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和劉阿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獻帝劉協(181-234)是東漢末代皇帝。

劉阿斗(207-271)是蜀漢末代皇帝。

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註:《三國演義》不是史書,不作為證。

一.難兄難弟

首先要提到劉備,他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他自稱「劉皇叔」,即按輩分是漢獻帝劉協的叔。

這樣,劉阿斗就是漢獻帝的堂弟。

東漢亡於漢獻帝劉協;蜀漢亡於孝懷皇帝劉禪(阿斗)。

豈不是難兄難弟?

三國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的是漢獻帝劉協的旗號。

劉備打的是「劉皇叔復漢」的旗號,聲稱「曹操是漢賊」。

唯有孫權心裡明白:自己是割據一方的軍閥。

但是其中還涉及「傳國玉璽」。

《三國志》沒有明確說及袁術怎麼得到玉璽。

《後漢書•袁術傳》記載:獻帝時,董卓作亂。

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玉璽。

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

《三國演義》中,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在城南甄官井中撈出一具宮女屍體,頸下發現一朱紅小匣,匣內藏著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 孫堅獲傳國璽後,心生異念,但不久與江夏太守黃祖作戰身亡。

孫堅之妻吳氏扶槨歸里,揚洲刺史袁術拘留吳氏,強取傳國璽。

也有一說:孫策為借袁術許些兵馬自立,而把先父遺留的傳國玉璽暫做抵押。

其後,袁術稱帝不成,憂鬱而亡,廣陵太守徐戮又從袁術之妻手中奪璽,獻於曹操,由曹操轉交漢獻帝。

所以,孫權想當皇帝與傳國玉璽有關。

二.一樣巧遇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其母是美人王榮(後被追諡為「靈懷皇后」)。

因王榮被何皇后毒死,劉協被董太后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

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時年9歲的劉協為漢獻帝。

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再次挾持劉協。

後來,李傕殺樊稠而與郭汜在長安城中各自擁兵相攻。

不久,劉協在楊奉、牛輔部曲董承等的護衛下,擺脫李、郭控制,逃往弘農,進駐安邑。

196年,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脅持劉協遷都到許都。

劉協依然是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

曹操雖利用劉協試圖統一中國,卻不敢直接取代而自立為皇帝。

《魏略》記載:當初劉備在小沛,曹操突然來打,慌忙逃跑丟棄家屬,當時劉禪幾歲,跟著人西入漢中被人賣了。

211年,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因亂失散的劉禪,遂養以為子,為娶妻立家。

劉禪只記得其父字玄德。

鄰居有姓簡者,劉備攻下益州簡某當將軍,劉備派簡某到漢中和劉禪相見,由張魯送歸益州,劉備立為太子。

此記載與《三國志》有衝突。

《魏略》系魏郎中魚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謂「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曹魏宮撰史書為王沈主撰之《魏書》。

但是,魚豢是忠於曹魏而恥為晉臣者,故《魏略》敘事頗注重品節作風。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之書以《魏略》為最多。

《魏略》雖早已亡佚,但從裴注中尚可窺知其梗概。

《魏略》的內容和文字還是相當好的。

魚豢是關中人,所以對西北的風土人情多有敘述,例如《三國志》卷30《東夷傳》裴注引《魏略•西戎傳》不僅能補陳書之缺,而且史料價值極為珍貴,被史家譽為「殊方記載,最為翔實」。

所以,劉協和劉禪之所以能當皇帝,都是巧遇。

三.同樣背千古罵名

有人說劉協和劉禪都「昏庸」。

此詞不妥,應該說「無能」。

漢獻帝從來就沒有實權,也沒有發言權。

有人說「劉協並不昏庸,相反很聰明。

」十常侍之亂,張讓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後被盧植所救。

遇董卓大軍時,劉辯戰戰兢兢、語無倫次,而劉協心平氣和、鎮定自若、對答如流,而且年僅9歲的劉協能臨危不懼,厲聲呵斥董卓:「既然你前來勤王救駕,見了皇帝為何不跪?」後來,劉協因不甘心當傀儡,暗下衣帶詔,和董貴人之父董承密謀誅殺曹操。

只因被曹操死死攥著,一舉一動曹操都知道,很難有什麼作為。

衣帶詔事件敗露後,董承等被誅殺,懷孕的董貴人也被絞殺。

伏皇后寫信給父親伏完,希望能效仿董承,剷除曹操,但伏完始終未敢行動。

214年,密謀敗露,伏皇后被曹操幽閉而死,劉協與她所生兩皇子被毒酒毒殺,伏氏宗族百餘人被處死。

次年,曹操威逼劉協立其女曹節為皇后。

194年,三輔大旱,長安城甚至出現人吃人事件。

劉協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煮粥救濟百姓,但仍有很多人餓死。

劉協懷疑侯汶趁機侵占公糧,於是親自監督熬粥,證實侯汶作弊,將侯汶責打五十廷杖。

長安城饑民終於得到救濟。

所以,雖然劉協身背千古罵名,事實上雖然亡國並非昏君。

再說劉禪,留給後世的是「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後來,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種懦弱無能、沒法使他振作的人。

羅貫中的評語:「祈哀請命拜征塵,蓋為當時寵亂臣。

五十四州王霸業,等閒拋棄屬他人。

」「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

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

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

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也有人認為:「劉禪被世人誤讀了千年。

」(《百家講壇》)當然,蜀國後期因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耗盡國力;軍中人才也捉襟見肘,「蜀國無大將、廖化稱先鋒」。

但是,劉禪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最終導致亡國投降。

另外,樂不思蜀的劉禪,只是為了自己偷安,並不管百姓死活。

背千古罵名,該!

