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大謀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
史稱管子。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2.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漢族,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
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
後人尊稱「商聖」。
早年居楚時,尚未出仕,人稱范伯。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3.張良
張良(?—前186)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傑之一,先世原為韓國貴族。
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未遂。
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
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
漢朝建立,封留侯。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4.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
後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諡曰貞侯。
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業,遂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5.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
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
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
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
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
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
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
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曰肅侯 。
《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
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 ,並為《吳起兵法》校注
6.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
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諸葛亮青年時耕讀於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臥龍,臥龍先生。
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
223年劉備死後,劉禪繼位為蜀漢皇帝,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實際領導者。
辭世後追諡為忠武侯。
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7.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唐初齊州人,房彥謙之子。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
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
永徽三年,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
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
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
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
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
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
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
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8.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
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
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
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
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
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
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9.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10.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明末清初人。
字憲斗,號輝岳,遼東瀋陽人。
曾事清開國之四代君主,是清初一代聲名卓著的開國宰輔、文臣領袖,被列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
范文程少好讀書,於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在瀋陽縣學考取了生員(秀才),時年18歲。
1666年(康熙五年)范文程卒,終年70歲。
康熙親撰祭文,賜葬於懷柔縣之紅螺山。
幾十年後,康熙親筆書寫了「元輔高風」四個字,做為對他的最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