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之劉皇叔的仁義之道(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百家爭鳴,終歸於始皇帝的劍指一揮,六國飛灰湮滅,盡數歸於大秦帝國。

書同文,車同軌,天下一統,焚非秦史書,坑謗秦之儒。

先秦時期,墨家的「非攻,兼愛」;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無為無不為」;兵家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縱橫家的「合縱、連橫」。

帝國的統一,使得百家之言逐漸消亡,沒有歸於最初商鞅的法家理念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而是歸於韓非之法——中央集權,對下民嚴苛,對上相對寬鬆之法,從而確立了一整套為皇權服務的官僚體制,使皇帝總攬國家一切大權。

徭役賦稅沉重,法律嚴苛至極端,最終導致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始皇帝去世一年後,在大澤鄉,陳勝吳廣舉起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大旗,開闢了滅秦之路。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巨鹿之戰,隨後劉邦的攻陷咸陽,使得秦帝國分崩離析,之後的楚漢之爭,項王的烏江自刎,使得全國歸於大漢帝國,此時的主流思想發生了轉變,從法家變成了道家的無為而治。

鄙人寫到這裡,看似和這篇文章的主旨有些不符,但仔細想想,卻有跡可循,隨我一步步走下去。

何為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就是順應自然,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中央統治者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

不外加任何人力等主觀意念,只需要按照「天意」,跟著走。

按現在的觀念來看,這叫缺乏人的主觀能動性。

所以之後的弊端逐漸出現,劉邦時期的匈奴強大,擾亂邊境,高祖取「和親之策」,委曲求全;文景之治,經濟開始復甦,但七王之亂的發生,折射出黃老之說對於帝國在統治控制力上是軟弱而又無力的。

上層統治者不斷的嘗試新的統治思想,直至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教導人們「學而優則仕」,教導人們「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種觀念極大地適應了當時的知識分子,當時的筆桿子,逐漸形成了仁義的社會氛圍。

這些觀念在東漢末年仍有所體現,雖然皇帝失去實權,但仍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誰都不敢輕易廢除或殺害一個國君。

但有膽大的,董太師的一時激動,遭至十八路諸侯的聯合討伐;曹阿瞞窮其一生,也不敢行廢立之事,只得「挾天子以令諸侯」。

更不用說咱劉皇叔了,傳說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既然是皇親國戚之後,自然是有祖傳的思想與品德。

劉備的仁德,在我看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史書,演義都沒有描繪劉備小時候的情景,只記錄了這一段,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這說明劉備家敗了。

之後劉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這不知是小說家,史學家為劉皇叔造勢呢,還是真有其事,不過這樣類似的事情,史書中很多,例如,劉邦斬白蛇,或者說在一個英明帝王出生時,天降祥瑞,這些真實性無從可考究。

不過,之後,有一件事,對咱皇叔是至關重要的,就是年少師從盧植,盧植乃當時天下少有的大儒,曹操對他有評價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說其人是有才的,至於才大才小,咱不考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儒家人,如果不在思想上從屬於儒家,那麼他是不會進入中央系統工作的,就和現在的中國一樣。

所以,他對於劉備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也將儒家的精髓「仁義」傳授於小劉備,而此時的劉備,面對市井小鎮,發生的各種醜惡嘴臉,不管是他作為一個有鴻鵠之志的人,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為師命是從的小孩,都應該有所體悟,至少是討厭現在子集所處的環境,而且內心甚至堅信了「仁義」的道路。

相對於小時候與老袁家的兒子,竟幹些偷雞摸狗的事的小阿滿,咱劉備算的上一個乖學生,老師和社會上公認的三好學生,滿滿五道槓。

由於家境貧寒,中道衰落,只能做起買草鞋的生意,勉強可以填飽肚子。

一天,正在劉皇叔趕集的時候,忽遇一個豬肉店老闆出了一題,誰能將水井石蓋抬起,井下的肉隨他人任取。

眾人望去,一片默然。

此時,突然出現一美髯公,一身綠衣,二話不說,抬起井蓋,將肉分與眾人,此舉正顯示此人的高風亮節,從而引起了劉備的注意力,而肉店老闆的不拘小節,信守承諾的性格,同樣引起劉皇叔的注意,以至於在兩個小子動手打架時,老劉一手一隻,場面頓時安靜下來。

