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不如謀天下,三國十大謀士排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最終以曹操、孫權、劉備各據一方,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而在三國鼎立的背後,更是各大謀士雲集之場所,也是這些謀士智慧的交集,閱讀《三國志》,我們無不為他們的智慧所折服,他們一方面各為其主,一方面為了展現自己的謀略,無不窮盡之智慧,在亂世中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戰火中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膜拜的對象。

然而,縱觀三國歷史,在眾多的謀士之中,能夠進入前十位的謀士歷來爭議頗多,各有各的道理,誰也無法說服誰,丁丁反覆閱讀《三國志》,從各自的立場對這些謀士進行反覆的品讀,丁丁認為,真正能夠稱雄的謀士應該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在推動歷史的進程中閃現的光輝最終為主人贏得偉大成就去分析,否則,即使傳奇也上不了正版,所以,基於這個方面,三國謀士能夠進入前十排行榜的應該是魏國的荀彧、荀攸、郭嘉、賈詡、司馬懿;吳國的周瑜、魯肅、陸遜;蜀國的諸葛亮、法正。

他們之間又該如何排名,雖然很不容易,有些謀士確實難分伯仲,但從其謀略、成就、影響、治國、才能等方面還是有稍微的差別。

所以,丁丁以自己的觀點認為,這十大謀士的排名應該按照以下序列:

實為漢室之謀天下,無奈成為曹操第一謀士

第一名當為荀彧。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所有謀士中唯一一位謀天下之人。

荀彧志在天下,以匡扶漢室為已任。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志在割據;周瑜的房中對是志在抗衡曹操;魯肅的臥中對同樣是捍衛江南,對抗曹操;陸遜的夷陵之戰最終是為了聯合劉蜀政權抗衡曹魏,石亭之戰是阻止曹魏政權,都是以割據一方為己任,最終都不謀而合的走向吳、蜀聯合,抗擊曹魏,以謀穩定,則荀攸、郭嘉則是以謀一城一地一戰為己任,法正則是以不光彩的手段謀取利益,賈詡最終以自保為目的小心謹慎,而司馬懿謀在長遠,以自我利益為核心。

二是曹操統一北方無荀彧曹操難有作為。

北方作為群雄紛爭最主要集中在北方,主要的軍閥有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張繡、馬超等,而且北方有匈奴等勢力虎視眈眈,曹操作為當時並不顯眼的一支勢力,能夠最終統一北方,將各大軍閥消滅,沒有荀彧為其謀定,曹操難有作為,如屯田,保證糧草;如迎天子,奉天子以令諸侯;如建立根據地,以保曹操進退自如;如保證後方穩定,讓曹操在前方沒有任何顧慮,這是曹操在官渡之戰的最大便利;如能在危機中找到良機謀取良機,最終消滅呂布……曹操之所以在群雄紛爭中沒有湮沒,最終異軍突起,當推荀彧的鼎力合作。

三是善於發現人才並舉薦人才。

任何人即使才能通天,如果不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那也只是匹夫之力,最終也成不了大事,呂布是三國第一猛將,無人能敵,但最終被曹操所滅,根本原因即在此,而袁紹被終在官渡一戰被曹操大敗,喪失稱雄之勢力,那是因為不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其他軍閥的失敗都如此。

曹操能成大事,主要是不但擁有了荀彧這樣謀天下之能人,不但自己謀略通天,而且為曹操舉薦了一大批雄才偉略之人,這其中就包括戲志才、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還包括嚴象、韋康等,正是因為這一大批謀士的湧現,曹操才在各方面都有了完備的人才,這也是曹操最終能平定北方的根本原因。

遺憾:未能全程輔助曹操征服天下。

曹操之所以最終未能征服天下,根本原因是其取代漢室的野心過早暴露,讓「奉天子以令諸侯」變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振興漢室無望,對曹操不但失望,而且害怕曹操征服天下過早取代漢室,荀彧失去振興漢室的機會。

所以,曹操征服天下的赤壁一戰,所有謀士集體失聲,最終導致曹操敗得一塌糊塗,核心力量喪失大部,自己也差點命歸黃泉,從此無力南下,曹操最終只能面對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終失去了取代漢室的最好機會,只能最終稱王,中國統一被迫推遲。

