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關道:南陽歷史上的「西武高鐵」| 豫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雲濟 | 文

「三顧茅廬」的故事天下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諸葛亮為啥把茅廬安在南陽。

他在南陽種地,可不是真的想「苟全性命於亂世」,而是想有逼格地「聞達於諸侯」。

在漢末,南陽不像現在是個被長期遺忘的地方,為爭高鐵站點要搞「保路運動」,而是一直地處交通要道,用兵、逃命多要路經。

《續漢書》荊州記中有記載,「從襄陽渡江,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衛之道」,有人認為,南陽當時可能已成為實際上的「天下之中」。

因得交通之便,消息也比較靈通。

各地名士避難至此,帶來最新軍政動態,如XXX落馬之類,所以諸葛亮才能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未出茅廬便能三分天下。

同時,名士之間會互推一下,指不定哪個新增粉絲是皇室後人呢,劉皇叔就是在司馬徽的推薦下成為孔明的死忠粉的。

南陽作為交通要道,可上溯至春秋時期,聯接關中平原和江漢平原的武關道,即以南陽為一端,相當於古代的「西武高鐵」。

《史記•秦本紀》記載,百里奚被晉國俘虜後送往秦國餵牛,他逃出來走的就是武關道,所謂「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但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回。

後來吳王闔閭和伍子胥伐楚,破了楚都,楚大夫申包胥沿武關道跑到秦國,跪哭求援,七天七夜。

秦哀公看不下去了,派兵解圍,走的也是武關道。

要沒這條路,戰國七雄就成六雄了。

不過生也武關,滅也武關,戰國後期,秦國牢牢控制武關道,滅楚如風捲殘雲。

嬴政南巡,走的也是這條路,上衡山,下雲夢,多經「武關高速」,想必很有成就感。

但子嬰不會這樣想。

秦末,項羽、劉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趁著項羽和章邯在巨鹿血拚,劉邦經武關道拿下關中,秦二世而亡。

楚漢之爭時,劉邦在滎陽干不過項羽,只好故技重施,自關中出武關道,將項羽主力引到南陽,同時派韓信、彭越分頭攻城略地,總算轉敗為勝。

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個諸侯王不滿中央政府的削藩令,起兵作亂,周亞夫奉命平叛。

他走藍田,出武關,毫不費力拿下洛陽,吳王還以為是兵從天降。

有記載說,當時從長安經南陽到洛陽,雖然需要繞一大彎,但因為是「高速」,只比走殽澠間(三門峽)多了一兩天。

「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對這些故事應瞭然於胸。

他在南陽躬耕,就像蜘蛛一樣伏在網上伺機而動,南陽的交通脈絡則像他的蛛絲。

歷史上,武關道一直是長安東南去之大道,戰亂時是兵家必經之地。

魏晉南北朝時,東晉的桓溫伐前秦、劉裕伐後秦,東魏丞相高歡打西魏,西魏出兵攻陷江陵,也都走的武關道。

和平年間它則造福於民。

隋唐年間,武關道上文人墨客、大小商販絡繹不絕,被稱為名利路。

王貞白《商山詩》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

」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頂》詩曰:「高高此山頂,四望惟煙雲,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

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

乘者及負者,來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七年三往復,何得笑他人!」

到了北宋末年,這條路又變成宋金鏖戰之地。

元末,紅巾軍攻入陝西也經武關道。

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明清年間,武關道已淪為運糧通道,供戍邊之用。

除了陸路上的武關道,南陽的水上交通之前也很發達。

如今的312國道南陽至藍田段基本沿著武關古道

因地處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交匯處,是「長江支系水流伸入中原腹地最遠的地區」,其水運航程為「中國古代南北天然水運航線之最長最盛者」,歷史上,南陽境內的主要河流白河、唐河、丹水、湍河等都可通航,只是後來因水位下降、泥沙淤積等漸漸蕭條。

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時了。

現在的南陽,儘管有山有水,在地理上位居「天下之中」,但因交通不便,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漸漸被邊緣化,青山綠水,也貢獻給了其他地方。

諸葛再世,可能也不會再選擇躬耕南陽了。

豫人豫言

——————————————————————————————

@西藏-美朵康卓:我的家鄉在豫東一個小鎮上,有古老的土城牆,還有一條流不盡的清水河。

和中國千千萬的小鎮一樣,每天演繹著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而此刻對於生活在藏地的遊子來說,說不盡道不完的總是那許多的鄉愁。

鄉愁是一壇老酒,待他日歸來時便可一醉方休!

豫人豫言,徵集在外河南人對老家的表白。

每天展示一個老鄉的風采。

請將照片和表白、簡單個人介紹私信@豫記 新浪微博,或留言給豫記微信公號,我們在等你。

豫記版權作品,如需轉載,請微博私信「豫記」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躬耕南陽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