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這些母親,大字不識,喪夫守寡,卻用母愛滋養出一代大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因為父親去世時,我年紀還小。

」這是蔡元培《傳略》里的一段話。

1879年,即蔡元培11歲時,父親蔡光普因病去世。

面對家庭的不幸,蔡元培的母親周氏謝絕了親戚朋友的資助,以一人之力撐起全家。

母親周氏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很有氣節,為人處世處處得體

她寧願典押衣物,勤勞節儉,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自己盡全力撫養諸子,亦言傳,亦身教,以身作則教會他們勤勉節儉和慎言慎行。

每當夜幕降臨,母親就點起油燈,讓蔡元培和兩個哥哥圍桌而坐,開始夜課,她則坐在一旁,監督孩子們認真學習。

夜課時間一過,周氏便督促孩子們睡覺,清晨又叫他們起床:「快起來了,晚睡不如早起。

」幾十年後,蔡元培回憶少年生活,仍覺得母親的教育讓他受益匪淺,「晚睡不如早起」的生活習慣也陪伴了他一生。

為了節省開支,周氏自己給蔡元培理髮,還用理髮時間了解孩子的思想品行情況。

周氏的教育方法很得當,表揚成績,也指出不足,對待他們的錯誤從不打罵,凡事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的教育方式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他在其著作《中國人的修養》中指出,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蔡元培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他用他的君子風度,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1884年,17歲的蔡元培考取了秀才,遺憾的是,母親最終沒能看到他後來所取得的更大成績,他18歲那年,母親病故。

母親雖然離開了,但她的教誨和精神卻永遠勉勵著蔡元培前行。

維新變法失敗後,蔡元培認為:「欲變新的國家,必須有新的國民。

如何有新的國民?唯有新的教育。

1916年底,蔡元培應邀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始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1920年,蔣夢麟、蔡元培、胡適與李大釗合影>

當時,北大湧現出了一批精英、大師,學校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不管在精神上、文化上,還是在政治格局上,都深深影響了國家的發展脈絡。

如今,北大已經走過了120年,但還有人說,北大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北大,都是因為一個人,蔡元培。

晚年,蔡元培旅居香港時改從母姓,取名周子余,以示對母親的懷念。

2

1917年,蔡元培開始對北大進行大刀闊斧的教育改良,聘請陳獨秀、李大釗、梁簌溟、徐悲鴻等到北大講學、任教。

那年,胡適從美國學成回國,其時胡適並未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但蔡元培為了讓胡適進入北大不惜幫其偽造學歷。

後來,胡適一生中拿到了35個博士學位,成為20世紀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之一。

<胡適69歲照片>

胡適說,他這一生能有所成,離不開母親馮順弟對他的栽培。

1889年,年僅17歲的馮順弟嫁給了47歲的胡傳。

婚後兩年,馮順弟生下一子,取名嗣穈,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

可好景不長,不久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帶病在戰亂中奔走的胡傳客死他鄉。

23歲的馮順弟從此守寡,一個人挑起家庭的重擔,將那時年僅四歲的胡適撫養成人,其中的艱難困苦「非外人所能喻」。

<胡適的父母胡傳和馮順弟>

「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兒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23年。

」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寫道。

父親去世後,後媽馮順弟經常受哥哥嫂嫂們的氣,但她從不埋怨。

胡傳與前妻育有三子,大兒子是個「癮君子」,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胡傳在世時曾拿劍砍他,馮順弟跪著哀求:「饒了他吧,不然他人會說我這個後娘不容。

父親去世後,大哥更為所欲為,年除夕家裡坐滿了追債的客人,他就躲債去了。

母親馮順弟則鎮定料理,給每人一點錢打發他們走,大哥這才敢回家,可母親也不打罵,一點怒氣也沒有。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後來說。

