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不應犯的兩錯誤,除誤殺了不該殺的魏延,還漏殺了一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眾所周知,很多人都十分喜歡品讀歷史,因為著名的英國作家培根曾經說過:「讀詩使人靈秀,讀史使人明智」。
暢遊在歷史的天空之中,從歷史之中感悟古人的智慧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要用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切忌陷入一種讀死書,死讀書的誤區。
相信羅貫中老師的《三國演義》很多人肯定不會感到陌生,只是我們在品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特別容易被羅貫中老師故意渲染的「擁劉反曹」的思想所誤導。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秉持著自己的觀點,以一種客觀的歷史心態來研讀裡面的人和事。
我們或許會因為此人一心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對諸葛亮特別崇拜,並讚揚諸葛亮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忠臣的完美典範。
可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縱使有神鬼莫測之能的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在生前可以說是小心謹慎、事必躬親。
可是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卻犯下了兩個致命錯誤,錯殺了一個好人,漏殺了一個壞人,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犯下的這兩個錯誤,才導致了自諸葛亮死後,蜀漢出現了國無良將可用的局面,最終被曹魏滅亡。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臨終之前錯殺的哪一個好人是誰?漏殺的哪個人又是誰?諸葛亮一生英明為何在臨死之前會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
讀到這裡的時候,或許有人說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錯誤太多了,像當初的誤留關羽鎮荊州,錯用馬謖守街亭等等。
雖然那也算是諸葛亮的錯誤,可是畢竟不是最致命的,因為雖然關羽和馬謖都死掉了,蜀漢畢竟還有他這麼一位經天緯地的棟樑之才存在,依舊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而諸葛亮在臨死前犯下的錯誤則是致命的,甚至是不可饒恕的。
諸葛亮錯殺的那個好人就是魏延,實在想不通在魏延沒有任何謀反動機和行為的情況下,諸葛亮居然在臨死前留下毒計導致魏延死於非命。
而縱觀魏延的一生也都是在對蜀漢盡職盡忠。
例如他曾經接受劉備詔命鎮守漢中長達40年,如果魏延想要造反的話,為什麼在那個時候不造反,而是要等到自己無兵無權的處處受制的情況下造反,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所以說諸葛亮所謂的「吾死之後魏延必反」純粹是一派胡言,是對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進行的挾私報復赤裸裸的誣陷,因此說諸葛亮錯殺了一個好人。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臨終之前漏殺了一個壞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與魏延水火不容的楊儀。
楊儀在諸葛亮之後便於魏延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最終楊儀設計讓馬岱將魏延斬殺,斬殺魏延之後的楊儀對魏延頭顱進行言辭侮辱,將魏延罵作庸奴從而盡顯小人姿態。
楊儀自己以為諸葛亮在臨終前讓自己掌管軍隊,再加上自己又斬殺了魏延,理應受到後主劉禪的重用而官居丞相之職。
可是,劉禪偏偏只讓楊儀做了一個有名無權的「中軍師」,楊儀對此十分怨恨不滿,甚至還多次在費禕面前發牢騷說「如果當初自己大權在握的時候,舉兵投曹,估計我的待遇肯定要比今天好」。
可見,楊儀此人心胸極度狹隘難成大事,在被劉禪削職流放到漢嘉郡的時候,依舊不思反省反而上書誹謗,只可惜當初諸葛亮沒有漏殺了這個楊儀。
如果諸葛亮在臨終之前沒有犯下這個兩個致命的錯誤,以魏延的才能或許能夠改變三國歷史也未可知。
真實歷史:一個被冤枉的猛將魏延
小說三國演義里,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
諸葛亮剛死,此人就幹了一件事,徹底斷送了蜀漢復興的希望
(一)蜀漢的最後一點希望蜀漢相對於曹魏和東吳來言,「成型」最晚。在公元219年,以劉備自稱「漢中王」為標誌,蜀漢正式成型或說成立。自此後,能深刻影響蜀漢命運的其實就有兩件事。其一是「關羽丟失荊州...
魏延造反其實是千古奇冤,諸葛亮也為此背了黑鍋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在過去長期背負著一個判國的罪名,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提起魏延都是以一個反骨賊看待的。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專家提出不同的意見,即魏延並不是一個判國的人,其功勞之大可比威震華夏的...
此人是蜀漢後期第一戰將,真的想造反嗎?
在三國歷史上,相對於曹魏和東吳,蜀漢的國力是相對最弱小的。特別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不僅在地盤和人口上大大縮減,在將領上也逐漸出現人才匱乏的局面。當然,蜀漢後期畢竟只是益州這一州之地,人才...
諸葛亮所犯的這些錯誤對蜀漢來說,個個都是致命的
人無完人,諸葛亮雖多智而近妖,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得其一,但始終沒有一統三國。除了無天時無地利外,與他本身所犯的幾大錯誤也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些錯誤對蜀漢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