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開封地勢是無險可守,那麼為什麼北宋王朝還要定都開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然說宋都汴梁易攻難守,曾令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產生遷都之念,但在北宋開國之初,定都汴梁卻並非草率之策、錯誤之舉。
那麼為何要定都開封呢,和它相鄰的洛陽,也曾是歷代王朝的都城,怎麼不選擇洛陽呢,單單選擇開封?
首先,汴梁位居中原,春秋時為鄭地,戰國時為魏都。
隋朝開通大運河,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
到了唐中後期,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頻,經濟中心移至南方地區。
作為南糧北運必經之地,汴梁迅速崛起。
趙匡胤建立大宋之際,汴梁城「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
而此時的長安和洛陽,由於連年戰亂,受到極大破壞,經濟凋弊不堪。
對於實行強幹弱枝政策、在京城駐守著龐大軍隊的趙宋王朝來說,要解決官府和軍隊的給養問題,汴梁無疑是建都的首選城市。
其二,汴梁無山川之險,不利於守,卻未必不利於攻。
以四戰之地取攻防要樞,縱橫捭闔,無論南下還是北上,進退自由的汴梁城都顯得利兵利戰。
開國之初,趙匡胤為實現統一南征北戰,戰略上是攻勢而非守勢,在別人的土地上擺開戰場,對自家後院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定都汴梁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其三,汴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時期先後為梁、晉、漢、周四個政權的首都。
經歷代帝王悉心經營,城市規模宏大。
周世宗柴榮修築外城,使汴梁擁有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守備完善。
城內建築規整有序,道路寬闊,商業繁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頗具帝都風範。
大宋王朝依後周舊制定都於此,應在情理之中。
其四,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政權,然後又以「禪讓」形式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實現了改朝換代。
由於追隨趙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將大多為後周舊臣,他們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產業,早已過慣了汴梁的安逸生活。
定都汴梁符合多數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說是順應民心。
也正因如此,當趙匡胤接出西遷洛陽時,那些安土重遷的大臣才紛紛反對,以至於使宋太祖在趙光義「在德不在險」的勸說下,不得不對這種強大的習慣勢力做出妥協。
這種妥協,對於開封來說,是福音,是機遇,因為它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與鼎盛。
可是對於趙宋王朝來說,卻是隱患,是災難,因為它為這個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病根。
但其實定都未必要找險地,事實上,定都四川的政權基本都完蛋了。
而隋唐就是兩京制,長安是帝王之所,易守難攻,而洛陽四通八達,更加方便執政。
宋都開封也是這個意思,就是圖它交通便利,商業繁華。
畢竟古語有云守城以德不以險,說實話還真是這回事,金朝攻宋東西兩路,東路軍是阿骨打嫡系應該比西路軍國相撒改之子宗翰要強,但是汴梁守了很久,最後也是因為趙構非但不支持守城,估計還沒少使絆子才丟掉,比陝西可晚多了。
宋都之危:宋太祖趙匡胤提出遷都絕非一時心血來潮
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洛陽夾馬營是太祖出生之地(時為後唐禁軍兵營),也是他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民間一說其十二歲出遊,另一說他曾在此生活二十餘年),數十年戎馬,一...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了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