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還原一個真實的蜀漢後主劉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蜀漢後主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皇帝。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年僅17歲的太子劉禪繼蜀漢帝位,史稱後主。
公元223~263年在位,前後共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中國曆朝歷代皇帝中列第11位。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
但樂奀認為,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劉禪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曆朝歷代亡國之君中最高壽的,其下場也是最好的(唯有末代皇帝溥儀可與之一比)。
若憑一個昏庸白痴的阿斗能執政這麼久?降後還能客居他鄉封爵俸祿頤享天年?
我們需要改變原有「扶不起的阿斗」的看法,在這裡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劉禪:智慧、謀略、大度、仁厚……,一個具有大智若愚處事風格的劉禪!
劉禪不同於一般的「官二代」,打小吃盡苦頭
說起劉禪,對於他登基稱帝前的經歷,史料記載基本是個空白,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大家記憶中,恐怕只有《三國演義》「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劉備怒摔阿斗」的記載。
通過史料搜索查找,發現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早年時的劉禪,著實不同於曹丕、孫權等「官二代」,是吃過很多苦的。
下面是南北朝時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國志》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實。
那是在小沛大敗之時,劉備受曹操、呂布的夾攻,倉皇棄家出逃。
時年「數歲」的劉禪「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關中大亂。
扶風人劉括逃亂至漢中,因系富豪,雖然是避亂,仍須有奴僕服侍。
有人向劉括推薦,說有一個小童(即劉禪),可堪驅使,劉括遂將劉禪買去充做書童。
一次閒談時,劉括覺得劉禪言談不俗,「知為良家子,遂養為己子」——把劉禪收為義子。
三年後,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派其部下簡將軍入漢中尋找阿斗。
從劉括那裡知曉了這個消息之後,劉禪只身前往驛舍,拜見簡將軍。
二人見面,寒暄過後,劉禪侃侃而談,一一回答了簡將軍提出的種種問題,到最後,曾做過劉備內侍的簡將軍終於認定,面前的這個出落得一表人才的少年,就是當年趙雲抱在懷內的阿斗。
時任漢中都督的張魯,為了巴結劉備,於是「洗沐送(禪)詣益州,備乃立為太子」。
從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年的劉禪是有一番含辛茹苦的辛酸。
這段難忘的與眾不同的經歷,對於劉禪後來的性格有著深刻影響。
在劉禪看來,打小經歷過「從王子到貧兒」,使得劉禪學會了察言觀色和隱忍,懂得了有所不為才能夠有所為的道理。
我們知道,劉備稱帝後兩年即因夷陵一戰慘敗而歸,在白帝城一命嗚呼。
劉禪接手的是三國中最孱弱的蜀漢,他爹留下的一堆爛攤子:外部是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又成勢不兩立;內部是精兵良將所剩無幾,諸多將領又先後叛亂更是雪上加霜。
劉禪面對的局面可謂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即便是老辣的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一個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呢?
然而劉禪繼位後不過短短的五年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
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劉禪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曹魏大將夏侯霸不忍司馬懿的迫害而投奔宿敵蜀漢,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妙言化解夏侯淵(夏侯霸之父)為黃忠所殺之仇怨,並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
」(張飛之妻乃夏侯淵的堂妹)。
短短几句話,輕描淡寫中撇清了殺父血債,並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就此夏侯霸死心塌地跟定劉禪!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讚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
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了北伐。
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
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不到十二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費了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
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了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繼續當政達29年。
但諸葛亮一死,不到而立之年的劉禪即立馬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
他果斷而沉穩地做出決定並知人善用:不再設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形成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說的白一點:對於重大軍政大事的最終決策非得找劉禪來定奪不可。
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有效避免了君權不振、權臣亂政。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了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漢滅亡,將近20年之久。
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
後期雖然寵信宦官黃皓,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歡迎。
倘若姜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漢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歷史會改寫。
劉禪的大度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從下面幾個事例可見一斑。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呼,「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禪年紀漸長,諸葛亮仍緊握大權,劉禪依然沒有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對此劉禪卻能委曲求全,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
儘管對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
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父親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統治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
後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諸葛亮死後,李嚴、廖立、來敏、魏延、李邈等朝中軍政大臣都對諸葛亮專權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但劉禪對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了楊儀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來全然一樣。
為了通過維護諸葛亮這面旗幟來保持政治穩定,忍痛將上朝對面奏疏的李邈斬首示眾,快速平息了事態的蔓延。
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劉禪後期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反而對他們委以重任,充分信賴。
樂奀發現: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掌管朝廷文書的官員(尚書僕射)、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後的國家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
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
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
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爵位。
後主兄弟,見於史料記載的有兩位。
一是庶弟魯王劉永,因劉永看不慣黃皓的作派,致使黃皓也與劉永為敵,經常在後主跟前說劉永壞話。
劉禪便漸漸疏遠了這個弟弟,甚至十幾年沒有見他。
但儘管如此,劉永卻一是沒有被殺頭,二是不曾被流放,三是王位照舊。
另一個庶弟劉理,被封為梁王。
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從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應當說是比較和諧的。
反觀同期的其他兩國,殺戮臣下或被權臣謀弒如同兒戲。
魏國,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詩,感嘆「相煎何太急」,後來的曹芳、曹髦、曹奐等幼帝則朝不保夕。
東吳的孫皓更是將朝堂變成了屠宰場,無論是誰,只要看不順眼,立馬刀斧伺候。
263年曹魏大舉攻蜀。
在面臨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間二者只能選一的難題時,他選擇了百姓的安危,聽從譙周的勸說,放棄南退或歸附吳國,而在前線尚未敗亡之時決定降魏。
至於「樂不思蜀」這個故事,經過歷史的沉澱,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實的真相。
這實是劉禪的韜晦之計。
說白了,劉禪是在裝傻,而且裝得特別像,裝得特別真。
用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輕輕遮過,「識時務」的劉禪不僅保全了自己,還保全了跟隨他的五十多個大臣及其家屬(後均被封侯),還有蜀地與他哪怕有一點關聯的一大群人。
試想:人為刀俎,你為魚肉。
而劉禪順勢而為,以一身之榮辱,一家之成敗,換得全國之完璧。
難怪後來的史學家驚呼:劉禪選擇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他主要是從減少當地戰禍角度著眼。
孟子曾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劉禪是為數不多做到這一境界的「通明智達」帝王!
後主劉禪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懷念他。
南北朝時期為他建立了專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一東一西,位於昭烈廟前面的兩側。
偏居巴蜀一隅的險地,而能執政41年,成為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倘若沒有過人之處,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有人把劉禪的執政完全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樂奀覺得不夠客觀,也不是事實。
因為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縱觀劉禪的一生,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節儉愛民的政治家!劉禪的一生,是被誤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阿斗」成為「弱智」的不佳名聲並遺留後世,其禍源自羅貫中,他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有意貶低了蜀漢後主劉禪。
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誰 大智若愚者蜀漢後主劉禪
人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他雖然無治國之能,但他卻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是因為他的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蜀漢後主劉禪一躍成為了歷史名人。但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