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個宮女眼裡的慈禧過年,初一催光緒多生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年家裡親戚催相親催結婚催生娃了嗎?不要慌,光緒皇帝也曾跟你一樣被催過。

在隨侍慈禧前後達八年之久的宮女何榮兒對往事的回憶中,慈禧也沒少暗示光緒讓他多生子孫。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語文老師,《宮女談往錄》是他與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學語文教師沈義羚老師合著的書。

這本書里,記錄了慈禧的日常起居和節日軼事。

[ 本文共計3637字 · 建議閱讀時間12分鐘 ]

王錫璠(筆名金易)和沈義羚是一對相濡以沫的的夫妻,194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他們與一位侍候過慈禧的宮女有過交往,後來逐漸成為朋友。

晚上,他們經常揣上兩包高碎(茶葉末)和一兜半空(癟花生),到老人家裡聽她講些宮廷舊事,頗有「白頭宮女在,閒話說玄宗」的意味。

老宮女去世後,夫妻倆憑記憶將老人的回憶寫了出來,後輯成一書,名為《宮女談往錄》,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發行。

《宮女談往錄》書影,故宮出版社2010年7月版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有知名作家專門撰文評論道:「它為我們呈現的不過是封建宮廷生活的一角,僅此一角,就足以讓我們震驚和思考。

《談往錄》所具有的真實、透析和細微,我們現在的史學家、政論家未必能及。

作者運用散文筆法,語言流暢自如。

平靜的敘事,如雲如絮,有著沖淡幽深的氣氛。

」這本書分為宮女生活、慈禧起居、清宮習俗和宮闈瑣記等幾個部分,其中在慈禧起居一節里,老宮女回憶了慈禧太后過年時的種種禮儀和規矩,娓娓道來,讓人難以忘懷。

天字第一號的筵席

一年到頭,清宮裡最重要的一頓飯就是大年初一慈禧太后的晚膳了,所以被宮女太監們稱作「天字第一號的筵席」。

慈禧扮觀音像。

晚膳一般擺在寧壽宮或者體和殿,要同時擺上三桌一模一樣的飯菜,天一桌,地一桌,老太后一桌。

老天那桌擺在最東頭,大地擺在最西邊,人一桌擺在中間,表示老太后是唯一一個能夠與天地並列的人物。

這場晚餐的總指揮是李蓮英,他站在宮殿的門口,指揮太監們向三個桌子上擺菜,得意洋洋,出盡了風頭。

從做菜的御膳房到吃飯的宮殿,中間有500名太監傳菜,太監之間每五步就放一燈籠,遠遠看去,傳菜的隊伍就像一條火龍,蔚為壯觀。

據老宮女介紹,這500個太監可不一般,「都是精選出來的,年老的不要,年小的不要,一過了臘八就開始訓練,不許出一點差錯。

據說每天練習的時候,用白布托著粗碗,有時用磚代,練一次要用兩疋白布。

宮裡辦事只求排場,絲毫不在錢力物力上打算盤」。

隨著司膳太監的一聲「膳齊」,慈禧太后由皇帝和皇后陪同從裡屋走出。

慈禧先向東邊一桌合手致意,再向西邊一桌致意,然後才落座,態度虔誠而認真。

侍候老太后進膳的四名老太監皆公服頂戴,打扮得上下一新,魚貫而入。

他們先向太后垂首請安,門外500太監也隨之高呼「老佛爺——萬壽無疆!」聲達戶外,十分壯觀。

在這裡還須交代一句,這四個老太監不是普通的太監,都是侍候過老皇帝的,其中有道光皇帝的書童,有咸豐帝的近侍,反正都是先朝遺物,平常不當差,只在大年初一這天侍候慈禧太后,以示正統相承。

這四位老太監人稱「四大金剛」,宮門外的500太監則叫「五百羅漢」,用《宮女談往錄》中的話說,這就叫「四金剛五百羅漢伺候西天太后老佛爺歡宴瑤池」。

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親自侍膳,一邊一個,皇帝執壺,皇后把盞,慈禧太后則淺飲慢酌,盡情享受這天倫之樂。

