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的《孫子兵法》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曹操那時候開始,古人對《孫子兵法》就有很高的評價。

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更是卓越的軍事家,他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這個「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

網絡配圖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十八歲起兵以後,唐朝的天下基本上是靠他的指揮打下來的。

他對《孫子兵法》的評價也非常高:「朕觀諸兵法,無出孫武。

」在西方,尤其在美國,《孫子兵法》不僅僅是戰爭的教材,更是其他的競爭領域裡包括商業運作、企業管理經常被借鑑的著作。

我認為,《孫子兵法》有三個特點:

第一,《孫子兵法》是競爭之道。

只要有競爭的地方,有博弈的地方,《孫子兵法》必定都能發揮作用,提供借鑑。

也就是說,雙方博弈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勝一負,即使雙贏、多贏,也有贏的面大面小的問題,即贏所占的比例問題。

只要是競爭,無論是體育競賽、外交談判還是商業經營,《孫子兵法》都會有用,因為它的屬性就是講競爭,講戰前的戰略預測、戰略規劃、戰略分析,講戰爭實踐過程中的基本手段與方法。

總而言之,是要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這是《孫子兵法》最根本的屬性。

第二,《孫子兵法》是戰略之道。

中國兵書非常多,為什麼《孫子兵法》這麼深入人心,成為所有軍事家、政治家和一般普通人所尊重的經典,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它是講戰略的。

戰略是宏觀的,是掌握全局的,是跨越時空界限的。

我們好多兵書是講具體的戰術問題的,講一些具體的戰法,比如說火攻、水攻。

但隨著武器裝備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或者說戰法的整個提升以後,你會感覺到這些兵書已明顯過時,所謂時過境遷。

現在誰也不會用馬拉的戰車到戰場上去,甚至也不會用騎兵去跟鋼鐵的坦克較量,所以那些關於具體的戰術問題的兵書,自然而然就會被歷史所淡忘,甚至在歷史長河中消失,這是很正常的。

而戰略的本質是超越時空的,戰略的核心也就是說要解決的是一些戰略籌划上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

戰略學,就是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也就是說要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要解決這個事情做不做,即仗打不打的問題。

二是解決何時做的問題。

時機過早就會被槍打出頭鳥,也就會陷入兩面受敵、多線作戰的被動狀態。

但是過晚也不好,我們有句話叫「事後諸葛亮」,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蛋糕已經分割完畢,你已經出局,跟你沒關係了。

三是解決何地做的問題。

地理環境和戰略區位非常重要,同樣的事情在廣東可以做,在甘肅不一定能做;在美國能做,在中國不一定能做。

曹操的軍隊在北方地區可以縱橫馳騁、所向披靡,因為他的騎兵占有非常大的優勢,可是一旦到了江東地區,則無所用其長,赤壁之戰被打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為他的騎兵在河流湖泊縱橫遍布的地方,在丘陵起伏不定的地形上,優勢蕩然無存,這時候最需要的是水軍。

在這個地理環境上,水軍成為制約他整個實力發揮最關鍵的因素。

四是要解決何人去做的問題。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很好的規劃、很好的思路,可是環顧自己的團隊,發現沒有人,或者說沒有比較合適的人來擔當這個任務。

所以毛澤東說過「思想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就是何人做的問題。

同樣的事交給這個人做和交給另外一個人做,可能效果是會完全不一樣的。

將帥是軍隊的大腦、軍隊的靈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如果將帥不勝任的話,那往往是兵敗如山倒,所謂「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說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至今無人超越?

孫中山首提中國兵書理論化孫中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鬥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