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

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

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

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分享《三國演義》里幾大對聯故事

中華對聯這一藝術瑰寶,萌芽於先秦,問世於唐代,繁榮於明清;而中國古典小說,歷經六朝志怪、唐人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幾個階段。宋元話本中就有對聯出現,而明清的章回小說,正是對聯進一步滲入的產物。...

《三國演義》人物對聯擷趣

《三國演義》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除了把人物置於大的社會背景之下,進行多角度的刻畫,包括正面和側面描寫外,小說中的不少對聯也同樣起到了總綱、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