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用人史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 金 買 馬 骨 , 高 築 黃 金 台

——燕昭王用人史話

作者:陳家興

來源:學習時報


燕昭王姬平在燕國紛亂不斷之時即位,雖胸有雄略強國之志,而難有所為。

而於窮困之時,禮賢下士、選賢任能,終使國強,燕國就是一個例子。

由此亦足見人才堪為治國的關鍵變量。


易水之旁築金台
  燕昭王所要收拾的爛攤子,是其父親姬噲造下的。


  燕王姬噲晚年年老昏庸。

當時,燕國相國子之正圖謀燕國大權,因與蘇秦的弟弟蘇代有婚姻關係,便派蘇代到齊國侍奉質子。

後來齊王派蘇代回國復命,姬噲問他齊王能稱霸嗎?蘇代說不能,姬噲問為什麼,蘇代說因為他不信任臣僚,於是姬噲把大權交給子之。

最後把整個國家都讓給了子之,自己當起了臣子。

姬噲之愚昧昏聵也如是,一國大權就這樣被臣子攫取,亦可謂千古奇事。


  子之做國王3年,國內大亂,姬噲的兒子姬平攻打子之又不能得手,燕國真是亂得可以。

最後齊國於公元前314年攻破燕國,殺了子之、姬噲,算是平息了燕國內亂,燕國人因而很是敬重齊國。

然而,齊王卻不聽孟子勸告——為燕國立新君而去,反而想吞併燕國,結果燕國人又反叛齊國。


  直到兩年後的公元前312年,姬平才被燕國貴族推舉即位,這就是燕昭王。


  如何收拾爛攤子?燕昭王的做法是從招攬人才入手,即所謂「卑身厚幣以招賢者」。

他問郭隗:齊國乘我們內亂,而攻破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小力少,不足以報仇,「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先生如果你看到合適的人才,我一定親自服侍他。

所謂「國亂則思良相」,此之謂也。


  郭隗便對燕昭王講了一個古人用五百金買千里馬馬骨的故事。

說有個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徵求千里馬,三年而無所獲。

這時,有個小侍臣自告奮勇說,我去給您買。

國君同意了,不到3個月,這位小侍臣還真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卻是匹死馬,但他仍花五百金買了死馬屍骨。

結果國君大怒說,我要的是活馬,你買死馬何用?白費五百金!侍臣說:「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果然不到一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然後說:對賢才,「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

」「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

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這個重賢招士的辦法,其實是給天下賢能之人立了一個比較低的標杆,一個不怎麼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賢能之士,肯定比他更能受重用,不能不說此法簡單而又高妙。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為老師。

同時,還在易水之旁,築起高台,積黃金於台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台,亦名黃金台。

今天,其故址一說就在北京城東,尚有「金台路」之街名,今人民日報社院內即建有黃金台微景,以為廣納賢才之喻。


  燕王如此大動作以招賢,即以好士聞名而傳布遠近。

這一招,便招來數位賢能。

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

昭王奉樂毅為亞卿,開始了燕國由弱到強的巨變過程。


召回蘇代賞樂毅
  當時齊國是齊湣王在位,國力強大,在公元前286年滅掉了宋國,又於第二年南侵楚國,西攻趙、魏、韓三國,還想并吞東西二周,自立為天子,甚至還和秦昭王比高低,各自改王稱帝。

但齊國百姓已經無法忍受他的統治。

這個時候,燕昭王就想趁勢攻打齊國。

大概也是這時,燕昭王召回了蘇代。

蘇代之去復還,則更見燕昭王之胸襟。


  當時,燕昭王即位後,蘇代遂不敢入燕,到了齊國而齊善待之。

但蘇代過魏國,魏又為燕抓住了蘇代。

後來蘇代出走到了宋國,宋國也善待之。

這時齊國伐宋,蘇代便給燕昭王寫了一封很牛的信。

信中說「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鼓動燕王爭取秦國、討伐齊國。

燕昭王很欣賞這封信,說:「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於齊,非蘇氏莫可。

」於是召回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


  照理,燕國內亂,蘇代不是罪魁禍首,至少也是幫凶。

燕昭王能不計前嫌,召而重用之,其度量確非常人可比。

而蘇代也終不負燕昭王,在後來的破齊中發揮不小作用。

再後來,燕國派蘇代聯絡諸侯合縱抗秦,如蘇秦在世之時。


  在齊強時而欲報仇,不能不說燕昭王有點異想。

不過,這20多年裡,燕昭王沒閒著,日夜安撫教導百姓,使燕國更加富足。

樂毅說:齊國稱霸以來,至今有餘力,地廣人多,獨力攻打不易,如果一定要打它,就要聯合趙、楚、魏三國。

各國正苦於齊王驕橫暴虐,「皆爭合謀與燕伐齊」。

於是,在公元前284年,樂毅一併統領數國軍隊,大破齊軍。

後來連續5年樂毅在齊國作戰,連下70多座城池,把攻下來的地方都設立郡縣,直接歸燕國統轄,沒攻下的就剩下莒和即墨兩個縣城了。


  到公元前279年,有人開始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伐齊,呼吸之間克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兩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南面而王耳。

」這種小人挑撥往往十分有效,不過在雄主面前則基本無用。


  當時,燕昭王便下令舉行盛大酒宴,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說,誰能使我成功,就願意和他分享燕國大權。

現在樂毅為我大破齊國,齊國本來就應歸樂先生所有。

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成友好鄰邦,這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愿啊。

於是把挑撥者處死,又賞賜樂毅妻子王后服飾,立樂毅為齊王。

這一番為樂毅還清白之舉,如陡地起風雷,效果出奇,亦見燕王治人之道。


  當時樂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由此不禁想起韓信,有樂毅之能而無樂毅之德,非小人作祟而是自請任齊王於劉邦。

設若韓信讀史,焉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齊國人由此敬服燕國樂毅的德義,各國也畏懼他的信譽,沒有再敢來算計的。


後繼非賢令人嘆
  然而,正在這個時候,燕昭王去世,樂毅就不再有好日子了。

這種人才因雄主起而用、又因雄主沒而廢,千古皆然,亦是用人的一道歷史難題。

倘若繼任者雄,而能繼續用樂毅,則燕必盡得齊地,更繼續選賢任能,只怕歷史就要改寫,秦能否一統天下還很難說。


  後繼非賢者往往就是這樣令人嗟嘆。

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對樂毅不滿,即位後便中了齊國田單的反間計,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大將,召樂毅回國。

樂毅知燕王換將是對己生疑,便投奔了趙國。

從此,燕軍將士都憤憤不平,內生不和。

其後,齊軍大勝燕軍,七十幾座城池全部都復歸。

這時,燕惠王和當年的魏惠王一樣,後悔了,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

於是燕惠王派人去趙國一方面責備樂毅,一方面又向樂毅表示歉意。


  樂毅寫了一封著名的回信,歷數他與燕昭王的理想與實踐,其中這樣寫道:「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說的雖是雄主的用人智慧,卻也是對燕惠王的一種隱勸。


  在回應燕惠王的隱憂時,樂毅寫道「善作者不必(一定)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列舉了伍子胥被沉江的故事,然後說「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意謂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是其上策。

自身遭受詆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是其最害怕的事情。

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是他所不能做的。

這算是給燕惠王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封言辭懇切的信,倒是促使燕惠王讓樂毅的兒子做了昌國君,而樂毅也從此往來燕、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