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為何拒絕出戰朝鮮?雙方實力相差太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林彪當時確實有病。

林彪年少時身體就不算強健,但入黃埔軍校後,由於參加軍事訓練,身體逐步強壯起來。

他身體真正不好,始於平型關戰役後。

當時,林彪騎著從日本軍隊里繳獲的戰馬,披著繳獲的日本軍官的大衣外出,國民黨哨兵誤以為是敵方人員,喊口令後開槍。

槍彈打穿了林彪的肺部,並擦傷了他的脊髓神經。

雖經到蘇聯治療,但林彪的身體從此就極度糟糕,怕光、怕水、怕風。

解放戰爭期間,林彪回國參加指揮重大戰役時,身體情況也十分不好。

在東北,林彪多次發病,但還是咬牙挺了下來。

為對付疾病,林彪想出了許多怪法。

一是吃飯十分簡單,只吃白菜燉豆腐和土豆燉豆腐這兩種菜,不吃或者很少吃肉食。

二是長年不洗澡。

據他身邊工作人員講,由於長年不洗澡,他的襯衣穿兩天就要換洗,換下來的襯衣沾上一層油污,洗時要用開水燙,用鹼水搓,才能洗乾淨。

三是不在有水的地方居住。

因為他只要聽到流水的聲音,就拉稀。

這的確是一種神經受傷後遺留的怪病。

不光是蘇聯權威醫生奇怪,林彪自己也感到很奇怪,但確實沒有辦法。

林彪的病還不止於此。

自從被傷了神經後,林彪就必須經常嗅火柴燃燒時的味道,否則就昏昏欲睡,甚至頭痛。

另外,他還有一個奇怪又不知病因但確實很重的病,就是有時會突然臉色發白,身體立即虛弱下去,渾身出汗,急劇喘息。

這時,什麼藥物,什麼辦法,都治不了。

在久病中,林彪摸索出一個治此病的辦法,就是「顛車」。

林彪在廣東時,他身邊警衛人員回憶了這樣一個情形:

葉群突然在屋中高喊:「快,林總病了!」隨著這一聲,跑來的不是醫生,而是專門給林彪配備的一個警衛兼特殊「司機」陳良順。

他也不是跑到林彪臥室門前去搶救,而是跑到林彪居室西北角的一間空屋子裡,那裡停放著一輛從部隊淘汰下來的老式帶斗摩托車。

這個摩托車被固定在牆邊,排氣筒伸向屋外。

陳良順跳上摩托,立即發動。

這時,葉群和林彪的一些警衛員一起,扶著身披軍大衣,臉色煞白,身體極度虛弱的林彪,坐到摩托車的坐斗里。

十分難受的林彪咬著牙忍著。

陳良順加大了油門,摩托劇烈地顫抖起來。

林彪小聲地命令:開猛些!陳良順再次加大油門,摩托車顛簸得更猛烈了。

這時,奇蹟發生了,林彪的臉上有了血色,咬著的牙鬆開了,緊閉著的雙眼睜開了,他神情清醒過來,眼睛裡重新放出銳利的光芒,全身也有了力量。

過了十幾分鐘,林彪小聲說:好了。

他自己邁出摩托車坐斗,慢慢走回辦公室繼續辦公。

解放戰爭時,林彪身體已經同上面所描述的樣子差不多了。

在指揮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追殲國民黨南方軍隊的緊張工作中,林彪也曾多次發病。

全國大陸解放後,林彪受命主政南方軍政,南方地區的軍事、政治事務,都要由他拍板決定。

南方是新解放區,既要消滅國民黨在南方的殘餘軍事力量,又要剿匪;既要接管大城市,恢復經濟,建立人民政權,又要進行新區土地改革。

工作千頭萬緒,任務繁重。

為了穩定南方,林彪確實做了不少工作。

有一個時期,他日以繼夜地工作,又多吃簡單的素菜,營養也成了問題,因此身體狀況更差了,發病的次數不光多,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那一時期,他與中央的往來電報中,多次談到自己的身體情況,中央對他也很關心。

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到朝鮮去指揮作戰,不僅緊張的指揮工作他的身體可能頂不下來,就是在異國他鄉生活他的身體都可能頂不下來。

因此,林彪如實向中央講明自己的身體情況,是實事求是的、負責任的,也是合乎組織原則的。

毛澤東對林彪的病情很清楚,對他也很關心

對於林彪的病,毛澤東十分清楚,中央其他領導人也十分清楚。

毛澤東早在派林彪去東北時,就注意到林彪的身體情況,特別關照東北的其他高級領導幹部,要注意林彪的身體。

林彪主政南方後,毛澤東對林彪身體情況十分注意,還派醫生去南方為他治病。

由於擔心林彪在南方吃不消,毛澤東調林彪到北京工作,一方面在中央參與重大決策,更主要的是讓他有一個好的醫治條件。

林彪到京不久,毛澤東就委託負責中央高級領導人健康的保健醫生傅連璋去看望林彪。

毛澤東還指示傅連璋,讓他出面,從上海、北京、天津調來一流的醫學專家,專門為林彪治病。

為了使這項任務有統一的協調,毛澤東還專門派蕭華代表中央統一負責。

1953年,傅連璋從北京、上海、天津調來一批醫生,專門給林彪治病。

由毛澤東親自出面,調動這樣多的著名醫生,成立專家小組,還派蕭華總負責來為一個幹部診治疾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專家小組對林彪的神經、心臟、腸胃、泌尿、血液、肝臟、肺部都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檢查,發現林彪確實十分虛弱,但臟器卻沒有大問題。

