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怒殺「神醫」華佗成「奸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最突出的就是政治軍事上的才能。
曹操是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曾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
曹操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其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我們對於曹操的大部分認識都受到了影視劇《三國演義》系列的影響,熒幕上的曹操奸詐狠辣,生性多疑,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威脅因素存在。
以至於曹操身邊的人物形象都產生了偏差,最「冤枉」的當屬神醫華佗了。
讀過演義的人大都認為,華佗是個醫德高尚的神醫。
他內心不願做曹操的專用醫師,於是藉口妻子病重離開,最終遭到了曹操的怒殺。
然而神醫並非如此之「高尚」。
理解有偏差是可以理解的,對於曹操「怒殺」華佗的原因是有跡可循的。
對此,《三國演義》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曹操揮劍砍了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神明,一覺醒來就得了頭痛的病,藥石罔效。
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把華佗請來看病。
華佗認為曹操的病需要先麻醉,然後開顱治病。
曹操以為是華佗要藉機殺他,於是殺了華佗。
這樣的解釋也確實符合曹操「多疑」的性格特點。
但在三國志中的記載,當初在官渡之戰時,曹操突然犯病。
華佗為曹操治病用了針灸,一針下去就不疼了,但這方法治標不治本啊,所以,禁隨著曹操事物的日益繁忙,曹操的病加重了,他就想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病。
華佗說你的病在短期內根本沒辦法治好,而且即使長期的治療,也不過是勉強維持罷了。
考慮到古代的條件有限,曹操的病也確實難以治癒,但華佗說「勉強維持」意味著曹操「死期將至」,這就有些誇大其詞了。
據記載,曹操後來所言:「華佗為我治病,是想抬高自己的身價。
」說明華佗想借治病之事加官進爵的心思早被曹操心知肚明了。
曹操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華佗就以妻子重病為由,請求回家看看,但回家後又一直拖延歸期。
根據記載,華佗回家以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趕快回來,但是華佗一直都沒有回來。
於是曹操就派人去華佗家查看說:「如果華佗的妻子真的病了,就放寬期限,給他留些賞賜;但如果華佗是在說謊,就把他給押回來。
」後來華佗就被綁到了縣衙的監獄裡,被惹怒的曹操就判了華佗死刑。
可見「聖人」也難免落「俗套」,「奸雄」也不一定事事奸詐,客觀的辯證的看問題才能知道歷史的真相。
曹操不是大奸雄,這樣的曹操你一定喜歡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