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病歪歪,連馬都不敢騎,卻統領鐵軍平南伐北,被杜甫寫詩猛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77期)

在中國古代史上,說起能征善戰之人,必然都是馬背上的英雄,這似乎是一個統軍之人必然應該有的樣子。

比如白起、比如項羽,那個個都是猛銳三軍的。

就算最不濟的韓信,雖然個人勇猛不能冠絕三軍,但至少他也是能夠揮劍騎馬的。

但是在三國時期,有個人,他病歪歪的,連韓信也不如,因為他連馬都騎不了,這還不算,在行軍的時候他連正常的路也不走動,還得坐個獨輪車,浪費兩個人力資源給推著。

此人是誰,恐怕很多小夥伴都會心一笑了:「媽的,費什麼話啊,這不是諸葛亮嗎?」

各位小夥伴果然是見識過人,本文所說之人確實是他——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是一個最為特殊的人,一方面是他的形象太高大,當然這跟演義有關,羅貫中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回朝能治國軍前能指揮的智慧之神,就是一個完美無瑕之人,難怪魯迅先生會丟出一句「關公之義近乎偽,諸葛之智近乎妖」。

諸葛亮也因形象過於完美,反而成了一些小夥伴討厭的歷史人物。

但是這個結果是不能怪諸葛亮本人的,因為諸葛亮本人沒有允許羅貫中如此塑造,這畢竟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事嘛。

所以,我們儘量從歷史中客觀來看諸葛亮,因此,諸葛亮的另一種形象就沒有演義那麼高大,但是卻充滿了爭議。

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充滿爭議,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點是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的能力雖然沒有演義那麼厲害,但也接近演義給予的形象,說白了就是承認諸葛亮的能力,尤其是軍事才能。

第二點則認為諸葛亮在史載中就是個文臣,在軍事方面泛善可陳,甚至說就是一個泛泛之輩。

那麼諸葛亮本人到底怎麼樣?我們且大致看一下諸葛亮的成績。

諸葛亮本來出身官宦之家,雖然父親做的官不大,但他的家族之人多半都是從政的。

諸葛亮在很小的時候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史載中也沒有顯示諸葛亮在小時候有什麼過人之處。

三國中有一些人,少年已有才名的很多,比如荀彧,少年時都已經被評價為「王佐之才」。

再比如劉曄,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也被評價為「佐世之才」。

但是諸葛亮少年時期,基本是默默無聞的,加上父親亡故後,他的生活基本是不太安定的。

諸葛亮人生的轉折點,應該說是定居襄陽隆中之後。

然而此時的諸葛亮雖然才能不錯,長得也很英俊,可是卻沒人賞識他。

他那「自比樂毅、管仲」的說法更像是自娛自樂或自我安慰。

但是通過這句話,也能看出諸葛亮的雄心,或者他的自我評價,那就是他是既能像樂毅一樣統兵打仗,又能像管仲一樣入朝治國的。

但是如此全能,在三國除了曹操,恐怕難找第二人了。

所以這種說法就有點像吹牛,不但沒得到時人的認可,反遭到譏諷。

那麼真沒人瞧上諸葛亮嗎?也不是,嚴格來說,有四個人對沒出道前的諸葛亮認識還是不錯的。

第一個要屬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這個老頭在荊州也算是望族名士,但他卻欣賞諸葛亮的才華,還把自己的女兒黃月英許給了諸葛亮,這個賭注其實還是很大的,說起來黃承彥應該是最早最看好諸葛亮的人。

第二個要屬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是三國高人,他沒有利益慾念,所以看人更准更客觀。

黃承彥老頭是奔著給自己的女兒謀個好老公好出身著想的,但水鏡先生就不同。

他看出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但他同時也看出了諸葛亮的弊端,那就是選擇老闆存在問題,所謂「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實後來,這個話是應驗了的。

第三個要屬徐庶。

徐庶在史載中,他沒有看人之準的長處,他推舉諸葛亮,其實主要是跟諸葛亮熟悉,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嘛。

徐庶看好諸葛亮,就兩點因素,友誼加才能。

第四個是諸葛亮。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後來徐庶又進一步推薦,而且還暗示劉備最好親自去請。

說起來,一個人有個像徐庶這樣的好朋友是不錯的。

所以劉備就去請來了諸葛亮,交談之後,劉備還是比較認可諸葛亮的。

但是諸葛亮真正發光發熱,卻得等劉備死後。

劉備一生流離,終成功業,但也說死就死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時代來了。

劉禪太小,還不太懂事,諸葛亮以丞相之位代管國事。

諸葛亮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強化朝政、復甦經濟、嚴格制度、聯合東吳,讓蜀國步入發展的正規。

第二件是在劉備死後,南邊的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整軍備馬,前往平叛。

這是史書中,諸葛亮第一次親自作為主帥帶兵的記載。

有的小夥伴可能說在劉備圍攻成都時,諸葛亮也來了,但那時候,很明顯諸葛亮不是主帥。

不過征討南蠻孟獲的時候,是諸葛亮親自作為主帥統兵前去的。

《三國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從這個時間來看,戰績還不錯,春天出兵,秋天已經凱旋而歸。

至少說明諸葛亮的統兵能力還是不錯的,雖不能像演義那麼神奇,但也不能徹底否決。

第三件是北伐,諸葛亮的後半生或三分之一人生,基本都在打仗。

平定南蠻,畢竟是小規模的,南蠻孟獲肯定不能跟曹魏的正規軍相比。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這一事上,基本上一直不順,從一開始都出現問題,而且是問題多多。

通常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備受質疑也主要在北伐期間,這中間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重用馬謖作為前部統帥,第二件事是徹底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在馬謖這件事上,備受質疑的關鍵點在於,很多小夥伴認為馬謖是個紙上談兵的傢伙,根本不堪大用,但是翻看史載的話,發現馬謖並非如此,他還是有些能力,至少在諸葛亮南征時,他給諸葛亮的一條建議還是足見其不是庸才的。

所以諸葛亮在用馬謖一事上,有爭議,但需要看清實際情況再說。

按照街亭的地理環境,以及曹魏和蜀漢方面的軍種來看,就算不用馬謖,換做其他人,比如王平,也照樣守不住,因為街亭並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另外曹魏方面張郃統領的5萬精騎援軍根本就不是吃素的。

其次是子午谷奇謀,在歷史上使用子午谷之計,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魏延說此計,不能說不好,但是諸葛亮的拒絕也不能說不對。

諸葛亮拒絕是因為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謹慎之人,另外蜀國各種資源都很珍貴,說白了就是經不起太多的失敗,所以諸葛亮的後顧之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要知道諸葛亮統軍北伐,一方面是給劉禪做了保證的,一方面也是做給朝臣看的。

如果他總是失敗,那麼他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會下降,對於蜀國的整體管理,也很危險。

所以,魏延之謀只是一計,而諸葛亮所慮卻是全盤。

結語:其實客觀來講,諸葛亮不是神,也不過是一個病歪歪的連馬都騎不了的人,但是他統蜀漢鐵軍平南伐北,卻事事處處都是在為蜀漢基業著想。

因為「益州疲敝」,只能以攻為守。

最終他鞠躬盡瘁而死。

這大概也是大詩人杜甫寫詩狂贊諸葛亮的原因吧:「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由諸葛亮北伐出祁山經過天水所想到的

三國那段歷史,也許因為羅貫中那本《三國演義》而被民間廣為熟知,而祁山也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六出祁山興蜀伐魏而沾上了幾分神秘色彩。作為一個天水人,正好生活在這片三國古戰場之上,就讓我們翻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