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南南陽原來有這麼多歷史人物(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姜子牙
西周初軍事家、政治家,齊國開國國君。
南陽人(一說古呂國南陽人,二說古齊國山東日照人,三說古許國東海許州人,四說古東呂國新蔡人)。
字子牙。
又稱姜尚,師尚父,呂望,太公望,姜太公等。
尚系伯夷後裔,本姓姜氏,從其祖呂國(今南陽)封姓,故稱呂尚。
一生經歷坎坷,曾屠牛於朝歌,賣酒於孟津,也任過紂的官吏,見紂無道,遂去職,遊說諸侯,皆無遇合。
老年垂釣於謂水之北,遇到周西伯,西伯與其談論後興奮地說:「我的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到西周的時候,周才能興起。
您就是真正的聖人吧?我的先君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遂請姜子牙上車一同回宮,尊姜子牙為師。
在姜子牙輔佐下,西周政治清明,疆域日廣,擁有商之三分之二領土,西伯亦改稱文王。
文王去世後,姜子牙被武王尊為師尚父,又輔佐武王滅紂,建立周王朝,以其功封於齊營丘。
姜子牙精通軍事與謀略,又深研陰陽五行,為後世軍事謀略術數家之祖。
著作《漢書·藝文志》載有237篇,《隋書·經籍志》載有《六韜》五卷,皆為後世依託。
那 吒
亦作哪吒《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
《西遊記》說他是玉帝部下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年少卻神通廣大,曾參與討伐孫悟空。
《封神演義》說他出生不久,便打死龍王太子熬丙,四海龍王奏准玉帝,欲擒拿其父母,他為了表示自己所為與父母無涉,毅然剖腹、剜腸、剔骨血,歸還雙親而死。
死後,魂魄借蓮花為軀體,得以復活。
後助姜子牙興周滅紂。
相傳他三頭六臂,足踏風火輪,手拿乾坤圈,能呼風喚雨,降魔除怪,懲惡揚善,成為庇佑一方的傑出英雄。
1989年,經海峽兩岸的專家研究,哪吒的故里,就在西峽縣丁河鎮奎文村(現有哪吒小廟一座)。
消息傳開,對在台灣、日本、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及世界各地李氏後裔產生了巨大影響。
武 姜 (生卒不詳)
春秋時申國(今南陽)申侯之女,鄭國鄭武公之妻,鄭莊公之母,生莊公及共叔段。
她偏愛共叔段,曾請武公立共叔段,因遭武公反對,未果。
莊公即位,她支持共叔段叛亂。
公元前722年,莊公平亂後將其逐到邊城潁(今登封穎陽),立誓「不及黃泉勿相見」。
其後,母子相互思念,但因誓言而欲見不能,莊公遂用穎考叔之謀,「闕地及泉,隧而相見」,母子和好如初。
百里奚 (生卒不詳)
姓百里,名奚。
春秋楚國宛(今南陽)人。
窮苦出身,家境貧寒。
中年外出遊學,在齊國一度靠乞討度日,後被其好友蹇叔收留。
後去了東周,給周王子頹養牛,投奔虞國任大夫。
公元前655年,虞君不聽百里奚之言,誤中「假途滅虢」之計,為晉所滅,百里奚成為晉國的俘虜。
晉獻公把百里奚作為其女兒的陪嫁奴送到秦國,他不甘心受辱,半路逃回宛,以牧牛為生。
當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有賢才時,就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秦國。
秦穆公和百里奚長談三日,非常賞識其才,遂委以國政,拜為大夫,故號「五大夫」。
百里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務,平易近人,生活簡樸,使秦國大治,遂建霸業。
百里奚死後,秦舉國悲哀,「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陳 勝 (?~公元前208)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方城縣)人。
少時家貧,受僱給人種田。
一次在田間休息,與同伴談起貧苦農民的苦難生活時,陳勝說:如果將來富貴了,可不能忘記一起種田的窮弟兄。
並以「鴻鵠之志」自喻。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徵發900名貧苦農民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
陳勝與陽夏人吳廣都在徵發之列,被指派為屯長。
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預計不能按期到達。
依秦法,誤期當斬。
陳勝、吳廣私下計議:如今逃亡是死,舉行起義也不過是死,同樣是死,倒不如為國而死。
陳勝提出,借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國名將項燕的名義發動起義,響應的人一定會很多,得到了吳廣的贊成。