他們知道,這是一種怪病,蘇聯專家也治不好。

儘管他們研究了多次,拿出了各種方案,但沒有一個是專家們自己滿意的,對治林彪的病也沒有多大幫助。

除了採取一些維護性措施外,只好允許林彪按照他自己發明的減輕病痛的辦法去做了。

醫生們建議林彪長期靜養治療。

醫療小組的意見,通過蕭華轉告中央。

毛澤東知道結果如此,心情很沉重。

但是,林彪的身體狀況就是這樣,他也沒有辦法,只能讓他長期休養。

毛澤東對林彪養病十分關心,為此,他還特意給林彪抄寫了一篇曹操的詩《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毛澤東把他抄寫的這首曹操的詩,託人送給林彪,林彪看後十分感激。

林彪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直言不贊成出兵朝鮮

不久,毛澤東決定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朝鮮事宜。

由於林彪明確表示不贊成出兵朝鮮,又如實向毛澤東說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毛澤東當然不會勉強命令他領兵赴朝。

事實上,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前,毛澤東就已經放棄了派林彪率兵入朝作戰的打算,並已經物色了另一個人選——彭德懷。

在10月2日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毛澤東說:「出兵援朝已是萬分火急,既然林彪說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見還是彭老總最合適了。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專門商討出兵援朝問題。

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

彭德懷於會議中間趕到。

李富春、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楊尚昆、胡喬木列席了會議。

出兵朝鮮,是一件關係中國全局和國家安危的大事。

對此,毛澤東採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

他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就是要集思廣益,權衡利弊得失,同時也為統一意志。

因此,政治局擴大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要求大家,先擺一擺派兵入朝參戰的困難。

林彪在發言中仍然堅持他當面和毛澤東談的觀點——不宜派兵入朝。

他說:我們剛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再打大仗。

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

我還是那個意見:要慎重。

我們國家已經打了20多年仗,元氣還沒有恢復。

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免得引火燒身。

在隨後的幾天會議里,林彪又多次發言,表達同樣的意見,並且舉出了我國派兵入朝作戰的具體困難。

由於他的發言經過長期思考的,並且有材料有根據,所以得到了政治局不少成員的贊成。

在此期間召開的中央軍委常委會議上,林彪更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意見,對問題分析得也很具體。

對於林彪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態度,曾擔任周恩來軍事秘書的雷英夫在自己的回憶中有所記述。

他說:「他在軍委常委居仁堂會議上說,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划不來。

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很難說。

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

因此,他不贊成出兵,最好不出兵。

如一定要出,那就採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但是,林彪的意見還是被毛澤東否定了。

毛澤東看問題自然比林彪視野更廣闊,考慮更全面。

他是從國際格局和中國長遠戰略的大視角看待出兵朝鮮問題的,他認為必須出兵朝鮮。

他的意見得到了中央政治局許多成員的支持,其中包括另一個領兵主帥彭德懷。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抗美援朝的決策問題。

前一天剛從西安赴京的彭德懷表態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

」聽完彭德懷的發言,毛澤東站起來堅定地說:「彭老總說得好!我們出兵參戰的困難確實很多,但是,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人民不能眼看著美國侵略者對其肆行踐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

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

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這樣,關於出兵朝鮮的事情,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決定下來了。

當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決定後,林彪在會上表示服從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決定,並且講了這樣的意思,告訴他原來指揮的第四野戰軍中準備入朝的部隊,堅決擁護中央抗美援朝的決定。

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也最終確定派彭德懷領兵入朝。

在這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央從沒有提起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鮮以及他因病不能帶兵入朝的問題,更沒有提起他與毛澤東曾有過的意見分歧。

因為在中央看來,這些都是正常的,並沒有違反黨內原則。

當年黨內不少同志與林彪的看法相同

韓戰爆發後,在出兵朝鮮問題上,黨內有不少同志與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贊成中國出兵朝鮮的意見大概從韓戰爆發一開始就形成了,是他固定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輕易改變的。

實際上一直關注朝鮮戰事的林彪,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鮮的意見。

據柴軍武回憶,1950年9月初,他從平壤回到北京後,接到中央軍委辦公廳的通知,說林彪要見他,了解朝鮮方面的情況。

柴軍武馬上去林彪住處匯報。

此前,柴軍武已經向林彪匯報過朝鮮方面的情況。

林彪聽了柴軍武對朝鮮戰事新情況的匯報後,問道:「他們有無上山打游擊的準備?」顯然,林彪在這裡所說的「他們」是指朝鮮人民軍及其領導人。

柴軍武回答說:「我不能確切地講有,但根據和金日成相處的了解,如果形勢需要,他是能夠上山打游擊的。

林彪又問:「我們不出兵,讓他們上山打游擊行不行?」

林彪的這句問話,實際上是自言自語,也表明他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者說,他在向下級談自己的看法。

