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燒赤壁,歷史上這兩次著名的火攻戰役,也都名列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火燒赤壁是經典,其他戰役也不差。

即便到現在,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水火無情」。

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只要能夠活用這兩樣武器,便能在戰場上扭轉乾坤,威力達到的結果足以媲美今天的核武。

在我國著名的《孫子兵法》中,孫武用《火攻》一篇專門闡述發動火攻的種類、條件和實施方法。

原文中這樣寫道: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

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大意是說:火攻有五種目標:焚燒敵軍的人馬,糧草,輜重,倉庫,運輸設施。

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發火器材必須經常準備好。

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准有利的日期。

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乾燥;所謂有利的日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四個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位置時,就是起風的日子。

火攻

而我國歷史上,經常有這類逆轉的火攻戰役,大家最為熟悉的便是赤壁之戰。

而赤壁之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描述得更是精彩至極,中間夾雜著至今都膾炙人口的「舌戰群儒」、「瞧設連環計」、「鐵索連戰船」、「周瑜打黃蓋」、「孔明借東風」、「關雲長放曹操」等等事件。

即便去掉小說,單看歷史上的真實赤壁之戰,也讓人嘆為觀止。

那麼我們今天再說說與赤壁之戰異曲同工的幾場戰役。

赤壁之戰

  • 1.即墨之戰——最強火牛陣大顯神威

我們知道,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當時孫劉聯軍用火攻打破曹軍,如果這場戰役失敗,或是沒有發動這場戰役,三國歷史究竟會怎樣,無人敢去妄言。

火牛陣

而在我國的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聯合秦、趙、韓、魏四個國家一同攻打齊國。

在樂毅的率領下,燕國軍隊勢如破竹,半年時間就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最後被迫退守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

這之後,樂毅被燕昭王封為昌國君。

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結果死了。

城裡有一個齊王的遠房親戚,叫田單,他帶過兵,於是大家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家守城,守城的士氣一下旺盛起來了。

樂毅持續進攻了四年,沒有拿下這兩座城池。

於是燕國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何用了三年多還沒攻下兩座城呢?不是他沒有這個才能,而是他想收服齊國人的心,好讓他自己當齊王。

」可是,燕昭王是明君,他不僅把說此話的人殺了,還大擺酒席招待樂毅,要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看到這種封賞,心內十分緊張,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並承諾誓死為燕國效忠。

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

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

燕惠王與樂毅不和,田單便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布流言,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了。

為了討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

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了。

燕惠王聽了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去代替樂毅。

騎劫當了大將,接管了樂毅的軍隊。

燕國的將士們都不服氣,可大伙兒敢怒而不敢言,軍心開始渙散。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

隔了沒多久,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議論說:「以前的樂將軍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根本就不怕。

如果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還有百姓說:「我們的祖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刨了我的祖墳,可怎麼辦呢?」這些議論傳到了騎劫耳朵里,他就真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齊國人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割俘虜的鼻子,都恨得咬牙切齒,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見此,命令幾個人裝作富翁,偷偷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快沒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

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一家老小。

」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

就這樣,燕軍凈等著即墨人投降,自以為不用再打仗了。

然而,就在一天夜裡,田單選了上千頭公牛,在牛角上放上刀刃,牛尾巴綁上蘆葦,用油浸潤。

又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排好隊,戰鼓一齊響起,士兵們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

牛尾巴一燒著,受到驚嚇的這些牛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

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大舉殺入燕軍本陣。

火牛們往來衝突,就像橫衝直撞的坦克,勢不可擋。

戰鬥中,被敢死隊殺死,被牛頂死踩死的,不計其數。

而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卻也毫無作用,最後死在亂軍之中。

齊軍乘勝反攻,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占領的七十多座城。

  • 2.官渡之戰——一把大火燒烏巢,從此北方盡歸曹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這一戰將決定天下大勢。

官渡之戰

雖然同為著名的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但「官渡之戰」相比「火燒赤壁」和之後的「陸遜火燒連營」而言,有些朋友只是有耳聞,卻不甚了解。

因為很多朋友並沒有看過完整的三國歷史,連完整的《三國演義》也沒有看全,所以接下來再給各位補充下這場戰役。

作為當時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在所難免,只是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袁紹軍隊形勢強於曹操,因此,曹操與之正面交戰時極為不利,轉而堅守拒站。

就這樣相持了三個月後,曹操的糧草就快用盡了,士卒們也都感到疲憊,曹操的心中也萌生退意。

於是就寫信給謀士荀彧,商議想要退回許都。

而荀彧回信卻說,這場戰役是決定時勢的關鍵之戰,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之地,一定要堅持到底。

於是,曹操咬緊牙關,死守等待轉機。

與此同時,命令徐晃等人不斷騷擾袁軍的補給線。

十月,袁紹派大將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看守軍糧,屯宿在距袁紹本陣四十里的烏巢。

早前,軍師許攸曾向袁紹獻計,應該率軍夜襲許都,可惜沒有被採納。

後來因為許攸的家屬犯法下獄,許攸與袁紹徹底決裂,轉而投奔曹操。

此時,便到了關鍵之處。

許攸將袁紹的一切底牌悉數告訴曹操——袁紹的輜重、軍糧都在烏巢,而且守備不嚴。

許攸勸曹操率軍偷襲、燒毀糧草,即便袁軍兵多將廣,也定會潰敗。

曹操當機立斷,自領補兵五千,偽裝成袁軍,攜帶好起火之物,從小路也行,迅速到達烏巢,縱火圍攻。

而淳于瓊對此始料不及,匆忙中領兵迎戰。

袁紹得知曹操夜襲烏巢後,一面命大軍開始進攻曹操本陣,一面派輕騎救援烏巢,曹操軍隊至此已經退無可退,孤注一擲,拚死一搏,先斬淳于瓊,再破其援軍,將糧草全部燒毀。

這個消息傳到官渡前線後,袁軍主力將領張郃、高覽心知大勢已去,便率部降曹。

由此,軍心動搖,以致最後袁軍完全崩潰,袁紹和他的長子袁譚僅僅率領八百士兵渡河逃回北方。

今天說的這兩場戰役,都是在歷史上巧用火攻,逆轉大局的案例經典,成為後人們不斷研習的素材。

就像前面所說的,在《孫子兵法火攻篇》中所說的那樣,火燒營寨、糧草、輜重、武器以及糧道,藉助用火,以弱勝強。

如果各位喜歡今天的文章,希望各位朋友點讚收藏轉發評論,作為對作者的一點鼓勵,也是作者繼續更新文章的動力,謝謝各位朋友了。

寫出來只為和大家一同學習,共同進步,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讀者朋友帶來一點收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