<青年胡適>

馮順弟不僅教了胡適好脾氣,還教會了胡適許多為人處世之道。

有一次胡適說話得罪了親戚,母親知道後罰它跪地,不讓他上床睡覺。

胡適跪地而哭,用手擦眼淚,感染了細菌得了眼疾,久久不能治癒。

馮順弟聽人說,用舌頭去舔眼睛可以治好,竟真的用舌頭去舔他的眼翳。

「這就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胡適回憶母親時感慨落淚。

馮順弟一直不忘丈夫生前的遺囑:「穈兒天資頗聰穎,應令他讀書。

胡適三歲時,馮順弟就把他送到私塾。

為了讓老師多教導兒子,她總是比別人家多交私塾費用。

她培養了胡適從小愛讀書的習慣,胡適常常第一個到學校讀書,放學大家都走了,他還留在教室看書;跟著母親去割稻子,胡適卻坐在樹蔭下看白話文小說。

這些,母親從不責備他。

正因為胡適早年看過很多白話文小說,後來才成為白話文的倡導者、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胡適在照片旁批道「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

胡適成績超群,私塾老師怕耽誤他,就建議他外出求學。

當時馮順弟沒有掌握家裡的財權,只能苦苦央求胡適的幾位哥哥,讓小弟進城求學。

十二歲那年,胡適離開家鄉去上海求學,母親為他做了一隻枕套,上面繡了一句話:「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

後來,為了掙錢贍養母親,胡適輟學教小學。

他聽說考取留美官費生能得不少補貼,便寫信徵求母親意見。

母親欣然答應,回信告訴他,他能出洋留學,家裡就能恢復聲望,當以學業為重,其他儘管置之度外。

留美期間,母親給胡適訂了一門親事。

胡適學成歸來,應蔡元培之邀赴北大任教,遵從母命,娶了小腳太太江東秀。

<胡適與江東秀>

其實,胡適留學期間結識了「紅顏知己」韋蓮司,結婚前他寫信告訴她:「我對母親的恩情深感愧疚,不想再違背母親的意願了。

婚後第二年,兒媳懷孕的消息傳來,母親馮順弟以為終於完成了使命,可以抱孫子了,然而不料卻因常年過度操勞而轟然病逝,享年僅46歲。

胡適的一生,行而有義、寬厚待人,不盲從也不虛榮,不降志也不辱身。

晚年他回到台北後,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他溘然長逝時,從台北到南港,家家燒香、戶戶路祭,十萬民眾為他沿路送殯。

而對一代大師胡適影響最深的女人,卻是她的母親馮順弟,一個農家婦女,用她的慈愛,給了胡適最好的人生啟蒙。

3

1948年的最後一天,南京,秦淮河,胡適和傅斯年望著雨霧繚繞的江面,情不自禁地吟誦陶淵明的詩:「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師徒二人感時傷世,雙雙潸然淚下。

傅斯年,五四運動的總指揮,胡適最得意的弟子,師父稱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一身兼有最難兼有的品性與才能。

<傅斯年和胡適>

跟師父胡適一樣,傅斯年也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也是一位出了名的大孝子。

傅斯年生於山東聊城一個沒落的名門望族。

他九歲那年,在外地教書的父親傅旭安突染重疾死於書院,年僅39歲。

父親去世後,一門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親李太夫人操持。

幸賴父親傅旭安的眾多門生,聚資生息供李太夫人一家生計之用。

傅斯年6歲時,母親就送他去上私塾,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在家由祖父講課。

母親李太夫人對傅斯年嚴格要求,加上傅天資聰慧,11歲就讀通了《十三經》。

傅斯年十幾歲時就到北大求學,他本是黃侃的弟子,偶然去旁聽了胡適的課,被胡適圈粉,從此與胡適成為畢生師徒和摯友。

傅斯年32歲那年留學歸來,應中山大學之聘,任該校教授,文學院長,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

同年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並任所長,在中國近代科學考古史上,傅斯年是第一功臣。

<傅斯年和蔣介石>

此後數年,他一直工作在學界,掌管過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以及台灣大學的校政,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傅斯年在教育界、學術界呼風喚雨,威望極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但在家裡卻是「侍母至孝,唯母是瞻」。

