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三十章:從渭南華陰市隋文帝楊堅說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字經》第三十章:應從渭南華陰市隋文帝楊堅說起。
因為《三字經》本章節,開始講到了中國的隋朝,隋朝歷時雖短,但在我國歷史上的位置很高,隋朝是和秦朝一樣,使我國走向了大一統的時代,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局面。
隋朝的開國皇帝是楊堅,即隋文帝。
他開創了科舉選撥人才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他開創了三省六部的行政制度,也同樣沿用到清末;他廢除了梟首,五馬分屍,宮刑等酷刑,體現出了人道主義的進步。
隋文帝楊堅,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政績卓著,被史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是弘農郡華陰人,就是現在的渭南華陰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由於其境內有西嶽華山所以叫華陰市,渭南華陰市是秦晉豫三省結合地帶,東起潼關,南依秦嶺,西鄰華州區,北臨渭水。
這裡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自古就有「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楊氏歸東宮」之說,就是因為隋文帝楊堅是華陰人,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章《三字經》的原文: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迨:等到。
(2)隋:朝代名。
北周時楊堅篡周,滅陳、梁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隋。
(3)一:統一。
(4)土宇:天下。
(5)傳:傳承、傳位。
(6)失:喪失。
(7)統緒:指皇室世代繼承不絕的統系。
(8)唐高祖:唐朝開國國君。
姓李,名淵,字叔德,世襲北周唐國公。
(9)起:發動、發起。
(10)義師:正義之師,為正義而戰的軍隊。
師,軍隊。
(11)除:除去、平定。
(12)隋亂:指隋朝末年群雄並起的混亂局勢。
(13)創:開創、創立。
(14)國基:國家的根基。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迨(dài) 至(zhì) 隋(suí),一(yī) 土(tǔ) 宇(yǔ),
不(bú) 再(zài) 傳(chuán),失(shī) 統(tǒng) 緒(xù)。
唐(táng) 高(gāo) 祖(zǔ),起(qǐ) 義(yì) 師(shī),
除(chú) 隋(suí) 亂(luàn),創(chuàng) 國(guó) 基(jī)。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楊堅起兵,結束了南北朝混亂的時代,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
但是,隋朝只傳了一代,到文帝的兒子煬帝在位時,因為荒淫無道,所以就亡國了。
由於隋煬帝奢侈浪費,民生困苦,各地都有人起兵,李淵便發動正義之師,平定了隋末的亂事,取得天下,奠定了大唐王朝的根基。
下面我再講一下「曇花一現的隋朝」和「唐太宗李世民」隋唐故事:
曇花一現的隋朝
隋朝的開國皇帝是楊堅,他逼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接著滅掉南方的陳朝,統一天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以來的近四百年分裂局面。
隋文帝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他留心民間疾苦,崇尚節儉,重視農業發展,減輕賦稅,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富庶而安定。
可是文帝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猜疑心很重。
文帝懷疑太子楊勇對他有不良企圖,竟然決定要改立太子。
楊勇秉性寬厚,為人直率,雖然也曾想博取文帝對他的好感,可是在他的弟弟楊廣的設計和阻撓下,沒有成功,最後被廢為庶民。
擅作表面功夫的楊廣(隋煬帝)繼位後,逐漸顯露出愛享受、喜奢華的本性,毫不顧慮人民的生活溫飽,揮霍無度,幾度南下巡幸江都;好大喜功,發動全國兵力三征高麗;煬帝種種倒行逆施的行為,終於激起民怨,導致群盜並起,最後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死。
李淵入關後,立了恭帝,後又廢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至此隋朝滅亡。
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真正有影響力的是他的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眼光遠大,足智多謀,驍勇善戰,不但帶兵掃平群雄,統一天下,並且征服突厥和西域諸國,使唐朝聲威遠播。
李淵在位九年之後,把帝位傳給李世民,自稱太上皇。
李世民登位後,無為而治,知人善任,政治清明,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
太宗非常關懷部屬,據史書記載,太宗有位部將名叫李績,背上長了惡瘡,群醫束手無策,有人向太宗報告說,必須取得龍鬚灰作藥引,才能治好李績的病。
但是,龍 須要到哪裡找呢?太宗急中生智,就說:「我是真龍天子,就用我的鬍鬚吧!」於是剪下自己的鬍鬚燒成灰,和藥調敷,治好了李績的背瘡。
魏徵是貞觀年間的名臣,他為人剛正耿直,對太宗的生活言行及施政,經常進忠直諫。
太宗對他非常敬畏。
魏徵死後,太宗感慨的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整理儀容;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盛衰敗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行為的得失。
而今我已失掉了一面鏡子。
」
最後希望渭南華陰市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隋文帝楊堅或隋唐歷史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