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竟然能壓制住司馬懿,使司馬懿對諸葛亮只能守不敢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在劉備死後,出現了魏、蜀兩國之間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長期對峙。

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出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鬥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往三國之間任何一次對峙。

兩相比較,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些?誰是最後的勝利者呢?諸葛亮在27歲的時候,就被劉備三顧草廬請出山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就表面而言,司馬懿是輸給諸葛亮的。

無論從空城計來看,還是最後的上方谷一戰,都感覺是諸葛亮贏了司馬懿。

可認真想想,諸葛亮好像沒有贏得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反而讓司馬懿更加小心謹慎,難以對付。

諸葛亮北伐中原,魏國擔負防守重任的統帥是曹真,曹真死後是司馬懿。

在大將張郃死後,對於司馬懿西部軍事決策的權威沒有將領能夠挑戰。

魏國用來防禦的兵力是蜀國的幾倍,國力更是蜀國難以企及,但兩國間的軍事較量卻有一個反常之處,勢弱的蜀漢國始終處於進攻狀態,而更為強大的魏國反而只是專職於防守。

尤其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竟然會分出兵來屯田,打算在魏國軍隊的「射程」內長期駐紮下去。

戰爭中兩軍統帥的較量,當然更多比的是智慧,但這種謀略的體現,更多是在運動戰之中實現的,像這種一方堅守不動的陣勢,往往會令進攻方無計可施。

這就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廉頗不動,秦軍無所作為,趙括出擊,趙軍四十萬頃刻化為烏有的典型事例。

不過,戰爭是以獲勝為根本,假如敵人來攻,你專職防守也就罷了,等到敵人真的撤退,你還不去追擊,甚至連尾隨都不做,你憑什麼會獲得勝利?何況,當敵軍無功而返,作為防守一方,沒理由不轉守為攻,乘勝追擊去消滅敵人的!但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撤軍,還真就做出了這樣似乎是無動於衷的舉動,就這樣擺開了架勢等著諸葛亮來,又任憑諸葛亮去世的蜀軍按部就班似的逍遙離去。

事後看來,魏國的這種戰略是成功的,它讓蜀漢國在這種進攻撤退再進攻再撤退的自我拉鋸中不斷損耗,以至於本來就並不強壯的身軀變得更加羸弱。

等到諸葛亮去世,蜀國再沒有這樣傑出統帥的時候,它的那個所謂的「九伐中原」也就成為了一種不下雨的乾打雷。

實際上,司馬懿最初是想戰的,他也多次請示魏明帝,打算和諸葛亮交戰,但都沒有得到批准。

諸葛亮也曾經設法調動司馬懿出戰,以便在運動中消滅魏國的有生力量,就像斬張郃那次戰役一樣。

他給司馬懿送去了婦女用的衣服飾品,意思是說司馬懿像個婦女一樣,不敢像男人一樣去戰鬥,以便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一時也真的被激怒了,手下將領們更是怒火中燒,準備出營和諸葛亮一決雌雄。

有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馬懿為什麼能夠老老實實待在軍營中不出戰呢?這與魏明帝派在前線大軍中的一個人有關。

這個人叫辛毗(pi),職務是大將軍軍師。

大將軍是司馬懿,按理說辛毗是他的部下,司馬懿要出戰,辛毗又怎能制止得了?但魏明帝給了辛毗特殊權利,持節,就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司馬懿只能俯首聽命。

辛毗字佐治,潁川郡陽翟縣人。

早年跟隨哥哥辛評依附袁紹。

曹操任司空,徵聘辛毗,而辛毗不能從命。

到袁尚在平原進攻他的哥哥袁譚之時,袁譚派辛毗去找曹操連和求援。

曹操正要征討荊州,軍隊駐紮在西平。

辛毗見到曹操,轉述了袁譚的意圖,曹操十分高興,就準備出兵攻打袁尚。

幾天後,曹操改變了想法,決定還是先平定荊州,讓袁譚、袁尚相互消耗。

隔了幾天,曹操設宴款待,辛毗觀察曹操臉色,心知定有變故,於是把心中的疑問告訴了郭嘉。

郭嘉又說給曹操,曹操問辛毗:「袁譚可信嗎?袁尚一定能被打敗嗎?」辛毗回答說:「您不必問真與詐的問題,直接討論期間形勢就夠了。

」在辛毗看來,袁紹死後,袁氏兄弟相互殘殺,連年無休止地交戰,再加上旱災饑荒,這是上應天災,下有人禍。

如果這個時候不攻打袁尚,等到兄弟倆醒悟過來,團結一致,再加上年景轉好,恐怕就沒有消滅他的機會了。

而荊州物產豐富,人民安樂,郡國上下沒有空子可鑽。

這時候,順應袁譚的求救而給予安撫,是曹操最為有利可圖的事。

四方的對手,要數河北的袁氏更強大,河北之地平定了,那麼,曹操的軍威將就此強盛而使得全天下聞風失色。

曹操認為辛毗說得有理,於是同意袁譚的請求,屯兵黎陽,攻打袁尚。

第二年攻打鄴城,攻克後,上表薦舉辛毗為議郎。

辛毗這時候是袁譚的使者,他說的話儘管有為曹操分析利弊得失的含義,但說事的落腳點還是讓曹操出兵幫助袁譚。

在曹操已經決定南下攻打荊州的情況下,一個曾經敵國的使者想改變他國君主的決定,這是要冒著多大的風險?如果說能改變曹操的主意需要智慧,敢這樣去做則首先要有膽量,辛毗就是這樣一個有膽有識之人。

青龍二年(公元234)諸葛亮率軍出擊渭南,魏明帝擔心禁止不住司馬懿出戰,於是派出辛毗出任大將軍軍師,使持皇帝符節鎮守軍隊。

辛毗的到來,全軍肅然,沒有誰敢違抗命令,一切皆聽從辛毗的節度。

也就是說,直到諸葛亮去世,魏國軍隊始終在執行著魏明帝的命令,堅守沒有出戰。

這當中不同的理解在於:諸葛亮認為這是司馬懿自己不想出戰。

辛毗到達軍中後,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節到達,敵人就更不會出戰了。

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沒有出戰的意思,他所以堅持請示出戰,是對部下顯示他的勇氣。

否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如他有辦法征服我們,又怎能遠隔千里去請示戰於不戰?

從情勢上來說,諸葛亮的看法可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但問題在於,那些可以帶兵出戰的將軍一直要求出戰,司馬懿該怎麼辦?這些人和司馬懿不一樣,司馬懿只要守住諸葛亮的進攻,就是大功一件,而那些具體帶兵的將領,他們必須要通過殺敵立功才能獲得賞賜,直至封侯增爵。

從他們的處境考慮問題,司馬懿要天天面對將領們的出戰要求,他能頂住這樣的壓力嗎?有了這個辛毗,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司馬懿可以把這種壓力轉移到辛毗身上,因為辛毗那兒有節杖,他帶來的是皇帝的「最新聖旨」。

當壓力從司馬懿這兒轉移到大將軍軍師身上的時候,這個人是辛毗還是別人,還真的不一樣。

這就是辛毗的作用!一個敢於對三代帝王直諫的人,哪個將軍敢忽視他說的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此人制伏司馬懿拯救了三十萬將士的性命

蜀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拉開序幕。諸葛亮親自出征,並調派了征西大將軍魏延、長史楊儀、征西將軍姜維、前軍都督張翼、討寇將軍王平、輔漢將軍虎步監孟琰、將軍馬岱、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