母親愛吃肥肉,但體胖,高血壓,不宜多吃。

夫人俞大彩為婆婆健康著想,不敢多給。

有次母親為此不高興了,傅斯年就長跪不起,苦勸老太太平息怒火。

事後,傅斯年又安撫夫人:「母親患有高血壓症,要控制她的情緒。

我不是責備你,但念及母親,茹苦含辛幾十載,將我兄弟二人撫育成才,我只是想讓老人家高興,盡孝道而已。

<傅斯年母親李叔音>

晚年俞大彩曾回憶說:孟真(傅斯年字)侍母至孝,對子侄輩,也無不愛護備至。

抗戰爆發後,傅斯年千方百計將母親不斷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可是為躲避戰火,長年奔走勞累,他和母親皆身體抱恙。

岳南在《北渡南歸》中提到,傅斯年每言及老母逃難事,總懷歉疚之情:「老母幸能平安至後方,否則將何以面對祖先?」

1941年春,傅斯年一病不起,遠在美國的胡適專門致函表達關切之情。

胡適的關懷給予了傅斯年精神上的慰藉,使他增加了同病魔抗爭的勇氣。

幾個月後,傅斯年終於出院。

可他沒想到的是,他出院了,母親此時卻死在了醫院。

傅母去世時,傅斯年手頭拮据,只好賣了好幾箱他珍愛的書籍,買了一口好棺材。

為了防止敵機轟炸和日後破壞,他又將母親「葬於歌樂山風景絕佳處,作成一水泥之壙,甚堅,欲移不可。

1950年冬,傅斯年在一次質詢講話中心臟病突發,溘然長逝。

蔣介石送挽匾「國失師表」。

與師父胡適一樣,傅斯年是中西知識分子之典範,其人格是中西文化精華之結晶。

他是仁師,是學者,亦是仁者。

仁者本孝,仁者首孝,傅斯年也。

4

1930年,年僅35歲的錢穆寫完成了《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時間轟動學界,被陳寅恪譽為「王國維後未見此等著作」。

在顧頡剛的推薦下,只有中學文憑的錢穆被破格進入燕京大學任講師。

次年,顧頡剛又引薦他拜訪胡適。

幾個月後,錢穆還真得到了北大聘書,胡適還將自己所藏的古籍孤本借給錢穆看。

傅斯年見師父如此推崇錢穆,自然也不怠慢,請他到中研院工作。

彼時的傅斯年和錢穆還未交惡,還視錢穆為「同志」,每次接待貴賓還把錢穆帶上,並且逢人就說:隆重介紹一下,這就是寫出《劉向歆父子年譜》的錢穆。

錢穆雖然與傅斯年同齡,但兩人前半生走過的路卻大為不同。

錢穆家境貧寒,怎料12歲那年,父親錢承沛病逝,家庭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父親去世後,親戚勸錢穆的母親依照慣例,到義莊(當地慈善機構)領取撫恤金。

