙,所謂「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顯然不是天下人真這麼看,而是他自己的判斷。

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待在漢武帝身邊的人,在別人看來是有舉薦人才的責任的,而偏偏司馬遷受了宮刑之後,根本無法完成這個任務。

所以鮑叔牙身上,實在寄託著司馬遷不能實現的一個夢。

但旁的作者,對鮑叔牙就未必有這麼高的興趣,畢竟,還是能夠建功立業的管仲的粉絲多。

《管子·大匡》,是另一篇重要的管仲的傳記。

——這篇文章情節複雜,細節豐富,描寫時往往不惜筆墨,顯然是書寫材料廉價易得了之後才會有的作品。

這麼鋪張的寫法,不但春秋時不會有,整個先秦都很少見。

有學者認為它是春秋時的作品,我是不信的,說《大匡》比《史記》更晚,倒是有可能。

《大匡》是把管仲當極品男神塑造的。

一開始就說,鮑叔牙被國君任命為公子小白的「傅」,很鬱悶,於是在家裝病。

理由是,小白很沒出息的,國君派我去輔佐最沒出息的公子,那是也瞧我不上,拋棄我了。

於是管仲先激勵鮑叔牙說:

不可。

持社稷宗廟者,不讓事,不廣(通曠)閒。

將有國者未可知也。

子其出乎。

你不能這樣。

為國家效力的人,不應該推辭工作,不應該貪圖空閒。

再說,將來繼承君位的,還不知道是誰。

該工作還是好好工作。

這可真是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放進《人民日報》的社論里也沒有問題。

管仲又分析說:

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非夷吾莫容(通庸,用)小白。

天下不幸降禍加殃於齊,糾雖得立,事將不濟,非子定社稷,其將誰也?

小白這個人,不耍小聰明,性子急,但大原則上有判斷力。

不是我管夷吾,無人理解小白。

如果齊國不幸發生了動亂,公子糾即使能夠即位,也不能成就事業。

到時候安定國家的不是你鮑叔牙,還能是誰呢?

照這段描寫:第一,管仲不但是鮑叔牙的朋友,而且是鮑叔牙的人生導師;第二,管仲在無人看好公子小白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牛逼閃閃的人格魅力,可真是高山流水見知音。

於是,後面管仲拋棄公子糾而輔佐小白,背叛的色彩就淡化了,倒更像是歷盡千辛萬苦後才終於和初戀在一起。

《韓非子》里也有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作為看任何事都喜歡陰謀論的人,韓非是這麼講的:

管仲、鮑叔相謂曰:「君亂甚矣,必失國。

齊國之諸公子其可輔者,非公子糾則小白也。

與子人事一人焉,先達者相之。

」管仲乃從公子糾,鮑叔從小白。

國人果弒君。

小白先入為君,魯人拘管仲而效之,鮑叔言而相之。

管仲和鮑叔牙在一起分析齊國的形勢:如果發生動亂,能即位的,要麼是公子糾,要麼是公子小白。

咱們分頭行事,各輔佐一個。

將來不管誰成功了,就推薦對方,這樣對我們大家都好。

你看看,正是這個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策略,讓管仲和鮑叔牙後來都成了人生贏家。

顯然,我們今天沒法弄清,這些彼此矛盾的故事,到底哪個版本才是事實。

可以肯定的只是,每一個敘述者,都講述了最符合自己需要的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