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西北之戰三:曹操打了勝仗,卻後悔當初未聽此人之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末西北之戰三:曹操機關算盡,最終還是後悔沒聽此人的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之後,也開始著手對西北地區進行調整和部署,意圖儘快解決該地區長期的混亂狀態。

首先,曹操通過行政手段加強對涼州及三輔地區的控制。

除了在之前任命的司隸校尉鍾繇和涼州刺史韋端掌控全局之外,曹操又在武威、漢陽、隴西、武都、金城、安定、北地等涼州下屬諸郡任命太守,削弱和消除涼州集團的影響,分化和瓦解涼州集團。

這種布局在後來的決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曹操對涼州割據勢力之間的相互爭鬥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使其自相傾軋,任其相互削弱。

第三,對於涼州割據勢力的主要人物採取了分化瓦解的方法。

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利用了韓遂、馬騰征戰不休的有利時機,成功徵召馬騰進京,並將馬騰全家二百餘口遷到鄴。

利用馬騰來牽制馬超集團。

第四,拉攏和引誘韓遂集團的內部成員,進一步削弱韓遂集團的有生力量。

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10年),韓遂的心腹閻行奉命去見曹操,曹操不但將閻行任命為犍為太守,還一口答應了閻行要求將其父安排入朝擔任宿衛的請求。

後來發生的事實也說明,曹操對於閻行等人的拉攏是非常有效而成功的。

第五,通過各種手段麻痹韓遂,減少韓遂的戒心。

就在拉攏閻行的同時,曹操又托閻行傳話給韓遂,表明自己對韓遂當初背叛東漢政權的行徑表示理解,同時「熱情」邀請韓遂赴京師「共匡輔國朝」。

割據和統一原本就是一種在根本利益上的衝突,二者之間一定會通過武力較量的方式來解決這種衝突。

果然,雙方在維持了十五年的貌合神離之後,終於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進行了持續數年的武裝衝突。

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司隸校尉鍾繇主張對以韓遂為首的涼州割據勢力進行討伐。

鍾繇以區區三千兵馬入關,很明顯只是個試探。

曹操隨即在內部廣泛徵求意見。

遭到數位大臣的反對。

曹操最後做出的決定是:採納鍾繇的建議,讓其率部三千進入關中,同時,曹操又安排了征西護軍夏侯淵取道河東郡,對鍾繇進行策應。

不過,曹操在戰後對自己當時的決定感到非常後悔,認為還是應當聽從衛覬的意見。

其理由有三:

第一,鍾繇所提出的利用出兵威脅對方交出人質的做法並無新意,造成出師無名。

就在鍾繇提出這個建議之前,馬騰全家除馬超等少數人之外已經有二百餘口遷到鄴城,而韓遂亦有家人在曹操的手裡。

此時再提出人質的要求無疑是強人所難。

因此,當鍾繇進兵關中之後,韓遂等人的反應強烈,戰爭迅速爆發。

不僅如此這場戰爭幾乎聚集了涼州、關中所有的割據勢力,也證明了貿然出兵造成的嚴重後果。

第二,曹操對馬超集團的判斷產生了嚴重失誤。

前面提到,馬超一家二百餘口於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經遷到了鄴城,馬超的父親也在朝廷擔任衛尉一職,實際上已經被曹操所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錯誤的認為:即使韓遂集團發動叛亂,而實力強大的馬超集團也必將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這樣一來會對他平定涼州割據勢力的叛亂減少阻力。

也正因為如此,在馬超集團參加叛亂之後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曹操都沒有對馬騰一家二百餘口開刀,其目的也無非是為了爭取馬超集團的反水。

但曹操沒有料到,馬超不顧自己父親和全家人安危起兵造反,使得戰爭的難度大大增加。

第三,從韓遂、馬超等人叛亂後曹操的應對措施來看,曹操顯然也並未做好充分的準備。

韓遂、馬超是在三月份起兵叛亂的,而曹操當時雖然命令曹仁進行增援,但給前線將士的命令卻是「堅壁勿與戰」。

直到同年的七月,經過近四個月準備的曹操才匆忙率軍趕往潼關。

這也證明了曹操在發動關中決戰的時機上發生了較大的失誤。

究其緣由,還是與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失誤分不開。

這也是曹操後悔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騰與韓遂的關係怎麼樣 韓遂是怎麼死的

韓遂,東漢末年西涼人,後來成為雄踞一方的大軍閥,統治關中地區長達數十年。馬騰,也是東漢末年占據涼州的軍閥,兩人後來結為異姓兄弟,一度成為關中軍閥中勢力最強大的兩支隊伍。但是兩人後來都接受了鍾繇的...

三國名將系列之五:馬超的惡名,由此戰開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隨著赤壁之戰的失利,曹操不得不放棄迅速消滅孫劉聯盟的戰略構想,轉而向西北地區發展。為了儘快占據漢中地區從而與劉備進行益州的爭奪,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