母親頗有志氣,起初拒絕了,親戚又多次勸她,她對錢穆的哥哥哭著說:「汝兄弟聞所言否?幸能立志早謀自立。

後來,哥哥師範畢業,在鄉間任教,家裡才不用去義莊領取撫恤金。

錢穆對母親感情深厚,他說,我之性情,得益於母親。

母親蔡氏是無錫人,標準的賢妻良母。

她家教嚴格,但教育不疾言厲色。

有一次,錢穆做家務時打翻了粥盤,母親非但沒有罵他,反而關切地問有沒有被燙到。

母親對人從不褒貶,只是把別人的故事說給兄弟兩聽,讓他們自己判斷好壞,並告知家居禮節,作為子女交際應酬準繩。

左鄰右舍都夸錢家兄弟有禮貌、品行好。

父親去世的早,母親經常給兄弟兩講父親生前的故事,告訴他們父親的為人和秉性,讓他們感覺到父愛,「先父之靈,如在我前,如在我左右。

錢穆上完中學就不得不退學了,他的學問幾乎靠自學得來。

後來他在蘇州教書,由於學問精深,譽滿鄉梓。

錢穆對母親的感情非同一般,對母親的孝順也持禮重孝,恪守古禮,盡心竭力。

錢穆對母親的人格有著由衷的敬佩,他在書里寫道:「八十年來,非先母之精神護持,有烏得有今日……亦何以報先父先母於地下?悠悠蒼天,我悲何極。

母親晚年,錢穆專門在家閉戶不出,伺候、陪伴母親。

國學大師錢穆一生桃李滿天下,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他去世後,家人整理他的文稿著作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共54冊,超過一千六百萬言。

<《錢賓四先生全集》,共54冊>

直到九十歲高齡,錢穆先生仍在素雲樓撰寫《懷念我的母親》,以紀念母親誕辰121周年。

辛亥年夏,錢穆十七歲,得了傷寒病,誤用了藥,幾乎不救。

母親住在七房橋五世同堂第二大廳的「素雲宅」,朝夕不離陪伴在兒子身邊,熬湯換藥,陪睡暖身,前後七七四十九天,錢穆終於痊癒。

後來,錢穆便將自己在台灣的住宅取名「素雲樓」,以紀念母親的養護之恩。

5

1922年8月,郁達夫在《創造季刊》上發表了《夕陽樓日記》,摘一本譯著的錯誤來批評翻譯界的粗製濫譯,剛剛嶄露頭角的他把矛頭指向了新文化運動和彼時已經聲名大噪的胡適。

也由此,郁達夫、郭沫若的創造社開始了和胡適之間長達一年的文化罵戰,他們甚至將胡適比作「糞蛆」。

胡適為人畢竟胸懷寬厚,他出差上海,主動到創造社拜訪郁達夫,言辭誠懇地說:「我是最愛惜少年天才之人,對於新興的少年同志,絕無絲毫『忌刻』之念。

」可謂不打不相識,此後他們不計前嫌,彼此成了朋友。

<郁達夫和郭沫若>

郁達夫,中國現代作家,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沈從文評價郁達夫說,他的名字,成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人人皆可以從他作品中,發現自己的模樣。

1896年,郁達夫出生在浙江富陽,也就是黃公望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描繪的地方。

今天,富陽人民還以各種方式紀念、緬懷郁達夫,他和母親的故事,至今為人所欽佩。

郁達夫出生後的第二年父親去世,家中光景直轉急下。

父親死後,一家全靠賢能的母親艱辛地維持著。

為了生存,郁達夫唯一的姐姐只能送給鄉下人家做童養媳。

在如此貧困的情況下,母親卻堅持讓三個孩子上學讀書,而且上的還是高等學府,郁達夫和大哥甚至到日本留學。

為此,母親不得不把家產抵押出去,舉債度日。

母親陸氏不識字,也沒有名字,丈夫去世後,她在街頭開了一個小攤,白天經營小本買賣,晚上做針線活,有時她連年夜飯都顧不上,因為她要去還舊債,借新錢。

當時親戚們都勸陸氏這樣做不值,但她堅持說,我家無財產可守,不讓他們外出念書學知識,只會在富陽的街上數石板,怎麼對得起祖宗?