荀彧也因此失去曹操的信任,最終被曹操所害。

能征天下的周瑜可惜英年早逝

第二名當為周瑜。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輔佐三孫,為孫權權衡天下。

周瑜與孫堅很早就有緣,孫堅死後,周瑜率兵迎接孫策,孫策從此感到有了希望,孫策與周瑜同娶大小喬是三國佳話,可見,周瑜在吳國的地位不可動搖,孫策之後,周瑜成為孫權最堅定的支持者。

官渡之戰後,曹操令孫權將兒子送到他那裡作為人質,其他大臣不敢表態,只有周瑜堅決反對,在房中給孫權權衡天下,道出能夠與曹操抗衡的道理,是為房中對,這才讓孫權下定決心對抗曹操。

二是赤壁一戰奠定三國鼎立之局勢。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其中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但曹操統一天下之戰的赤壁之戰,卻是完敗,號稱80萬大軍(實際上只有23萬大軍左右),面對周瑜的三萬軍隊,竟然最終輸得連褲衩都沒有了,根本原因是周瑜的膽識過人,能夠在敵我懸殊巨大的前提下,找到曹操的弱點:一是軍隊數量吹牛;二是明白曹軍不習水戰;三是知曉曹軍水土不服,最終瘟疫流行;四是深知曹軍糧草不夠,幾十萬大軍供養有問題;五是分析曹軍戰術有誤,戰船首發相連的最大弱點;六是曹操驕傲,沒有將其放在眼中等方面,然後是善聽部下計謀,終於找到小得不再小的機會,在冬季竟然捕捉到東南風的機會,而且在東南風之後又迎來暴雨,這或許也是天助周瑜,因為這種可能或許是百年難遇。

周瑜排行第二,實在是因為曹操所謂一大群通天的謀士在周瑜面前都不值一提,被掃得無聲無息。

三是為孫權舉薦了大量人才。

孫權最終成為三國的一方重要力量,根本原因是周瑜舉薦了一批核心人才,主要有三個,一是魯肅,二是呂蒙,三是陸遜,這三人在吳國那是通天之才,其能力不在周瑜之下,而且最終證明了這三大能人是孫吳政權雄立天下的核心。

遺憾:天妒英才早逝。

周瑜在三十六歲之際仙逝,否則,孫權謀取天下並非沒有可能。

心有天下的諸葛亮可惜主人太無能而只能謀一足

第三名當為諸葛亮。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為劉備獻策三分天下取其一。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訣,為劉備分析天下,寄於籬下的劉備醍醐灌頂,按照諸葛亮的謀略終於取得一席之地。

二是聯合孫權,會戰赤壁,三足鼎立有劉備。

諸葛亮讓劉備最終成為三足鼎立之勢的最大貢獻就是聯合孫權,在赤壁一戰中協助周瑜,終於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最終成為三足之一足,雖然最弱,但也是一席。

三是劉備之後輔佐後主嘔心瀝血,感動後人。

劉備崩於白帝城之後,諸葛亮並未取劉禪而代之,而是全面輔佐後主,但此時的蜀國已不成氣候,關羽、張飛已死,法正、龐統早亡,除自己之外已無有影響之人物。

而自己是謀天下局勢之人,現在既要謀取天下局勢,又要謀取一城一地一戰,自古或許只有諸葛亮能夠做到。

所以,諸葛亮既要謀政治穩定,又南下征服蠻夷,七擒孟獲,以擴張國土和人力,北取關中,獲取糧食,六次北伐,以表現出蜀國的強大,在戰爭中讓對方不敢南下,並且向東響應吳國,以讓吳不敢輕視對他的聯盟,終於讓蜀國在風雨飄搖中得已存續。

遺憾有二:一是輔助的主人能力太弱,偉大的才能只能勉強維持現狀;二是用人能力不夠,街亭一役,雖罪在馬謖,但責在孔明,諸葛亮死後,對於以後的人才布局沒有規劃,雖然人才似乎很多,但相互不信任,最終導致內訌,所以,諸葛亮之後蜀國無能人,表現皆平庸,其實因諸葛亮人才布局有關。

在諸葛亮臨終前,劉禪派人問諸葛亮百年之後誰可擔重任,諸葛亮在說出蔣婉、費禕之後再無言,或許已知道蜀國氣數已盡,只能到此為止吧。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在未來後人的評價中很高,實在是因為諸葛亮作出了超出其能力範圍之外的偉業,其實確實是蜀中無人,只能勉強為之,毛澤東對他的評價「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或許才中肯,這或許也是諸葛亮在謀士排行榜中只能屈居第三的根本原因吧。

