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敢稱帝?今天咱們聊聊其中的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戰不休。
」滄海橫流,戰事頻發,三國,不能不稱為亂世。
然而,亂世出英雄。
一時間,不知湧現了多少英雄人物。
而我,獨喜歡曹操。
魯迅先生曾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不錯的,曹操由平民到丞相,再到後來的魏王,本身就書寫了一部凌雲壯志的英雄史。
曹操出身不好,又成長於一個宦官家庭。
後來的丞相一職,全靠他自己爭取而來。
除董卓,滅袁紹,殺袁術。
曹操這顆政壇上和戰場上冉冉升起的明星,逐漸照亮了魏國的疆土。
可是,只有這些豐功偉績才能證明曹操是英雄嗎?不,在失敗的時候,曹操照樣流露著英雄本色。
一直記得曹操兵敗赤壁,率殘兵逃到烏林,見樹木叢生,山川險峻,乃仰天大笑。
眾將不知何故,操曰:「吾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
若是我用兵之時,預先在這裡伏上一支兵馬,如之奈何?」一語未了,斜刺里殺出一隊人馬,正是常山趙子龍。
曹操倉皇逃命。
又往前行了一段,曹操又仰天大笑。
未畢,狼煙四起,乃是燕人張翼德。
曹操狼狽逃竄。
華容道上,他又一次大笑,「若讓我用兵,在這裡伏上一支兵馬,就沒有活路了!」一聲炮響,關雲長來了……
曹操這三笑,是真正的英雄的笑。
這種笑聲是明朗的,這種話語是真誠的。
他把戰爭當成了藝術。
他雖然輸了,但還在為對手作品的不盡完美之處感到遺憾。
直到三笑笑出了三支兵馬,才消除了他的遺憾。
如此瞭然於胸,正是一種「大氣」,一種將生死成敗,進退榮辱置之度外的豁達大度,一種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樂觀態度。
儘管他於赤壁一敗塗地,但他還能為敵人的完善傑作而喝彩,非大英雄難有如此瀟洒之表現。
我敬佩曹操,更因為他的沉著、機智、豪爽、洒脫。
《觀滄海》一詩,體現了他的氣度,而《龜雖壽》又顯示了他的壯志。
生活之中,又能有幾人如他?我們不是斤斤計較就是怨天尤人,生活的美好也被雙眼蒙蔽了。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雄才大略的曹操,永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們回顧歷史,總是會做很多的假設,所站的角度大體上都是從我們現在的觀念出發,而且很多事我們知道結果,知道那些不確定因素;而這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都是未知的,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與我們也決然不同,對於曹操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回溯一下,以當時人的觀點來詮釋。
如果你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許都隨便找個讀書人,問他「丞相欲稱帝乎?」
那麼他應該會這麼回答你;
汝予構丞相謀反乎?豈不聞丞相親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語之懇切,其志高潔;實乃興漢良臣也。
某試記之。
丞相言: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然董卓跋扈於朝堂,致使天子蒙難,丞相不忍,遂以數千眾迎天子於許,此擁立之功也。
其時,偽帝袁術作亂於淮;袁紹雄踞河北,謀立新帝;劉焉、劉表雖宗室,包藏奸心,實圖州據。
天下敗壞至此已,後丞相誅袁術,爭呂布,敗袁紹,天下咸服。
若無丞相,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今丞相還封邑與朝,頗有古風,興漢者,丞相也。
先光武皇帝曾言,「代漢者,當塗高」,漢為火德,代漢者當為土德。
丞相姓出自顓頊帝;顓頊帝有後名陸終,陸終之子曰安;武王封其於邾,後為楚所滅;子孫遂為曹姓,朱姓。
據此,丞相當為火德也;此興漢之德;非代漢之德,豈能稱帝乎?坊間曾言,丞相形陋,而天子偉儀。
丞相若稱帝,能服眾吔?