母親的堅強與執著,成就了三個優秀的兒子。

<郁達夫、郁曼陀、郁養吾三兄弟>

郁達夫沒有讓母親失望,他十二歲那年,成績優秀,得以跳班升級。

為此他特別想要一雙皮鞋作為獎賞,母親跑遍街上的鞋店,求情賒一雙皮鞋,但都被拒絕了。

她回到家,翻箱倒櫃挑了一些值錢的衣服,準備拿去當。

郁達夫看見後,拉住母親含淚懇求:「我不要皮鞋了,您買來我也不穿。

」母親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愧疚和痛苦,傷心大哭。

也許是這件事給郁達夫的記憶太深,成名後他極少穿皮鞋,幾乎都是長衫配布鞋。

1910年,郁達夫高小畢業,母親決定讓他去杭州上學,她盡了最大努力,僅僅湊夠了郁達夫半年的學費。

臨行前她把郁達夫送到大門口,只說了句一路走好就回到屋裡。

她覺得出門要圖吉利,不能讓孩子看到自己流淚。

船緩緩駛離碼頭,富陽慢慢消失在郁達夫的視線里,他傳奇而悲壯的一生,就此展開。

與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力相比,郁達夫在抗戰中的功績卻不為大眾熟知。

實際上,這位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作家,更像是一名英勇戰士。

來到外地求學,性格內向的郁達夫突然變得活躍了,積極參加學潮,討論國事,反抗學校的奴化教育,也奠定了他一生追求先進、自由的思想基礎。

19歲那年,郁達夫來到日本神戶求學,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為紀念郁達夫,1998年,日本友人在名古屋大學建立起了郁達夫文學碑——他曾在這所學校里,寫下小說《沉淪》。

<名古屋大學的郁達夫文學碑>

雖然身在異鄉,郁達夫心裡卻時刻牽掛家鄉的老母。

1920年,他答應母親的要求,從日本回到富陽,與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孩孫荃結婚。

郁達夫說,這門婚姻,是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

後來,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集《沉淪》出版並引起轟動後,郁達夫又與魯迅、郭沫若等人在上海創辦文學社,積極為文化和革命吶喊。

<郁達夫和原配夫人孫荃>

事業上的成就,沒有淡化郁達夫對母親的思念。

郁達夫從上海回到浙江富陽,為母親拜70大壽。

可他沒想到的是,母子兩的這次相聚,竟是訣別。

1935年,為了掀起福州人民群眾抗日的熱情,郁達夫在報紙上開了抗日專欄,高亢的語言震動了福州文壇。

很多熱血青年慕名來拜訪他,讓他題詞,他寫下: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為救國而犧牲。

1937年冬,日本占領了富陽。

日本兵住進了郁達夫的老家不走,命令母親為他們洗衣做飯。

老人家很有骨氣,堅決不肯招待侵略者。

夜裡,母親冒著風雪躲到山洞裡,饑寒交迫亦不肯出來,誓死不做亡國奴。

抗爭了六個日夜之後,老太太在山洞裡殉難。

不久後,上海淪為孤島,郁達夫的哥哥、時任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長的郁曼陀,剛正不阿,嚴懲民族敗類,營救愛國志士,1939年11月,遭日偽軍特務暗殺,以身殉國。

失去忠貞剛烈的母親和兄長,郁達夫悲痛欲絕。

他更加痛恨日本侵略者,在母親的靈堂寫下「無母可依,此仇必報」。

後來,郁達夫到新加坡,擔任當時新加坡最大中文報紙主筆的同時,他還要四處奔走為抗日籌集資金。

幾年間,他為抗日宣發寫的文章超過100萬字,有呼籲愛國,有分析形勢,有號召支援抗日。

新加坡淪陷後,郁達夫去往印尼的蘇門答臘島。

但沒過多久,印尼也淪陷了。

他因為被發現會日語,被迫答應做日本憲兵隊的翻譯官,很多人還以為他做了漢奸,但其實他是為了利用職務便利,偷偷解救抗日愛國人士。

1945年8月29日,一代文學巨匠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在叢林深處中,年僅49歲。

堅強的母親,養育了英勇的兒子。

6

馮順弟去世時,家鄉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很悲痛。

一個農婦怎麼能贏得如此敬重呢?

胡適回顧母親的一生,反覆思量得出一個認識,「伏念先母一生行實,雖纖細瑣屑不出於家庭閭里之間,而其至性至誠,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親是最細緻的、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這些母親是真正的教育家,在那樣一個艱難的時代,她們沒有什麼學識文化,一生默默無聞,卻用道德修養與拳拳母愛,將孩子塑造成為一代大師。

如胡適所言,她們的人格是不朽的。

母愛,也永垂不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