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王陽明教會我們的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的學說簡稱陽明學,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海內而傳播中外。

所謂陽明學,就是由王陽明所奠定、其弟子後學所傳承發展,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功夫,以「明德親民」為政治應用的良知心學。

「良知」的方法論

王陽明說:

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陽明的《詠良知》詩說: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在王陽明看來,所謂「天理」就是內存於心的「良知」,而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做標尺去衡量一切事物,這樣就能認識事物的理,這就叫「致良知」。

這說明,致良知是王陽明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陽明學的根本宗旨。

「知行合一」的實踐論

王陽明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概括地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有三個要點:第一,知行只是一個功夫,不能割裂。

所謂「功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

第二,知行關係是辯證的統一: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功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說明王陽明的良知學在本質上是道德哲學。

「明德親民」的民本政治論

這是王陽明良知學在政治實踐中的運用。

王陽明一反程朱理學家提出的《大學》首句改本「在新民」之說,而堅持《大學》古本的「在親民」之說。

他指出:「『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親民』。

王陽明「親民」說的基本思想,是保民、愛民與富民,以民之好惡為好惡,主張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親民」。

它繼承了孔孟「仁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傳統而體現了王陽明良知學說的民本特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陽明的人生與學問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明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生於浙江餘姚,卒於江西南安,葬於浙江山陰洪溪鄉(今紹興市柯城區蘭亭鄉仙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