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歷史上最出名的校長,他的一生非常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孑民。
浙江紹興人。
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近代中國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照片為清末留學德國時期的蔡元培。
光緒十八年(1892),24歲的蔡元培考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其殿試策論成績為二甲三十四名,策論內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組織光復會,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後併入同盟會。
1907—1911年,蔡元培留學德國,入萊比錫大學聽課並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諸學科,期間著有《中國倫理學史》等。
民國初年唐紹儀內閣(大總統袁世凱)。
前排右起:唐紹儀、胡惟德、劉冠雄、王正廷、蔡元培。
後排左起:宋教仁、施肇基、段祺瑞、王寵惠、魏宸組。
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
風度翩翩的蔡元培。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任北大校長期間的蔡元培與陳獨秀。
蔡元培為了改革北大,力邀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但陳獨秀表示自己既無學位,又無大學教學經驗,且對教書興趣不大,再三推辭,並薦胡適以代。
於是,蔡元培把尚在美國留學的胡適聘為北大教授,且幫陳獨秀「編造」學歷,最後,陳獨秀只好答應,約定以三個月為期,如勝任則繼續幹下去,不勝任就回上海。
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陳獨秀(前排右二)參加北京大學文科畢業合影。
馬敘倫教授回憶說:「蔡先生在的北大,校園有五公開:一課堂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聽;二是圖書館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看;三是食堂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吃;四是浴室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洗;五是體育場公開,大家都可以來玩。
」
1920年3月,蔡元培(左二)與蔣夢麟(左一)、胡適(左三)、李大釗(右一)在北京西山臥佛寺留影。
成名後的胡適影響力遠遠超過了蔡元培,但他多次表示:當年如果沒有蔡先生的著意挈提,我的一生可能就在二三流的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蔡元培當眾演講。
蔡元培(右)、魯迅(左)與來訪的英國大文豪蕭伯納(中),攝於 1933年2月上海宋慶齡宅前。
郭沫若曾說:「(蔡元培)對於魯迅始終是刮目相看的。
魯迅的進教育部乃至進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於蔡元培的援引。
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
」
蔡元培、魯迅、林語堂、宋慶齡與蕭伯納、史沫特萊、伊羅生合影。
晚年的蔡元培。
晚年閒居的蔡元培。
抗戰期間,蔡元培避難於香港,1940年3月5日,因病逝世。
雖然他生前位高權重,歷任要職,但去世時卻沒有留下多少遺產,清貧如洗,以至於連棺木都是商務印書館的同仁幫忙眾籌。
時人感嘆:「蔡先生一生都在資助別人,卻連棺木都買不起!」
美國大學者杜威曾評價道:「以一個校長身份,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人。
」中國學者梁漱溟則說:「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術,不在事功,而只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於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