因為這個問題柴軍武是不能回答的,所以柴軍武沒有說話。

林彪也能理解,談話就此結束。

從林彪與柴軍武的談話可以看出,當時林彪不贊成出兵朝鮮的意見已經很明確。

當時,黨內有不少同志在是否出兵朝鮮問題上與林彪意見相同,這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當時中國歷經戰亂,剛剛穩定下來,可以說是百廢待興,中國人民需要和平,中國也需要一段和平建設時期。

從軍事上看,新中國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武器裝備與美國軍隊相比要落後得多。

與世界上第一號軍事強國交戰,大家在打勝的可能性方面有些猶豫是正常的,黨內有些不同意見是可以理解的。

許多當事人在後來的回憶中都講到了這方面的情況。

聶榮臻在回憶中說:「當時在我們黨內也是有不同意見的。

主要是有些同志認為,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建國才一年,困難重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薄一波在回憶中也說:「當時下決心出兵打這場戰爭,對於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來說並不是沒有風險的。

百廢待興,困難很大。

記得毛主席曾跟我談過,我們確有困難,一些同志不主張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們是個大國,不打過去,見死不救,總不行呀!」

毛澤東本人也回憶過當時黨內存在不同意見的情況,並且認為這是正常的。

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北京同來訪的金日成會談時,提到了當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討論出兵朝鮮問題上意見分歧因而猶豫不決的情況。

他說:「我們雖然擺了5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麼一翻,那麼一翻,這麼一翻,那麼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

」毛澤東在這裡所說的「翻」,就是中央政治局在討論中意見不統一,反覆爭論的情況。

曾任毛澤東秘書、後來又擔任過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同志在他的《毛澤東與抗美援朝》一書中寫道:在10月4日下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者對出兵存有種種疑慮。

理由主要是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復;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沒有進行,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我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在一些幹部和戰士中間存在著和平厭戰思想;擔心戰爭長期拖下去,我們負擔不起等等」。

就是堅決主張出兵朝鮮的毛澤東,在做出這個決策時,也經過了反覆思考、多次猶豫的過程。

聶榮臻曾回憶道:「對於打不打的問題,毛澤東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

那時部隊已經開到鴨綠江邊,鄧華同志的先遣隊已經做好過江的準備,毛澤東同志又讓我給鄧華發電報,讓他慢一點,再停一下,還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後才下了決心。

毛澤東同志對這件事確實是思之再三,煞費苦心的。

」胡耀邦也在回憶中談到:毛澤東在考慮出兵不出兵朝鮮的問題時,「他不作聲,一個禮拜不刮鬍子,留那麼長,想通以後開個會,大家意見統一了,毛主席就刮鬍子了」。

當時擔任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也回憶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使毛主席很難下決心。

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

上述歷史材料可以說明,當年林彪比較早就形成了不同意派兵入朝作戰的意見,並且一直堅持沒改。

他在黨內公開闡明了自己的意見,中央做出出兵朝鮮決定時,他服從了中央的決定。

這些並沒有不正常之處。

當時不贊成出兵援朝的,也並不只是林彪一個人。

林彪確實有病,他在中央沒有做出正式決定的情況下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是正常的。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後,林彪按照毛澤東的意見,與周恩來一起去莫斯科,就蘇聯對中國入朝參戰軍隊提供援助問題與史達林談判。

在談判中,林彪對蘇聯表明了中共中央抗美援朝的決心,並在基本戰略、要求武器支持等方面,同蘇聯方面進行了具體溝通。

談判結束後,周恩來回到北京,林彪留在蘇聯治病。

此後,毛澤東仍然安排林彪在軍隊里擔任重要職務,並沒有表示出對林彪的「失望」和「不滿」。

1985年春,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正在編纂過程中,解放軍總政治部百科全書編輯室將「林彪」條目釋文送開國大將黃克誠審查。

釋文中講到了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贊成出兵的錯誤。

黃克誠就此事談道:「在黨內來說,一個下面的幹部,向黨的領導反映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現在看來這是個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觀點隱瞞起來,上面說什麼就跟著說什麼,這是不正確的態度。

林彪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儘管觀點錯誤,但敢於向上面反映,就這一點說,是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態度。

」他還說:「我考慮,如果其他人的條目釋文中像這類問題都寫,『林彪』這一條也可以寫;如果在其他人的條目中這類問題不寫,對林彪也不要那麼苛刻。

在我們黨幾十年革命鬥爭中,沒有錯誤的人是沒有的,沒有講過錯話、沒有做過錯事的,恐怕一個也找不出來。

在研究歷史和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應該學習黃克誠實事求是的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