四.后妃情況相似

曹操威逼劉協立其女曹節為皇后(諡號獻穆皇后),又把女兒曹憲、曹華嫁給劉協為「夫人」。

所以,劉協的后妃中,曹氏為三姐妹。

劉禪17歲繼位,冊張飛長女為皇后(死後追封敬哀皇后)。

15年後又立前皇后之妹張飛次女為皇后。

所以,劉禪皇后為張氏兩姐妹。

奇怪的是:劉協有兩個女兒是曹丕嬪妃。

既然劉協皇后為曹操之女,而曹操之子曹丕在「劉協被迫禪位」後,卻納劉協兩個女兒為嬪妃,劉協成了曹丕的岳父。

五.所處局面相似

東漢後期,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權交替,社會矛盾激化。

漢靈帝也是外戚竇氏擁立為帝,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社會持續動亂,爆發黃巾起義。

各地軍閥趁機割據:中原地區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頻繁鬥爭。

孫策占據江東,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割據益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度盤踞遼東。

靈帝去世,何太后及其兄長何進專權,外戚、宦官和朝中重臣爭權奪利,一片混亂。

劉協是董卓所立,歷經董卓、王允、李傕、郭汜、張濟、曹操等,在位31年,一直是個傀儡。

劉禪繼位時,情況並不妙。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基本戰略:聯吳抗魏,乘機取荊、益兩州,攻打中原,爭勝天下。

但是,關羽傲慢,違背「聯吳抗魏」,丟了性命與荊州;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傾全部軍隊伐吳,大敗而歸。

這樣,「爭勝天下」既失去時機,又失去軍力與戰略要地荊州。

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沒有荊州出兵的協同,難以成功。

再說,原來的軍中武將大多已亡故,人才凋敝,而主將姜維啟奏劉禪處死宦官黃皓,劉禪卻不同意。

姜維還受右將軍閻宇一夥聯合排擠,姜維只能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其實,劉備自始至終對諸葛亮只是利用,並不信任。

「白帝城託孤」只是一場戲:1.目的只是讓劉禪繼位。

2.劉備所謂「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只是倒逼諸葛亮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3.不信任諸葛亮,在劉備入川時就可見。

當時劉備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留在老家,就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

諸葛亮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沒有太大權力;入蜀後,諸葛亮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

4.劉備託孤是諸葛亮、李嚴兩人,劉備煞費苦心決定:「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這是對諸葛亮實質限制。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任丞相,劉禪尊稱「相父」。

國家大事小情,諸葛亮都凌駕於劉禪之上。

劉禪僅是傀儡。

六.壽終正寢相似

曹操為了控制劉協,把三個女兒嫁劉協。

曹操既要立體監控劉協,也害怕失去這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

在曹操處死伏皇后一案時,劉協無奈地說:「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麼時候結束!」他回過頭來對郗慮說:「郗公!天下有這道理嗎?」曹操嫁女是希望劉協有個好環境,安心地活下去。

曹操對劉協有著名評價: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

世人皆知,長期共同生活是形成信任型關係最常見途徑。

對這些皇子而言,日常與其頻繁接觸者就是乳母、宦者、侍從與師博,他們均可能通過長期交往而建立密切,乃至更為親昵的關係。

劉協被迫禪位於曹丕後,被封為山陽公。

但曹節偏要與父兄作對,盡全力捍衛漢獻帝的權威。

曹丕逼漢獻帝讓位時,皇后曹節就不肯交出玉璽。

曹節把索要玉璽的幾拔人罵得狗血淋頭。

曹丕稱帝,曹節擔心自己不在身邊,劉協會被曹丕害死。

東漢14個皇帝,平均壽命28歲,平均在位14年;而劉協享年54歲,在位31年,被迫禪位後還活14年,壽終正寢。

漢獻帝雖然不糊塗、不貪圖享樂、有智慧勇氣,有愛惜百姓的心和做個真正皇帝的志願,但是他已經失去條件,只能成為亡國之君。

220年劉協禪位,東漢滅亡,三國時代開始。

220年劉備稱帝,是為蜀漢,立劉禪為太子。

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繼位。

263年,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受封安樂公,在位41年;271年去世,享年64歲,也壽終正寢。

(文/陳宣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