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驚天豪賭,奏響三家歸晉的末日樂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都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主,可惜曹丕和曹睿爺倆身體素質差,都屬於英年早逝,未能進一步擴大曹操打下的基業。
曹睿臨終之際將幼子曹芳託孤給了兩位輔政大臣,曹氏宗族的大將軍曹爽,還有一位,就是三國最會熬的太尉司馬懿。
本來兩位託孤大臣相互掣肘,平穩等小皇帝曹芳長大後再歸政,皆大歡喜。
可這兩位都不是等閒之輩,先暴露野心的是曹爽。
曹爽用了一系列手段,明升暗降,漸漸架空了司馬懿,大權獨攬,專擅朝政。
當初司馬懿裝病躲曹操的徵辟,現如今又只能靠裝病來躲曹爽的猜忌,前期,曹爽可謂先勝一籌。
可曹爽專權之後的舉動,給了司馬懿翻盤的契機。
曹爽希望能改革曹丕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官僚制度,打破朝廷內部被世家大族壟斷的局面,恢復到曹操時期唯才是舉人事制度。
他的理想很宏偉,可實際行事起來,卻是急功近利,困難重重。
殊不知曹操終其一生未能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士族矛盾深刻,在這種門閥制度根深蒂固的大環境局限性之下,曹操都辦不到的事,更何況他曹爽呢?
在這種情況之下,司馬懿得到了許多朝廷老臣的支持,默默籌劃著他的大計。
可饒是如此,司馬懿依舊只有百分之一的勝算,因為兵權都握在曹爽手裡,司馬懿所有的不過是自家所養三千死士而已。
可不出手,就永遠沒有贏的機會。
忍了半輩子,謹慎如司馬懿也決定殊死一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當時曹爽與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司馬懿發動死士,占領了都城洛陽,並發出彈劾曹爽的奏章,逼曹爽投降。
當時曹爽集團的智囊桓范提議,帶皇帝前往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
這個提議島主私以為,如果曹爽採納,司馬懿基本上是必敗無疑。
畢竟皇帝才是整個朝廷的政治核心,司馬懿和曹爽兩大集團是單純的權力鬥爭,並沒有威脅到皇權,天下人更是只會承認皇帝的權威,就效仿當年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般即可。
只控制了一個小小洛陽的司馬懿,城外還有大量在觀望的禁軍,如何獲勝?
可面對這突發的危機事件,曹爽慌神了。
加上司馬懿集團那邊朝中老臣多次勸解許諾曹爽,這只是一次權力鬥爭而已,並不要你的命,你仍可享受榮華富貴。
優柔寡斷的曹爽最終做出的決定,是投降。
曹爽降而魏亡矣。
這本來並不是司馬懿一個人與曹爽的鬥爭,他的身後是有大量朝臣支持的,只不過這一場勝利的果實,卻被司馬懿一人收下了。
連那些支持司馬懿的朝臣也沒有想到,司馬懿才是真正的野心家,竟會做得如此之絕,曹爽及其親信被誅三族。
司馬懿和他的司馬氏大權獨攬,成為了下一個曹爽,只是再也沒有人,可以與之制衡了。
司馬懿誅滅曹爽的時候,為什麼很多曹魏忠臣都表示支持?
曹芳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消滅了掌權的曹爽集團,為後來司馬氏家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礎。而奇怪的是,在整個「高平陵之變」的過程中,以陳泰為代表的很多曹魏忠臣都支持司馬懿...
司馬懿絕對是一名謀略家
司馬懿誅滅曹爽的時候 為什麼曹魏忠臣都表示支持?曹芳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消滅了掌權的曹爽集團,為後來司馬氏家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礎。而奇怪的是,在整個「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事件是怎麼回事?為何曹魏忠臣都表示支持司馬懿誅滅曹爽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
曹魏為何被司馬家取代,靠忍和無恥,還有遇到豬一樣的曹氏宗親
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看出不安於人臣的風險,晚年又被曹叡臨終託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重演了曹氏篡漢的一幕。
為什麼司馬家能篡奪曹魏江山?這件事最關鍵!
我們都知道曹魏政權在歷史上被司馬氏代替,猶如當年曹丕篡漢一樣,歷史再一次上演,而且驚人的相似。諺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形容當時情形,司馬氏在歷史上真正掌握曹魏大權還要從他們奠基者司馬懿說起...
司馬懿為什麼能笑到最後,作為勝利者又為何不如曹操受待見
翻遍正史野史,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無論是《晉書》還是《資治通鑑》,如果用兩個字形容司馬懿,一是贏,二是剩。所謂贏,是指司馬懿是最後的贏家,三國非統一於魏而是統一於晉,最終的贏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