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毛澤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毛澤東以他不平凡的一生,證明了他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同樣,毛澤東以他對中華民族所作出的不平凡的貢獻,證明了他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蒙受了亡國滅種的災難和恥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這個民族從災難和恥辱中解救出來的。
他不僅屬於共產黨,而且屬於中華民族。
過去,人們很少談這一點,主要是有一個思想障礙,即擔心人家誤解我們是民族主義者,而且當年蘇共中央就有過這樣的傾向。
實際上,民族主義是一個多義詞。
有時,人們把民族主義等同於愛國主義;有時,人們把民族主義看作是以民族利益為中心、狹隘地維護民族利益,沒有國際責任、甚至不惜侵犯其他民族利益的思潮。
對於後者,我們又稱它為「狹隘民族主義」。
而毛澤東一貫主張,要把我們的愛國主義與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統一起來,既不能因為強調國際主義而放棄愛國主義,也不能因為堅持愛國主義而縱容狹隘民族主義。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都是歷史範疇。
毛澤東說過:「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
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愛國主義』,有我們的愛國主義。
」因此我們說毛澤東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說的是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同時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偉大的民族英雄。
隨著歷史的推移、世事的變更,許多事都會有變化,但是毛澤東作為一個民族英雄的地位將越來越突出。
歷史確立了毛澤東的民族英雄地位
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創建新中國,宣布「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那一刻,歷史已經確立了毛澤東的民族英雄地位。
首先,毛澤東是為了民族的救亡圖存走上革命道路並選擇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
毛澤東出生於1893年,他出生時是鴉片戰爭之後第53年,他出生一年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從1840年中國被迫簽訂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到1895年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毛澤東就是在這樣一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歷史背景下降臨人世間的。
毛澤東離開韶山是1910年,到長沙是1911年,恰逢辛亥革命爆發。
他目睹了這場革命的潮起潮落,更為民族的前途擔憂。
毛澤東生活的這一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決定了中國要進步,不僅要反對封建主義,還要反對帝國主義,要把中國從帝國主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
這一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造就了一批具有民主主義意識的近代愛國主義者。
青年毛澤東就是其中的一員。
1915年5月,袁世凱政府表示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毛澤東憤慨地寫下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與此同時,他與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認識到要救亡必須從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因此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到新文化運動。
1918年4月,毛澤東和蔡和森等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開始探求中國的新路。
在新民學會中,他又獨樹一幟,提出要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學會的目標。
他懷抱著這一追求,去實踐,去尋找真理。
經過五四愛國運動的洗禮,他在實踐中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系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
迅速地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在他28歲那年參與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回眸青年毛澤東的成長過程和思想轉變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成為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毛澤東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是因為民主主義解決不了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問題。
正因為如此,在毛澤東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以後,他作為愛國主義者這一點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升華為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相聯繫的更高層次的愛國主義。
正是毛澤東所處的這種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毛澤東主觀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決定了毛澤東最終必定會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和發展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成為一名民族英雄。
◆「改造中國與世界」是青年毛澤東孜孜追求的目標。
其次,毛澤東最偉大的功績,是領導中國人民擺脫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讓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毛澤東領導的民主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亦即融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於一體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民族矛盾原來是一個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但是在帝國主義時代,由於帝國主義掠奪和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即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主要的民族矛盾。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就具有民族解放和民族革命的性質了。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根本任務。
於是,中國革命的任務,既要把中國人民從封建主義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又要把中國從帝國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這種反帝與反封建相統一的革命,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雙重性質,這樣的革命,中國資產階級領導不了,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這一先進的階級才能夠承擔和完成。
這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的,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決定的。
毛澤東不僅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對此作了深刻的闡述,而且以他高明的戰略戰術,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這場革命的偉大勝利。
這一勝利,直接的表現是共產黨與國民黨對決的勝利,實質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中國人民與封建主義對決的勝利。
因此,作為勝利者的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同時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再次,毛澤東建立和建設新中國是為了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早在新中國誕生之際,毛澤東就說過:「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
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
」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毛澤東更以他博大的胸懷和滿腔的激情指出:「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
」「中國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制定的《共同綱領》,一邊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建立和鞏固新政權,推進土地改革,一邊為恢復國民經濟而奮鬥,鞏固財政統一,鞏固財政收支平衡,鞏固物價穩定,調整工商業政策,改善公私關係,治理江河,造福全國各族人民。
特別是,在韓戰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危及我國領土和主權安全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果斷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一仗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既履行了國際主義的義務,又捍衛了我們國家的根本利益,並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在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敵後戰場的中流砥柱。
最後,毛澤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領導黨和人民實現了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
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已經規劃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
1952年秋,毛澤東開始醞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次年制定和公布了以「一化三大改造」為主要任務的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在推進這一偉大的社會變革的同時,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且從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的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講這段歷史時指出,毛澤東同志成功地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為我們今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儘管後來毛澤東在推進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違反客觀規律,急於求成,繼而又錯誤估計階級鬥爭形勢,犯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但是他在任何時候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操心,都在為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團結而奮鬥,並且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包括在領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時候,表現出他發展民族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強烈願望;在中蘇論戰中,他為捍衛國家主權、反對大國沙文主義,進行了毫不妥協的鬥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三個世界」理論,為維護我國安全大局,確立了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條線」戰略,打開同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邦交關係,等等,這都體現了他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一腔正氣和原則立場。