我們不會知道曹操是怎麼想的;他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人,憑藉一次軍事冒險,他消滅了袁紹,成為了當時最有權勢的人;顯然他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這個位置,於是有了《讓縣自明本志令》(見《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書一)。
在這個面向全天下剖析自己,辯白自己的的公告中。
曹操明確的說自己將忠於漢室,對於時人對其獨掌兵權的詬病,曹操說了大實話「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
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他得罪人太多了,離開了軍權估計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不敢放軍權。
那麼他得罪了誰?當時還有誰能威脅他?他剿滅了袁氏兄弟,所以得罪了天下士族。
我們都知道袁紹四世三公,算上袁紹的大將軍,袁家四代人出了七位三公。
東漢的三公雖然已不是政府的實際掌權人(在東漢通常是官拜大將軍的外戚掌握朝政),可卻是政府名義上的領袖,是天下讀書人所能獲取到的最高位置;也是和中朝鬥爭的領袖(在東漢,外戚、宦官都算中朝,東漢實際掌權在中朝,而不再外朝。
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提到的宮中府中,就是要求劉禪要注重中朝和外朝的平衡問題)。
袁家四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的位置,和他們犀利的投機能力分不開;在那個年代,他們幾乎逃過了每一次的權利更迭,每一次都站在勝利者一邊,包括殺傷力極大的兩次黨錮之禍。
我們這裡不展開,有空專講。
這樣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三國時期,包括董卓、陶謙、韓馥等人都是袁家的故吏。
在漢朝,門生故吏的關係是劃分政治派系的重要依據,所以通常情況下這些人都可以看做袁家的脅從或者下屬。
(周瑜的祖父也是袁家的故吏)
袁紹就更不得了了,他是黨人領袖李膺的女婿;也是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
人長得也帥氣,德行更是沒的說,前後守孝達6年之久。
他一出道就成了天下聞名的名人,由於黨錮時期讀書人找不到工作,他身邊聚集了何顒、荀爽、荀彧、王允、鄭泰、曹操、劉表、張邈、許攸、逢紀、伍瓊、周毖、黃忠等人,逐漸有結黨的趨勢。
包括荀攸、郭嘉、程昱、辛毗、辛評、郭圖等在三國早起混的風聲水起的潁川軍師集團,是這個組織的外圍成員。
之後袁家算計了何進,招董卓進京,實際上是準備獨攬朝政;結果宦官殺了何進,袁術袁紹殺光了宦官,這樣統治東漢的中朝不復存在了;這下該由外朝領袖袁家和同盟楊家來主政了;結果在董卓這裡除了變數。
此時皇宮裡最大的是董太皇太后,也就是劉協劉辯的祖母,袁氏集團殺光了宦官,無疑給了董皇后巨大危機感。
之後他和董卓攀了親戚,欲以董卓為外戚大將軍主政;條件是廢掉劉辯,改由董太后養大的劉協為皇帝。
這時袁紹和董卓的根本分歧就出來了,因何進何苗兄弟在混亂中死去,袁紹名義上繼承了前大將軍何進的全部政治遺產,包括和少帝劉辯這個皇帝的關係,他完全可以以繼承何進同志未成之事的悲愴論調來總覽朝政。
董卓憑藉在洛陽的優勢兵力,強立獻帝劉協;之後董袁決裂,才有討董卓一說。
董卓的名聲之所以這麼爛,一是出身不好,再有就是打破了當時門生故吏在站隊問題上的優良傳統,被袁氏集團所不齒;最嚴重的是,他殺了袁隗-提拔他的老首長,這是相當犯忌諱的事情,以怨報德總是讓人不喜的。
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東漢兩百年的鬥爭史中,武將是都是小人,是雙方利用的鬥爭工具;現在中朝覆滅,照例應該由讀書人來執政,結果上來的是武人。
反對董卓,本質上反對的是武人集團;這是全天下讀書人的共識。
以前讀書人趨於宦官和外戚都覺得受不了,現在武人執政,感覺更差。
其實董卓做的事情,以前的大將軍基本都做過,可在讀讀書人來看,董卓不過和家奴的地位差不多,這種王朝興替的事情,他是不配做的。
曹操也是袁家團隊的一員;其實他本是宦官集團的,屬於中朝勢力。
他是中常侍曹騰名義上的後人,根正苗紅的宦官黨,在當時都不用行賄就可以官居高位。
曹操這個宦官黨的非主流,可能是書讀的太多,或者其他什麼想法,一心想往對麵糰隊站,為此不惜去做刺客。
《世說新語·假譎》裡面有兩段這樣的例子,一次是袁紹和曹操去偷人新娘,然後差點被發現的故事;一次是袁紹找人往睡覺中的曹操床上扔匕首。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