光緒與皇后關係不睦,夫妻倆平常難得說一句話,但過年這天卻配合得天衣無縫,皇帝布一道菜,皇后念一道菜名,就像唱喜歌似的。

桌上的菜分三大類:一是應景的吉祥菜,像壽比南山、吉祥如意之類的;二是貢品菜,如熊掌、鹿脯、龍蝦、酒蟹等;三是御膳房按照節日膳譜做的例菜。

別看光緒皇帝平日不太愛言語,卻很明白老太后的心思,一上來就布吉祥菜,左一個「萬壽無疆」,右一個「吉祥如意」,哄得老太后喜笑顏開——看來,帝王家過年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就是圖個歡樂吉祥。

晚膳的最後一道飯極為隆重,李蓮英和另外幾名太監雙膝下跪,把這道飯的捧盒頂在頭上奉上,書中這樣描述:「只看見李蓮英的孔雀翎子在腦袋後邊亂動。

張福(太監)恭敬地捧過來,打開,親自遞給皇上,擺在老太后面前。

這是一盤隔年的煮凍餃子,東北叫煮餑餑,是老祖宗在進關以前過年的傳統食品。

吃飯不忘祖先,這從大年初一的晚上起,就要牢牢記住的。

酒足飯飽後,慈禧太后吩咐李蓮英挑幾樣好菜賞給四位老太監,然後把這些年菜按品級分給大家品嘗。

宮門內外的太監們一齊謝賞,這場天字第一號的筵席至此才正式結束。

儲秀宮裡大聯歡

皇帝、皇后和珍、瑾二妃走後,太監宮女們都隨意多了,慈禧太后也非常高興,和身邊的宮女有說有笑。

大家見狀也都鬆了一口氣,看樣子今年能夠平平安安過個太平年。

閒扯了一會,慈禧吩咐大家:「你們玩搶紅吧,但有一點,今天晚上誰也不要委屈誰,大夥高高興興地玩一晚上。

慈禧太后(中)與外國公使夫人們。

儲秀宮兩個管事的太監聽太后這麼一說,順風奉承道:「老祖宗就是偏心眼兒,專護著小不點兒,好像平常日子我倆都給她們多大委屈受似的。

」宮女小娟子馬上接茬說:「老祖宗說的就是公平,像我和春苓子拙嘴笨舌頭的,受了委屈也說不出來呀!」小娟子專門為慈禧整理、保管衣裳鞋帽,平常伶牙俐齒八面玲瓏,深得慈禧的喜愛;而春苓子是給太后端茶的,胖墩墩的非常憨厚。

小娟子故意將自己和春苓子扯在一起,就是為了鬧笑討慈禧歡喜的,大家聽了果然都笑成一團,連慈禧太后也忍不住笑了。

慈禧讓大家玩的這個「搶紅」是一種骰子遊戲,擲得紅多者為勝,在明清小說里經常見到,《紅樓夢》第63回中就有這麼一句:「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可見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娛樂活動。

眾所周知,清宮裡規矩很嚴,一年到頭不許賭博,今天慈禧太后破例發話,就是讓大夥過個快活年。

宮女們把方桌搭出來,鋪上大紅氈子,骰盔子放在桌子中央。

慈禧太后讓掌事太監把準備好的錢拿出來,這是專門留給宮女們玩的賞錢,早就挑選好了,用紅絨繩扎著。

大家都伸胳膊擼袖子,爭前恐後地擲上一把,連大總管李蓮英也加入進來,與宮女、太監們打鬧,以博慈禧一笑。

儲秀宮兩個管事的太監也趁機討好慈禧說:「今天我們兩個向老祖宗討封,我倆給老祖宗作散財童子,一個看錢堆,一個看骰子點兒。

」逗得慈禧哈哈直樂——這會兒,大清國說一不二的老太后變成一位慈眉善目的鄰家老太太。

這就是老宮女眼裡慈禧太后過年的情形,後來出宮後,這位「榮姑娘」(據說老宮女姓何,名叫「榮兒」)與王錫璠夫婦相交、相知,她所看的、聽到的宮闈瑣事又通過王錫璠、沈義羚手中的筆留給了我們。