為了鼓勵大家反抗鬥爭的決心,陳勝、吳廣用「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製造起義輿論:「大楚興,陳勝王」。
然後伺機殺死了2名押送將尉,把全體戍卒召集一起說:大家被大雨耽誤,不能如期到達漁陽,誤期是要殺頭的;就是不殺頭,去戍守十有六七也要送命。
大丈夫不死便罷,死也要死出個名堂,王侯將相也不是天生的貴種。
被征戍卒齊聲響應,願聽差遣。
於是,就假借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宣布起義,號稱「大楚」。
大家袒露右臂,築壇為誓,用被殺將尉的頭祭告天地。
並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首先攻下大澤鄉,擴大了隊伍,進而攻占蘄(今安徽宿縣)、銍
(今安徽宿縣西南)、贊阝(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縣東)、柘(今河南柘城縣北)、譙(今安徽亳縣)。
義軍至陳(今河南淮陽)時,已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步兵數萬人。
攻占陳縣後,起義將領推舉陳勝為王,國號「張楚」。
明確提出「伐無道,除暴秦」的口號。
當時,很多郡縣百姓殺其官吏,歸順陳勝。
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以陳縣為中心,兵分三路向全國進軍。
西路軍分為三支,向秦都咸陽進軍。
一支由吳廣統領,奪滎陽;一支由周文指揮進攻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另一支由宋留率領取南陽入武關。
北路軍分為二支,一支由武臣率領征趙地(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支由周市(fú)率領,取魏地(今河南東北至山西西南一帶)。
南路軍亦分為二支,一支由鄧宗率領伐九江郡(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一支由召平率領,攻占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北)。
後來武臣分裂義軍,自立趙王。
吳廣與部屬發生矛盾,為田臧所殺,陳勝任田臧為上將。
陳勝在其部屬挑唆下,殺了說過自己幾句閒話的窮兄弟,故舊紛紛離去。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秦將章邯進犯陳縣。
陳勝親自督戰,終因寡不敵眾而撤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縣東南)被車夫莊賈殺害,葬於碭(今河南省永城縣北30公里芒碭山南麓),諡號「隱王」。
漢高祖時,特在陳勝墓旁安置30戶人家看守,按時祭祀。
1974年對陳勝墓進行了修葺,並樹了碑。
郭沫若題詞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
陳 恢 (生卒不詳)
秦漢之際宛(今南陽)人。
西漢獻計救宛謀士。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六月,劉邦揮師西進,取道宛城,將宛城包圍。
陳恢為南陽郡守呂(齒奇)齮舍人,他則力勸呂(齒奇)齮歸降劉邦,保全宛城。
陳恢出城面見劉邦,建議解除包圍,約降呂(齒奇)齮,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封呂(齒奇)齮為殷侯,陳恢為千戶,率兵西去。
使宛城免遭戰禍,保全了城池和百姓。
張釋之 (生卒不詳)
字季。
西漢南陽郡堵陽(今方城縣)人。
文帝時,以家資五百萬選為騎郎,為漢文帝侍從官。
後因向文帝陳述秦滅、漢興之原因及秦時之弊政,得文帝讚賞相繼升遷為謁者僕射、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最後官至廷尉。
他認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任內,嚴守法紀,秉公斷案,剛正不阿,違法必究,依罪量刑,不以地位不同而隨意量刑,不搞株連,不因人廢法,不因尊者之言改法;並敢於直言,曾多次同文帝辯論量刑輕重,說服文帝依法辦事,時稱「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景帝立,釋之被調任淮南王相,不久託病辭官還鄉。
後病卒,葬於故里。
婁 壽 (生卒不祥) 字元考。
西漢南陽(今南陽)人。
漢時高士。
他自幼立志成才,博覽群書,好學不厭,學識高深,時為名士。
後來,官府屢征他為官,均不就。
遂隱居收徒,以教授弟子為樂。
他去世之後其門人諡其為「玄儒先生」。
杜 周 (生卒不祥)
西漢南陽郡杜衍(今南陽西南部)人。
著名酷史。
初輔佐南陽太守義縱,後得義縱舉薦,跟隨張湯,為廷尉史。
曾奉命處理邊卒逃亡之事,殺人很多,由於他奏事好察天子意旨,很受皇帝賞識重用,升任中丞。
他言少性遲,執法嚴酷,用法深刻。
