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分別指我國歷史上那八位散文家 李白杜甫是否位列其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
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1、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
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
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著有《韓昌黎集》等。
韓愈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
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柳宗元
3、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
4、蘇洵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蘇洵
5、蘇轍
蘇轍(1039年3月18日[1] —1112年10月25日[2] ),字子由,一字同叔[3]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
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
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
宋哲宗即位後,獲召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
因上書勸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
此後連貶數處。
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
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蘇轍
6、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
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
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
7、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
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
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
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
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曾鞏
8、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累贈太師、楚國公。
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
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
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歐陽修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唐宋八大家簡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行測常識考試必備
行測常識是公考必考知識點之一,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古典十大悲劇,考生可參考積累學習!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
行測常識題庫:唐宋八大家
行測常識是公考必考知識點之一,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古典十大悲劇,考生可參考積累學習!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