文武雙全的陸遜最終憾失征服天下的機會

第四名當為陸遜。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夷陵之戰讓劉備政權從此依附。

三國最著名的三大戰爭,大部分人只知道官渡和赤壁之戰,而知道夷陵之戰的人要少許多,其實,夷陵之戰或許並不比官渡和赤壁之戰的作用小,官渡之戰成全曹操統一北方,而赤壁之戰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但夷陵之戰卻把劉備差點打回原形,從此只能依附於吳而存在,吳蜀聯盟才真正形成。

當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不聽諸葛亮之勸告,親率十萬大軍東征,六百里連營,最終被陸遜打得徹底叭在地上,幾乎全軍覆沒,隻身逃往白帝城,最終死在白帝城。

此戰之後,劉蜀政權已是延喘,幸虧有諸葛亮支撐,否則,蜀不能再成為蜀,即使如此,蜀國從此就只能依附於吳國而存在。

二是石亭一戰,讓魏國從此不敢南下。

陸遜不但能打敗劉備弱旅,而且同樣能將曹軍打在地下,石亭一戰,大敗曹軍,曹仁也是死裡逃生,最終羞憤交加而一命歸西。

從此,孫權北方安定,曹軍再也無力騷擾。

三是智救孫權,安然而返。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吳國在東邊響應,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北伐,曹睿親率大軍南下,孫權敗退,陸遜派親信韓扁給孫權送信被曹軍所抓,可陸遜依然羽扇綸巾,還在那裡信步漫遊,而另一謀臣諸葛瑾嚇得要死,請陸遜退兵,陸遜並不理會,還按照原來的謀划進軍,虛張聲勢,曹軍聞其大名,慌亂堵住城門,導致自相殘殺,陸遜在安全撤退中還斬俘曹軍上千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或許取自這裡,真不過真實的演繹者為陸遜。

遺憾:沒有謀劃天下的謀略,在機會來臨時不敢把握。

夷陵之戰不乘勝追擊,全殲劉備,或許正確,形成了長久吳蜀聯盟;但石亭一戰,如果依照朱恆之計,天下歸吳也未可知,而且戰爭的未來走向確實如朱恆之計。

所以,在戰爭謀略上並不遜於周瑜的陸遜,只能排名第四,如果是周瑜有此良機,周瑜一定不會錯失而取天下,如果諸葛亮有此良機,並擁有吳國之勢力,那天下一定會改變。

可惜的是曹操在赤壁有此良機,卻敗得一塌糊塗,這或許也是曹操手下的謀士只能排在陸遜之後的根本原因吧(荀彧實為漢之謀士)。

為孫權謀定天下的魯肅最終也是偏安之計

第五名當為魯肅。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縱論天下,為孫權基業定調。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似乎笨得不行,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跑,其實,魯肅的雄才偉略實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有隆中對,魯肅有臥中對,在與孫權合榻對飲時,縱論天下,為孫權基業定調。

如此之才,三國之中,或許只有荀彧、周瑜、諸葛亮、魯肅四人擁有這樣的偉大謀略。

二是聯盟劉備,共抗曹操。

諸葛亮與魯肅之所以成為朋友,實在是英雄所見略同,赤壁之戰,實在是他們兩人共同努力下的結果,雖然戰爭為周瑜指揮,但前提是他們所謀定,雖然魯肅借荊州給劉備給後人留下詬病,但當時之形勢只能如此。

但聯盟劉備的戰略一直成為吳國後來的長期戰略,陸遜最終有遺憾,完全是在魯肅的戰略框架之內。

三是單刀赴會,吳蜀劃定邊界。

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的邊界成為最大的麻煩,劉備派關羽東征,孫權派呂蒙討伐,戰爭一觸即發,但兩國開戰,最有利的當然是曹魏政權,魯肅深知其中利害,隻身赴會關羽,陳之以理,曉以利害,說得關羽無言,魯肅不但全身以退,而且兩國劃湘水為界,從此邊界劃定,最終沒有破壞聯盟之大略,曹魏無力南下。