這一切都表明,毛澤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領袖,是民族復興的艱辛探索者,是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堅定維護者。
在他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儘管有過這樣的不足和那樣的錯誤,但是在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利益方面,在為發展民族經濟而艱辛探索方面,始終是堅定不移的。
因此,毛澤東的一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的一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的一生。
毛澤東成為民族英雄的必然
毛澤東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毛澤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決定的。
毛澤東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是從他確認「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樣的世界觀轉變開始的。
他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同時,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
值得重視的是,毛澤東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他的《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又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的價值追求。
「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強調的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出發點是客觀實際。
這個出發點,就是毛澤東倡導和堅持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出發點。
「一切要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強調的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價值出發點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這個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的體現,是毛澤東倡導和堅持的,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相一致的工作路線的出發點。
這裡的關鍵,是這兩個出發點必須統一,而不是互不相關、各自獨立的出發點。
也就是說,我們在出主意、做決策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同時考慮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必須同時考慮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及其發展規律。
之所以要把「一切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與「一切從實際出發」統一起來,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的核心。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為全中國老百姓所擁戴,之所以能夠得天下,之所以能夠長期執政,就在於它以自己的綱領、理論和行動向人民群眾證明自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
今天,人民群眾憂黨憂國之憂,也憂在黨能否始終堅持這一核心價值。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
需要深入研究的是,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毛澤東的倡導下,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內在地包含了無怨無悔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的價值要求。
為人民服務,集中表現在為振興中華而奮鬥上;為振興中華而奮鬥,又全面體現在為人民謀利益上,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這種著眼於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振興中華的精神和行動,正是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賦予「愛國主義」的新要求。
毛澤東是這一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相統一的價值觀的倡導者,也是這一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相統一的價值觀的身體力行者。
由此決定了毛澤東既是一個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一個具有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覺悟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偉大的民族英雄。
因此,毛澤東不僅在投身革命運動並在革命實踐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時,是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了振興中華;而且在創造性地開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時,更是著眼於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了振興中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艱辛探索,也是為了國家繁榮富強,為了振興中華。
因此,毛澤東在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並存時,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又不拘泥於一成不變的階級鬥爭公式,而是審時度勢看哪一對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一旦他確認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就毫不猶豫地把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列為黨的首要任務。
因此,毛澤東在處理與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關係的時候,既堅持意識形態鬥爭的基本原則,又不拘泥於一成不變的意識形態公式,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傷害了我們的國家利益他敢於斗,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有利於我們的國家利益他也敢於和。
綜上所述,毛澤東既是一個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的偉大的民族英雄。
學習民族英雄毛澤東
學習民族英雄毛澤東,歸根到底,就是要學習毛澤東弘揚的愛國主義精神,特別要學習毛澤東把愛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聯繫起來的現代愛國主義精神。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在1938年10月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論述「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這一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時,指出:「國際主義者的共產黨員,是否同時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呢?可以的,應該的,看什麼歷史條件來決定。
」「對於我們,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密切結合著,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
」「只有為著保衛祖國而戰才能出全民族於水火,只有全民族的解放才能有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解放,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戰爭中的實施。
」正是根據這樣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澤東所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強調要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而且強調這樣做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追求,這就是為了「出全民族於水火」,為了「全民族的解放」。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成果,就是這樣一個由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人所創立,為振興中華民族應運而生,融愛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於一體的思想理論。
◆毛澤東在處理與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關係的時候,既堅持意識形態鬥爭的基本原則,又不拘泥於一成不變的意識形態公式。
事實上,我們黨在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時候」,始終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追求。
這就是,要完成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性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的過程中,使中國人站了起來;在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奮鬥的過程中,又使中國人富了起來,並且抬起頭走向了世界。
因此,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時候,始終有著一個堅定不移的價值追求,這就是: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奮鬥,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毛澤東晚年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打開了中國外交新局面。
可以這樣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國共產黨人這一無私的、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既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感召和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的魅力之所在,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學習、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動力之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識到: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的中國共產黨人,既能夠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又能夠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愛國主義相聯繫,自覺地堅持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相聯繫。
這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財富。
(文/李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