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現在讀書,就該把書大卸八塊才算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寫心靈砒霜有點多,自己都有點中毒到難以自拔,所以,趕緊剎車,換個主題,寫乾貨方法,提神醒腦。
倒不是我不想寫乾貨方法,而是通過不斷的打磨自己的認知作業系統後,我漸漸發現,乾貨方法通常都有一定的特定使用範圍,可能對我好用的方法,對別人並不一定好用,就算存在某些共同點,但是,也需要使用的人,自己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調整,這是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是,乾貨方法其實很少有人真正看懂了的,大家只不過是被解決某個問題後的美好結果所吸引罷了,更多的人,走入的只是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的大坑裡。
真正的好方法,一定都是通過吸收思考並踐行有效後的方法,不管是自己的奇思妙想,還是拿別人已有的成果,最重要的主體一定是使用方法的我們。
之前的文章里,我有說過升級認知系統時遇見的思考武器三板斧——輸入,處理,輸出,今天來說說,輸入。
從廣義上說,輸入是指能通過人體的眼和耳接受到的一切外部信息。
在自我學習的範圍內,我定義輸入為一種方法論,一種通過不同方法組合來獲取外部信息並能給大腦提供處理素材的一種方法集合。
1
重新思考適合自己的輸入方法的靈感,來自於看李敖的大卸八塊讀書法,雖然,我使用的工具和他使用的剪刀檔案袋不同,但是基本骨架是相同的,都是通過精細化的步驟來控制輸入的信息質量。
輸入的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大腦處理信息後輸出的知識產出比,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固定的,注意力資源也是固定的,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這些資源,就是值得我們長期思考的問題了。
思考輸入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從機率上來說,輸入的質量越高,產出的知識質量才有可能更高,如果大部分都是毫無養分的垃圾信息,只是白白浪費了我們時間,卻沒有任何作用。
思考適合自己的新的輸入法,也是作為使用者的我,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踐行得出的結論,這個訓練過程,可以幫助我獲取原來根本不在意的外部信息,並且最終形成了一套可以分析信息的新方法。
我這樣確實有點折騰了,不過,折騰的好處就在於,當我記錄下我的思考路徑時,我能夠更容易的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能更好的的修正這些問題,量變和質變開始慢慢統一起來了。
2
不過,在說新方法前,我還是想繼續討論下老方法的弊端,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我們認清新老方法的優劣和觸發思考的源泉。
讀書法說得很多了,最常見的就是,學校教的看書做筆記的讀書方法。
這個種方法,也能吸收知識,但是,效率真的不高。
讀書,然後做筆記,基本上都是對已有內容的一種複製粘貼,沒有加入思考的動作,最後往往會變成了斷章取義,失去了上下文的解碼鑰匙,變成死知識。
好讀書不如無書,就是說的這種情況,看上去非常努力的記筆記讀書,但是到頭來,不理解作者的觀點,不能理解作者傳達的真實意思,注意力不斷被消耗,理解力不斷下降。
這並不奇怪,好讀書只是停留在讀書上,而不是在讀書後應用上,沒有分清讀書的目標是什麼,什麼類型的書應該怎麼讀,讀到什麼程度,讀的時候要和哪些知識聯繫起來,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最後變傻得更快。
還有一種讀書法,過去快被廢棄了,現在又開始流行起來了,叫看書時手寫筆記法,現在叫什麼手帳讀書法。
手帳是從日本流過來的,在筆記本上畫各種簡筆畫,配上筆記,據說能通過形象記憶的方法,回憶起學習過的知識。
真的不是我嫌棄手寫,而是完全沒有必要,既然有電子書,打字更快,為什麼非要用手寫,還要畫圖?畫圖也可以在電腦里畫啊。
我看過這樣的筆記內容,非常漂亮,也有很多好知識。
但是,我覺得手帳讀書法,有點矯枉過正了,我覺得,知識在輸入階段,只要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就可以了,至於後續怎麼處理輸出,又是需要一番高強度思考練習才能達成的事,而手寫畫圖明顯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記錄的事,輸入花費一定的時間可行,但是花費幾乎全部時間,效率過低。
我承認我是一個喜歡簡單的人,但是,在信息量如此龐大的今天,我們應該花在思考上的時間更多,而不是在輸入上耗費太多注意力,輸入,應該是簡單有效就好。
如果你非要手寫,那我也只能默默走開。
3
我的讀書法,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好讀書不做筆記,第二個好讀書做筆記,第三個階段好讀書拆書不應用,第4個階段好讀書拆書為用。
這四個階段中,第三個階段效率最差,就像挖井,都到最後1米了,放棄,以為自己挖了很多洞,還洋洋自得。
輸入後一定要能有所輸出,輸出後還要能聯繫實際應用檢查,不然好讀書真的不如無書,無書,至少我的注意力可以放在其它可以提高的方向上。
我的方法是
輸入 = 搜集信息 + 篩選信息 + 記錄信息
首先,搜集信息。
我們以為拿起手機就能接受信息,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選擇下載哪些APP,我們可以選擇建立從哪些渠道獲取信息。
這裡就會用到選擇能力,我們不要用所謂的大家推薦的資訊類app,要學會自己選擇,這樣才能提高選擇能力,而選擇能力又是通過輸入,不斷打磨可以提升的能力,搜集信息就是為了更好的獲取信息,而不是被動接收信息。
其次,篩選信息。
篩選信息是為再進行一次對信息的選擇,有的信息在剛接收時,我們能很快知道是不是需要接收,但有一些信息量較大的信息,則需要我們分析一下才能有效篩選信息。
最後,記錄信息。
這裡記錄是緊接著篩選後的動作,需要使用工具來記錄,不管是記事本還是雲筆記,都可以保存信息,一定不能認為讀書只有用紙質筆記本才算記錄。
記錄可以多樣化,記錄也能與時俱進,科技時代用科技,不要被方法禁錮思維。
在我定義的新方法中,輸入是一個具象化的過程,有了三個階段的處理步驟,相當於延展了思考的軌跡,幫助發現輸入思考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新的讀書法,主要是為了學會慢慢甄別優質的信息渠道和劣質的信息渠道,搜集信息,也可以理解為建立與信息的連接的能力的修煉。
因為就算是優質的信息渠道,也有可能是營銷類、宣傳類、無用的信息,所以才會出現篩選信息的步驟,也就是二次過濾,強迫大腦再思考,面對信息的辨別能力會得到更好的提升。
最後,記錄信息本就是為了再次分析信息,或者在通過篩選後,能夠直接歸類信息,使用信息。
輸入是一個連續完整過程,可以分開,主要是為了刻意練習選擇能力,發現思考的漏洞。
持續踐行
說了輸入,一定就會涉及到處理和輸出,這裡只說了輸入的方法,而之所以這樣詳細的分開,就是為了合起來更好的使用。
觸發思考才是目的,你今天思考了嗎?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