這也是周瑜死後,魯肅能夠代替周瑜之根源。

遺憾:有天下之才但無征服天下之雄,有勇有謀無揮兵之力,這或許也是魯肅在後人的傳誦中名氣過小的原因。

擒呂布、滅袁紹之後的荀攸最終平庸

第六名當為荀攸。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獻計擒呂布。

荀攸在謀刺董卓失敗之後跟隨曹操,在戰場上為曹操獻計,從未失敗,當年獻計大敗張繡和劉表聯軍,尤其在生擒呂布之戰中,或許只有荀攸能夠想得出,為曹操除了重大後患。

二是獻計官渡之戰,勸曹操相信許攸和張郃。

官渡之戰,荀攸採取聲東擊西之戰略,斬顏良、殺文丑,動搖袁紹軍心。

陷入僵持階段,力勸曹操、曹洪相信降將許攸和張郃,並且重用,從而達到最終打敗袁紹的目的,一舉讓曹操成為北方最大實力,奠定了曹操稱雄的基礎。

遺憾:有攻城略地之才,無謀天下之勢,雖為算無失誤,但都只能謀於局部,而且官渡之戰後再無上乘表現,尤其是赤壁之戰未見其音,這也是荀攸排名靠後的原因。

聞名官渡之戰的郭嘉天妒英才而早逝

第七名當為郭嘉。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獻計軟禁劉備,但曹操未採納。

當年劉備依附於曹操時,程昱獻計要殺掉劉備,這在當時有征服天下雄心的曹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郭嘉獻計軟禁劉備,應該合曹操之意,然而,曹操卻未採納,想讓劉備服從自己,最終導致劉備出逃,成為曹操之大患,最終成為曹操未征服的對手。

二是官渡之戰一舉成名。

三國最關鍵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讓郭嘉一舉成名,其「十勝十敗」之戰略,令曹操鼓舞信心,最終大敗袁紹,消滅袁紹兒子,曹操從此平定北方。

遺憾:英年早逝,只有37歲,最終缺席赤壁之戰,否則,隨曹操出征的郭嘉,赤壁之戰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但郭嘉不喜拘束,行為不檢點,早逝對他來說或許還是好事,否則,終不會為曹操所容。

暗中倒戈劉璋成就劉備的法正終入榜單

第八名當為法正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暗中倒戈劉璋,劉備從此有了稱帝的資本。

赤壁之戰後,劉備根基依然不穩,因為荊州是借來的,孫權遲早是要收回去的,劉備之所以最終能夠稱帝,那是因為有法正的里外勾結,假意投靠劉璋之後的劉備,與法正聯播推翻了劉璋,取代劉璋獲得四川這塊風水寶地,劉備最終稱帝就是靠的這塊土地。

二是占領關中,斬殺夏侯淵。

關中是歷來兵家力爭之地,尤其對於劉備有太多的意義,既是劉姓的象徵之地,也是糧草供應之地,法正獻計必須拿下關中,採取聲東擊西之戰術,讓夏侯淵猝不及防被黃忠所斬殺,最終獲得關中。

遺憾:雖為諸葛亮所稱奇,雖然成就了劉備,但品行不端,幸虧未成大事就仙逝,否則後節會終不保。

為多名豪傑主謀的賈詡最終投靠曹操因自保失去光輝

第九名當為賈詡。

理由:一是獻計張繡,差點殺了曹操。

當年賈詡在張繡門下,曹操在穰城大敗張繡與劉表聯軍,然後撤退,張繡要追擊,賈詡認為不可,張繡不聽被擊敗,但這時,賈詡要張繡再度出擊,張繡終於聽了,打敗了曹操,這一經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兵家經典。

二是離間馬韓,助曹操取得關中。

北方軍閥中,馬超和韓遂據關中,成為北方重要軍閥,馬超與韓遂和曹操多次交戰,互有勝負,馬超自知難以抗爭曹操,提議劃分邊界,賈詡獻計曹操,假意同意,離間馬超和韓遂,使他們內亂,最終取得大勝,除了後患,穩定了北方。

遺憾:賈詡其實是深謀遠慮之人,其才能不在任何謀士之下,可惜早年為董卓謀,後為李傕、郭汜謀,再後為張繡謀,所以,最終投奔曹操之後的賈詡一生小心謹慎,雖然成為赤壁之戰唯一獻計之謀士,但其光輝已被遮掩。