慈禧講故事敲打光緒

晚膳結束後,慈禧起駕回儲秀宮。

關於這一段,老宮女講得比較細緻,王錫璠夫婦描繪得也是栩栩如生:「老太后戴上黑灰色的貂皮的觀音兜,圍上黃緞子貂皮的外氅,坐著軟轎,腳下放著暖爐,前邊是一串宮燈,分兩路排開,後面的宮燈是兩人一隊,一串長龍。

曲廊轉角,又高高挑起大的吊燈來,人們都蹺著腳尖走,屏著氣,偶爾有一兩聲轎夫們輕輕的暗語,遠遠地看到儲秀宮門外,有一簇人影在晃動,這是掌事兒的帶領當差的侍女在恭候著老太后膳後回宮。

宮燈是一片紅,侍女們的衣裳是一片紅,侍女們的險上是紅撲撲的,就這樣喜氣洋洋地把老太后迎進儲秀宮。

宮女太監們早把宮裡打掃得乾乾淨淨,生上兩大盆火紅的炭火,擺上開得正濃的水仙和臘梅。

慈禧進屋升炕,斜倚在軟榻上,喝上一杯普洱茶,去去油膩,暖暖身子。

這時,皇帝、皇后和宮裡的小主(妃子)便過來請安了。

首先來的是珍妃和瑾妃姐妹倆,她們不能先進去,等隆裕皇后到了之後,才一同去見老太后。

進門時,隆裕在前,兩位妃子在後,跪下請安,她們的稱呼也不一樣,皇后叫「皇爸爸」,珍妃和瑾妃叫「老祖宗」,從稱呼上可以看出她們地位的差別。

光緒皇帝隨後也到了,與隆裕皇后一樣,他也是跪下請安,說「皇爸爸好」,慈禧微笑欠身答禮。

隆裕皇后和兩位妃子隨後過來給光緒皇帝請安,光緒跪安向皇后還禮,對兩個妃子則是點點頭,說聲「你們好」。

這一通請安問好結束後,慈禧便讓人給皇帝和皇后看座,兩妃照例沒有座位,老太后邊喝茶邊和皇帝說起了家常,《宮女談往錄》中這樣記道:

老太后問:「皇上由哪裡來的?」

皇帝回答說:「由養心殿。

」那時皇帝是住在養心殿的。

老太后也是明知故問。

「由養心殿來,經過螽斯門嗎?」

「是,兒子為了早點給皇爸爸請安,抄近道來的,經過螽斯門。

「知道螽斯門的來歷嗎?」

「是,兒子聽師傅給講過,不過兒子不努力,知道的不清楚,還要請皇爸爸指教。

慈禧太后這樣問當然不是向光緒普及歷史知識,自有她的用意,她繼續說道:

我也是聽先皇帝(指咸豐)的口諭,教誨我這個螽斯門的典故。

說螽斯門原來是明朝的舊名,老祖先進關以後,掃除舊宮殿名時,看到螽斯門,說這個名還好,留著它,讓咱們子孫後代好繁盛。

所以就留了下來。

先皇帝還念了兩句詩,我就記住什麼「宜爾子孫」,說雄的大蚱蜢名螽斯,一振動著翅膀鳴叫起來,好多的雌蚱蜢就來了,每個都給它生下九十九個孩子。

這是多麼興旺的家族啊!先皇帝就是盼望我們家族興旺。

原來光緒與隆裕皇后一向不和,只喜歡乖巧的珍妃,慈禧對此極為不滿。

清宮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臘月三十晚上、正月初一、初二這三天,皇后有陪伴皇帝就寢的特權,過了這三天,才允許皇帝召幸別的妃子。

但皇帝偏偏和皇后不和,兩人又都是倔脾氣,互不遷就,人前一副和睦樣子,人後連話都不說。

慈禧對此當然心知肚明,所以借這個故事敲打光緒。

光緒聽了也不敢反駁,只能連連稱是,又陪著慈禧說會兒話,才和皇后、小主一起離開儲秀宮。

文作者 王 凱

首發於《團結報》「文史e家」微信號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你可以試試長按下面這張圖片↓↓↓

覺得不錯,快來點讚哦!

歡迎朋友圈~

本期編輯:陳曉燕 楊鏑霏

歡迎關注「文史e家」(wenshiyijia201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