六目相對,含情脈脈,體內荷爾蒙急速上升,尋一片桃園,三人跪地,對天盟誓,結為異姓兄弟。

從此,歷史上就出現了三個名詞,劉大爺,關二爺,張三爺。

其實對於這場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背後所蘊含的東西,我們不妨尋思,眾所周知,三人宣誓的主題是興復漢室,同生共死。

為什麼要興復漢室,這和這個世道有關,人將不人,國將不國的時代,三個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對於這種生活的經歷與感受自然是非常之多,同時,對於改變這樣的一個境遇的心情是急迫的,這至少說明他們仨對現實黑暗的不滿,對西漢文景,東漢光武帝時期生活的嚮往,精神境界的追求,他們嚮往的就是一個人人溫飽,知禮儀知廉恥,大義正存的社會,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追求,使得他們走到一起,這也是他們三人互相吸引,認劉備為大哥的前提基礎。

劉備的仁義,為他召喚了兩個兄弟,更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實現心中理想的支撐。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老劉混的人,自然品質的過硬,咱隨便一翻,有關雲長的過五關斬六將,即使在華容道釋放敵人曹操也是對義的一種詮釋;再看三爺,長坂坡一聲吼,驚退曹操大軍,並沒有投降或者背棄劉皇叔,逃跑;再看渾身是膽趙子龍, 七進七出,獨自救出阿斗;諸葛三代為劉皇叔鞠躬精粹,戰死沙場,等等。

就是因為劉備身邊有這麼多賢人能臣,恰恰證明了此時的劉皇叔是高舉大義之旗幟,他是具有讓人親近的人格魅力的。

話說,剛成立的三人組,就各自跨刀,向著董卓砍去。

隨勢單力薄,但仁義存心中,行隨心動。

之後的衣帶詔,皇帝讓他殺曹操救其出狼窩,也是劉備第一個挑起反曹大軍,這一反就是一輩子。

陶謙因手下貪財殺了曹操老爸而被曹操發兵攻打,又是咱劉皇叔第一人站出來解陶謙之圍。

陶謙因感念劉備的仁德,遂將後事托託付於劉備。

劉備曾說過與曹操相反的話「寧天下負我,我不負天下」,這句話皇叔究竟說沒說,無從考究,但可以知道,在當時社會大致存在兩種意識形態,霸道和王道。

以仁為王,以權為霸。

劉備與曹操正處於這兩類。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朝臣結構不知是追隨他曹操本人,還是追隨漢帝本人。

而劉備的仁義在新野之戰時,發揮到了最大點。

因母親之脅迫,放走徐元直;三顧草廬,結識臥龍諸葛,開啟新紀元;之後的轉戰江夏,後有追兵,仍不願放棄數十萬自願追隨劉皇叔的百姓。

這確實體現了他內在心裡的仁義,但也就是此時,似乎有一種暗流在驅使著劉備的內心,影響著他的行為或者是心思,似乎也是他逐漸偏離了沒錢沒勢時候的那個心中充斥著仁義的他。

那時候,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即使丟掉性命也不可以做。

但就在此時,他似乎忘記了什麼,而他的仁義之道,也似乎產生了裂痕。

至於劉備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和張飛,為什麼鐵了心追隨劉備?

東漢末年,一個英雄輩出,風雲際會的時代。對於劉備、關羽、張飛這三個人,一番相遇之後,三人都覺得意氣相投,決定在桃園結義為三兄弟。其中,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是小弟。自桃園三結義後,關羽和張...

先主劉備武藝高強嗎 劉備生平資料

很多觀眾在看了電視劇《三國演義》後,對劉備無武藝產生了懷疑,在電視劇中,劉備僅僅出手過一兩次,但似乎劉備武藝還不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劉備武藝方面有所描述,但確實篇幅不多。

賣草鞋的出身也可以當皇帝滴!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示》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末元初的施耐庵,哦,不對,羅貫中他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賣草鞋的屌絲男,劉備憑藉仁義,一路逃走,哦不,逆襲成功出任皇叔,當上皇帝,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