後來,曹丕曹植之爭,賈詡雖然支持曹丕,但不參與其中,而且也令後代不與政治掛勾,不參與權貴鬥爭,閉門自守,最終位列三公,實為不易。

賈詡最終之所以入榜,而龐統卻遠離榜單,實在是賈詡的影響遠超龐統,而且歷經年代遠超龐統。

三國紛爭最終歸於司馬懿後人於晉而九九歸一

第十名當為司馬懿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曹操之後曹魏政權最大的謀略者。

當年關羽北伐,曹操要遷都,司馬懿勸說其穩定軍心,等待時機,後關羽果然被呂蒙所殺,曹操之後,曹丕即位,這個時候的曹魏政權,最大謀略者就只有司馬懿,輔政平亂,事事都離不開他,司馬懿漸漸成為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

二是抗蜀北伐,當推司馬懿。

諸葛亮六次北伐,幾乎沒有一次成功,最大的對手就是司馬懿,可以說諸葛亮最終沒有實現實現偉業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有強大的敵人司馬懿。

雖然《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鑑》將諸葛亮神化,但都擺脫不了諸葛亮六次北伐皆失敗的事實。

其實,這個時候的曹魏政權已經衰落,能夠讓曹魏政權依然成為三國老大的根本原因在於有了司馬懿。

這或許也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最終能夠取代曹魏政權完成統一大業的根本原因。

遺憾:司馬懿或許是所有謀士中最無遺憾的人,從他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所謂謀士的終極野心,雖然司馬懿最終稱臣,但他的後代司馬昭和司馬炎完成了取代曹魏統一天下的野心。

所以,司馬懿雖然排名第十,但與第一的荀彧相比其實或許更成功,荀彧當年舉薦司馬懿,而且司馬懿雖然最初表現並不明顯,但他最終獲得的巨大成功或許非荀彧為料,所以,司馬懿排名第十或許還是九九歸一之意。

這也是司馬懿雖排名榜單之末,但無人可代替的根本原因。

丁丁這份三國謀士十大排名肯定會引起無數爭議,而且程昱、鍾繇、徐庶、沮授、龐統、呂蒙等英名遠播的謀士為何未列入其中,其實原因各有不同,但總的方面一方面是名額確實有限,另一方面是個人原因各有不同:程昱之謀,雖為曹操重要謀士,但終究名氣多於事實;鍾繇遠在荀攸之後,荀攸都只能勉強進入,何況鍾繇;徐庶在《三國志》中不見其名,或許只是《三國演義》中的神人,而且他後來基本無語;沮授於敗軍手下,主子無法稱雄,謀士當然只能無光;龐統乃靈光一現之人,雖然傳奇,但乃鳳雛而已,英年戰死終未成大器,更何況他主導的戰爭實在太小且丟命,一個不能保全自己的謀士再厲害也不過如此;呂蒙勇多於謀,為周瑜、魯肅與陸遜成就,不能稱為謀士。

其實無論是否進入十大謀士榜單並不重要,也並不代表進入榜單的就一定能夠超越沒有進入榜單的,在名聲之外,需要的是歷史的推進。

但無論如何,正是因為眾多謀士的星光閃耀,讓三國有了太多的傳奇,進入與否,並不重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三國各國名謀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陳壽一本《三國志》把東漢末年的地傑人靈生動地躍現在紙筆上;羅貫中一本《三國演義》讓我們對那個年代的人們有了整體細膩的理解。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東漢末年那些國家擁有的有...

三國十大謀士排名,諸葛亮出山太晚只能列第四

東漢末年,漢室落魄,群雄紛爭,最終以曹操、劉備、孫權割據一方,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而在三國鼎立的背後,更是各大謀士雲集之場所。小編從其謀略、成就、影響、治國、才能等方面對比綜合得出如下排名,僅個人...

三國謀士排名,諸葛亮第一毫無疑問!

三國名將如雲,謀士如雨。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三國時期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直是三國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最近《軍師聯盟》持續火熱,筆者也想評一評我心中的謀士排名,對三國後期的謀士...

三國中最聰明的人 諸葛亮未上榜

第一名、魯肅魯肅,字子敬,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

三國第一謀士到底是誰(投票簡介貼)

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由最初的群雄割據到後來的三足鼎立,出現了無數的名將謀士,就像滿天的繁星一樣,但這眾多的繁星中,總有一顆是最為閃爍的,三國謀士眾多,每一位都有他們的特色,但到底誰是三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