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
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
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袁紹年少時,曾遣人夜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
魏武揍之,其後來必高,因帖臥床上。
劍至果高。
袁紹和曹操在洛陽相識的時候,兩人一個快三十了,一個也二十好幾;去偷人新娘似乎不太適合,袁紹找人往曹操床上扔匕首,似乎就更不合適了。
我姑且推測,這是袁紹在試探曹操,畢竟他是從對面叛逃過來的。
試驗的結果是曹操可堪一用,曹操在偷新娘一事中,臨急應變能力不錯,幫助兩人逃出;匕首一事中,心中沒鬼,臨危不亂,表現更好。
之後才進入袁紹集團。
不過在此之前,曹操還納了投名狀,而且是兩次,一次是行刺張讓,未遂;另一次是將蹇碩叔父杖殺;這下徹底和宦官集團決裂,袁紹也就接納了曹操。
討伐董卓之後,天下的紛爭源於袁氏集團內部;袁紹和袁術的繼承權之爭;袁隗之前,雖然袁紹已經被內定位家主,可袁家的繼承問題還沒有浮出水面。
董卓殺了袁隗一家,袁家的老一輩死絕了,袁家頓時群龍無首。
二袁開始在中原大地上爭奪袁家主導權。
當時曹操、劉表在袁紹一方;陶謙、公孫瓚、呂布在袁術一方;大概曹操、劉表是都是袁紹小團體的一員,比較容易接受袁紹;而袁術出身好,陶謙、公孫瓚這樣收過袁家恩惠的門生故吏,比較容易接受袁術這個嫡子。
雙方開打,袁紹勝。
曹操和袁紹決裂,就在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這點上。
剛才說了,何進繼承人的身份讓袁紹不待見獻帝,可當時劉辯已被董卓殺了,想擁立宗室劉虞,劉虞卻寧可自殺;皇帝還得劉協來做。
當獻帝出逃首先找的也是袁紹,搞得袁紹十分被動,接來不是,不接也不是;接來相當於承認董卓廢立一事,那之前大打出手的依據就沒有了;不接的話,這麼多年費心思經營的好名聲就沒有了。
所以當時作為袁紹附屬勢力的曹操,應該是在袁紹的默許下迎來的漢獻帝。
之後曹操的勢力飛速擴張,逐漸對老大不待見起來,於是有了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贏得很僥倖。
在三國志中,曹操在官渡時期的兵力很讓人詫異。
曾經號稱收編了三十萬黃巾的曹操,這個時候兵不滿萬;很多人就這個問題討論和許久都沒有結論。
我的觀點是,其他的軍隊也許有,但是和前老大開戰風險太大,而且實力上也不看好曹操;觀望的多了,曹操的兵就少了。
最後曹操賭贏了,天下人他也得罪了。
曹操殺光了袁氏,將袁家滅了門;和董卓一樣,這時候輿論大概不是站在曹操這邊的。
在天下人看來,一定程度上,曹操是武人集團的代言人;曹操的軍隊裡面充斥著曹氏宗親、底層提拔起來的將領或者降將,沒有名士也少有世家子弟。
曹操始終對世家伸手軍權持謹慎態度,曹丕在軍權方面就更誇張了,基本上連非曹氏都不用;這一局面直到曹睿時期才有改變。
這樣軍隊成了曹家的私兵,而曹操又執掌朝政,和多數讀書人的治國理念完全不合。
故而,曹操的壓力巨大,於是才有了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刨白心跡的一個公告。
既然向全天下公告了,那就不能食言,尤其是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
從曹操後期的行為來看,對帝位他是有想法的,也逐步的在實施對朝堂的控制,和自身帝位的變化。
比如先後稱丞相、加九賜、封魏公、後封魏王;如果丞相還是簡單的政治制度改革,那么九賜就屬於逾制了。
漢代非常注重禮,也是就是什麼身份就要做什麼樣的事情。
按照禮制,九賜只能賜予諸侯,曹操這時候實際上就已經不把自己當成漢王朝的一份子,他是諸侯了;見了皇帝是小國王見大國王,不是臣子見主子。
之後的魏公、魏王實際上是這個諸侯的等級逐漸走高,一脈相承。
所以荀彧這樣反對曹操稱帝的,會在加九賜的時期強烈反對,九賜也成為南北朝時期,改朝換代著通用的第一步。
到了魏王這一步,就已經確保了一件事情,曹操的權利是可以被後代繼承的,這已經不是臣的級別;我們知道在古代包括近代無論官居何職,死後子孫的也就是承襲爵位,而不能承襲崗位,除非是皇帝賞賜;魏王就可以繼承,而曹操的魏王實際上是漢帝國的統治者,這就相當於變相的把國家的權利由老曹家傳承下去。
比起皇帝的位置,也不過就差半步而已,不過曹操最後還是沒走完,由他的兒子曹丕走完了全部流程,也成了日後改朝換代的標準流程,人家曹氏父子是經營模式的創造者,摸著石頭過河,搞的慢點也是允許的;後來哪些照抄的哪知道前輩們草創的艱辛啊。
曹操不稱帝,德不符相貌不行的原因,可能也是有的。
比起我們現在來看中國歷史,感覺分分合合的,改朝換代那叫一個容易,在當時也不過就漢代周一次。
