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削弱秦國的機會,這五國白白浪費掉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前302年,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迅速強大了起來,這就給企圖東進逐鹿中原的秦國帶來不巨大的壓力。
於是秦國便想通過連橫來對抗齊國。
公元前288年,即秦昭王十九年,秦國與齊國相約共同「稱帝」,並一起攻打趙國,瓜分土地。
用至上神「帝」號來作為國君的稱號,是為了顯示地位高於他國,齊國自然願意接受。
這個時候,戰國另一個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蘇秦登上了歷史舞台。
這裡要強調一下,司馬遷把他的時代弄錯了,《史記》中記載他比張儀的活動時期還要早。
但根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來看,蘇秦活動的時期應該是燕昭王。
齊湣王時期。
蘇秦當時是燕昭王的親信,而燕國是七國中的弱國,雖無意與齊國競爭,但有被齊國吞掉的危險。
齊與秦合作了,這使得燕國深感不安。
於是蘇秦便站出來,企圖拆散齊、秦聯盟。
蘇秦來到齊國,遊說齊王取消帝號,攻打宋國。
蘇秦的計謀是:燕、趙都在齊的北邊,宋在齊的南邊,齊攻宋就將兵力集中到南邊,對燕的威脅就小了。
而宋國夾在齊、魏、楚之間,這三國都對宋國垂涎欲滴,齊若攻宋,必引起楚和魏的干涉,這幾個國家不和,就對燕國有利。
最重要的是,秦國也想攻打宋國,這樣齊、秦關係就會破裂。
蘇秦問齊王稱帝怎麼樣。
齊王回答,稱,則天下恨齊;不稱,則秦恨齊,所以還是稱帝。
蘇秦又問齊王天下是尊秦還是尊齊。
齊王回答是尊秦。
蘇秦繼續追問若去帝,天下愛齊還是愛秦。
齊王回答是愛齊而恨秦。
蘇秦又讓齊王選擇兩帝相約伐趙和伐宋,哪個更有利。
齊王認為不如伐宋。
蘇秦接下來為齊王分析了個中利害,然後提出讓齊去帝號,這樣不僅可以得到天下的同情,還可以讓天下排斥秦國,再利用這個機會攻宋。
齊王採納了蘇秦的意見。
齊國去帝後,秦國迫於形勢,也去了帝號。
因為秦國也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
於是齊秦稱帝只維持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草草收場。
接下來,蘇秦進一步的破壞齊、秦關係,以促成支齊聯盟。
他奔波於燕、齊、趙、魏、韓之間,積極與趙國奉陽君、齊國孟嘗君、周最等重臣串聯,策劃合縱運動。
齊國本就願意合縱攻秦,以便於自己滅宋。
而趙國因為夾在秦、齊兩大強國之間,一旦秦、齊聯合攻趙,趙國將腹背受敵,所以趙國採取聯合一個國家從而削弱另一個國家的策略。
當時掌握趙國大權的奉陽君李兌是個親齊分子,自然願意聯齊搞秦。
魏和韓也懼怕秦的東進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也願意對付秦國。
燕國出於身的目的,也願意參加。
於是,公元前287年,韓、趙、魏、齊、燕五國組成聯軍,共推趙國的李兌為主將,討伐秦國。
然而,聲勢浩大的五國聯軍依然和第一次一樣停滯不前,當聯軍行進到韓國的滎陽(今河南榮陽東北)、成皋(今河南成皋西北)之間時,就駐紮下來,並且一拖再拖,始終沒有進攻秦國。
各國軍隊為了保存實力,相互觀望,都不願意做出頭鳥,最後無功而返。
就這樣,又一個削弱秦國實力的大好機白白浪費掉了。
只有齊國趁機攻打宋國,並奪得一部分土地。
不過,雖然五國攻秦失敗離,但是蘇秦離間秦、齊關係的目的已經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