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更有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從爆發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之後,我一直在尋找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因為我深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像過去那樣,看什麼都如「過眼煙雲」,那我只能是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在持續地閱讀了一些書籍,學習了一些方法後,也算小有所得。
今天,閱讀《這樣學習最有效》,就結合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分享戴維斯思達迪學習法的五個步驟:
一是瀏覽
如果是閱讀一本書,就要先閱讀前言、目錄、後記、附錄,了解整體框架及作者的主旨思想。
如果是學習一項新的知識,那就要先搭一個框架,之後再不斷的把相關內容填充進去。
這裡有一個好用的工具就是思維導圖,如果我們在學習之前先畫出思維導圖,再進行具體內容的學習,就好像是在腦子裡畫了一幅索引地圖,讓我們能夠很方便的存儲和調用。
二是提問
就是在學習之前,先提出若干個問題: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他的時代背景是什麼?這個知識和方法有沒有適用邊界?我以前學過類似的或相反的觀點嗎?我以前有過類似的案例嗎?如果我採用了這個方法,我會怎樣,如果不用會有什麼後果?概括起來,就是"前因後果,適用邊界「(趙周老師的方法,非常好記)。
實際上好的問題勝過好的答案。
照抄照搬他人的知識形不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提問的過程就是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新知識和自己發生關聯。
三是閱讀
也就是進入了我們正式學習的階段。
戴維斯給大家提供了兩個加快閱讀速度的辦法:一是減少朗讀與默念,可以用手指按在嘴唇上避免發出聲音。
二是看字群。
當你注視一個字時,眼睛的餘光可以掃視的寬度,就是視野寬度。
看字群就是利用視野寬度看一串有意義的字。
我個人覺得,這個方法更適合於閱讀非關鍵部分,比如書中的案例等等。
對於關鍵的概念,我更喜歡逐字逐句的閱讀,特別有用的內容,我會用剽悍一隻貓推薦的方法,邊讀邊在電腦上敲一遍,這樣才會印象更加深刻。
四是複述
就是用自己的話來陳述重點,以便修正複述時出現的錯誤或遺漏。
事實上,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我以為我知道了」並不是「我真的知道了」!
複述可以是寫下來,也可以是說給別人聽。
據說,一項知識如果你和人分享三次,就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且終身不忘。
把你學到的,總結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識傳遞出去,分享給你身邊的人。
如果對方對此感興趣,那你就要再仔細一點說明其機理,其作用,甚至用更多的來自自己身邊的例子去講解。
在一來二去的交談中,你會發現自己也還有很多沒弄明白的地方,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更準確的陳述,需要更精彩、更令人信服、驚嘆的論據……
怎麼辦?回來改進吧,下次在另外場合再演練一次……
五是複習
艾賓浩斯曲線告訴我們: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並且先快後慢。
通常,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
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
甲組在學習後不複習,一天後記憶率36%,一周後只剩13%。
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複習,一天後保持記憶率98%,一周後保持86%, 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於甲組。
所以,不要相信過目不忘的神話,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運用記憶規律及時地複習所學知識才是正道。
綜上所述,戴維斯認為經過這五個步驟,學習就像沙漏一樣,去蕪存菁,剩下的就是精華。
華羅庚說「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
」 讀厚就是說讀書要扎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
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
然後再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
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把書「讀薄」了。
還是那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學的更多,走的更快,先學會高效的學習方法。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那麼趕緊用起來吧,想的再多不如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