當時的人還是比較相信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的;當時官方認可的理論是,漢朝早晚是要滅完的,接替漢朝的人有2個特點,第一個是土德,根據五德說,漢是火德,下一個王統是土德;再有就是「代漢者,當塗高」這個讖緯。
這兩個是漢光武帝劉秀親自公告過的,當時的目的是打擊公孫述,結果在整個東漢年代,成為了金科玉律,要是你不沾這兩個,你都不好意思造反。
我們現在可能覺得當時的人很愚蠢很搞笑,可就像我們有時候堅信XX社會一定會取代XX社會一樣,一旦你信了,他總是能在政治上爆發出巨大的力量。
東漢的情況就是,全國人民都知道,大多數人民都相信。
當時有個地名叫當塗,在當時的揚州;所以這裡姓高的,住在山上的,或者家裡有樓的,全當自己的後代有機會做皇帝,不符合條件的可以創造條件,去買樓、搬家之類的,那叫一個熱鬧。
這不,就連黃巾造反,用的也是土德,明明白白告訴百姓,我們是土德來的。
(火德尚紅色,土德尚黃色)。
而這兩個曹操一個都不符合,我們剛才說了曹操是火德,和「當塗高」三個字也不大能扯上關係。
他兒子曹丕稱帝的時候,生生給自己改了祖宗,把自己祖先從顓頊改到黃帝,好歹沾了點土氣息。
然後找了槍手這麼解釋「當塗高」,當塗高就是大路對面的高屋子,象魏的意思就是高屋子,所以魏是土德,總算是圓滿了。
可造假的事情自己知道,畢竟心虛啊,還找了個黃龍的祥瑞,甚至連歷史都捉刀給改了,張璠漢紀里居然有這麼一句,說漢獻帝在逃出長安之後,有個叫張立的臣子給獻帝說「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
」這句話被裴松之注在魏書裡面,好反諷,裴松之真腹黑;如果當時獻帝知道曹家是來取代他們劉家的,估計就是死也不會去曹操哪裡;袁紹要是知道這事,也早早的就和袁術休戰,先把老曹家幹掉再說了。
不管怎麼樣,在曹丕的運作下,老曹家祖宗也改了,「當塗高」也符合了,土德也有了,終於可以順順噹噹當皇帝了,最後定的年號是黃初。
恩,丕哥哥很黃很腹黑;算上他搶了袁熙的老婆,可算是一黃到底,人家袁家可是根正苗紅的土德。
曹操長的大概是不好看的,《世說新語-容止》就曾經那曹操的長相調侃他,說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不管這事情是真是假,當時作者把《容止》單獨作為一章,也說明那時候的人還是非常重視長相的。
不過當時的相貌也不用好看,丑的有特點也行,比如各種奇相。
曹操估計也是真醜,而且沒特點,所以這個故事調侃他,憑操哥的相貌,也就是個侍衛的水平;結合他早年做刺客的經歷,這不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麼。
這個故事的作者也很腹黑啊,我喜歡。
曹操估計還是比較在乎他的相貌的,所以他每到一個地方就會不停地做賦,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寫歌,然後朗誦嘍;有時候還會拿個道具給大家舞蹈,通常是槊,到處展現他的文藝天賦,歌舞全才,活脫脫古代版的《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嘛。
如果當皇帝,估計他心裡也是犯嘀咕的。
曹丕張的還算不錯,三國志說他有貴氣,估計像他媽;曹丕的兒子曹睿就長得很漂亮,據說數歲而有岐嶷之姿,也就是打小就氣度不凡,連曹操都很奇怪,估計懷疑是別人家的種(羅三洋老師的《夢斷三國》對此有驚人猜測,說其實是袁熙的種,話說陳某的《火鳳燎原》看來也是這種觀點哦,不過說是袁方的種)。
所以曹家通過三代造人計劃,總算把自己家族的長相搞得像皇帝了,這事情上不得不說,你們不應該殺華佗啊,早點讓他研究出了整容,哪還需要這麼麻煩。
袁術是如何得到玉璽稱帝的?他死後玉璽又是怎麼落到曹操手中的
在《三國演義》里我們知道孫策征討江東的人馬是袁術贊助的,袁術為什麼這麼慷慨呢?原來孫策將他父親孫堅生前留下的玉璽上交給了袁術,才換來了幾千人人馬開始了創業之路。然而在歷史上孫策並沒有拿玉璽去向袁...
孫權勸曹操當皇帝 曹操回答:他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經常豪言壯語:「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連孫悟空都想當皇帝,可見這皇帝寶座的誘惑力。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董卓、袁紹、曹操、劉表、劉備、呂布、孫策、孫權、馬騰等,在中...
漢光武皇帝說滅我漢者此人也,曹操一生都在向這個條件靠攏
古代人對於改朝換代有一個開放的態度,認為國運盡了,自當有合適的人改朝換代。在東漢末年,民謠童讖興起,預告東漢要亡,偏偏官方不避諱也認可了這個預告。當時統一的認知是,漢朝早晚是要滅完的,接替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