及升任廷尉,為政效仿張湯,善於觀察皇帝的好惡,極盡迎合皇上的旨意,治獄苛嚴,有法不依,唯皇帝意是從,執法不平,造成大量冤獄。
杜周后來被調任執金吾,因追捕桑弘羊、衛皇后家族子弟之功,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他始任廷尉史時僅有一馬,而位列三公時家資累巨萬。
張 摯 (生卒不詳) 字長公。
西漢南陽郡堵陽(今方城縣)人。
張釋之之子。
他官至大夫,性格耿直,因不能與世俗苟合被免官,後終身不仕。
直不疑 (生卒不祥)
西漢南陽郡(今南陽)人。
漢文帝時為郎官(侍從官),後遷至中大夫。
一次,同舍郎官丟失金子,認為是直不疑所竊,直不疑遂購金償還他。
後來丟金者找到了自己所丟失的金子,方知並非為直不疑所盜,非常慚愧。
由此同輩皆稱不疑為長者。
吳、楚七國叛亂時,不疑參加平叛。
漢景帝時,升任御史大夫,又因平叛吳楚有功被封塞侯。
他每任皆為官清正,政績顯著,以淡於名利著稱。
武帝即位後被免官。
後病死家中,死後諡信侯。
杜延年 (?~約公元前54)
字幼公。
西漢南陽郡杜衍(今南陽西南部)人。
其家世代為高官。
他精通法律。
昭帝即位後,封他為軍司空。
始元四年(公元前183年),他被任命為校尉,因鎮壓少數民族叛亂有功,升任諫大夫,因告發上官傑謀反,被封為建平侯。
不久,又被升任太僕右曹給事中。
他忠於朝廷,善於政理,一反其父杜周為政酷暴的作風,處事寬和。
當時,霍光執刑嚴酷,杜延年則輔之以寬,從而形成了政通人和的局面。
由於延年為人安和,處事公平,又善於調和朝中矛盾,長期參與朝政,居九卿之位長達十餘年。
後升任御史大夫,為政三年,因病告老隱退,數月後病死在家中,諡敬侯。
召信臣 (生卒不詳)
字翁卿。
漢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
漢元帝時,任南陽太守。
他視民如子,為民興利,勸民農桑,務使百姓儘快富裕。
為發展農業,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工程數十處。
「躬勸耕農,出入阡陌,……希有安居時。
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堤閼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餘。
」為防治民間用水發生糾紛,他「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
」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又制定法規,禁止婚喪嫁娶等一切紅白喜事奢靡,必須從儉辦理。
使郡中百姓莫不耕稼力田,安居樂業,「戶口倍增,盜賊獄訟衰止」,「郡以殷富」。
南陽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
後遷河南太守,竟寧(公元前33年)中被征為少府,位列九卿。
晚年仍疾心為民,老死任上。
後南陽吏民為之立祠,以示永紀。
杜 緩 (生卒不詳)
西漢南陽杜衍(今南陽西南部)人。
少為郎,本始(公元前73年~公元前70年)時以校尉參加攻打匈奴的戰鬥,還為諫大夫,又遷上谷都尉,再遷雁門太守。
其父杜延年死後,拜為太常,治理諸陵縣,每到判決罪犯的日子,常常不喝酒,又不思茶飯,官吏皆稱頌他有恩。
漢元帝即位,百姓貧困。
到了永光(公元前43年~公元前39年)年間,西羌貴族又不斷擾亂,人民流離失所,更是雪上加霜,杜緩遂上書請以自己的家財支援國家,累計數百萬。
杜 欽 (生卒不祥)
字子夏。
西漢南陽郡杜衍(今南陽西南部)人。
杜延年之子,政謀家。
他自幼好學,精通經書,學識淵博,善於謀略,由於瞎了一隻眼而不好為官。
當時,大將軍王鳳以外戚輔政,深知杜欽才能出眾,被任命為大將軍武庫令,成為王鳳輔政的高級謀士。
杜欽處事深明大義,重在國家,敢於直言,其建議均為王鳳採納。
在思想理論上,他提倡「信」、「貞」、「仁」、「義」、「恕」、「忠」、「孝」,主張「仁政」治國。
在用人方面,他強調全面考察官吏,重德重績,反對偏寵一人。
在政務治理上,他主張「抑文尚質,廢奢尚儉,表實去偽」。
他官至儀郎,因病免官常居大將軍府,專心協助王鳳謀國家大事,當時漢成帝頒布的一些較好的治國之策、法令,多出自杜欽之手。
彭 宏 (生卒不詳) 西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哀帝時,為漁陽太守。
容貌魁偉,好飲酒,食量大。
曾任邊官,以威名於邊著稱。
王莽專權時,他反對苛政,反對王莽弄權,成為王莽心腹之患。
王莽代漢後,誅殺不歸新朝的人,彭宏遇害。
樊 重 (生卒不詳)
字君雲。
西漢南陽郡湖陽(今唐河縣湖陽鎮)人。
漢代豪富,世為望族,三代同堂,長幼有序,和睦相處。
經營產業,管理有方,年年營利,廣開農田,家有田地達三百餘頃。
宗族與鄉間多得他的賑濟與惠施,名揚全縣,百姓稱頌。
後被推為三老。
年八十餘終。
臨終,遺囑家人,凡以前借貸予人的數百萬錢,盡毀文契,拒絕償還。
建武十八年(42年),劉秀經過湖陽,祭奠其墓,追諡其為壽張敬侯,為他立廟。
劉 (糹寅)縯 (?~23)
字伯升。
西漢南陽郡蔡陽(一說在今宛城區瓦店以南)人。
漢光武帝劉秀之兄。
他性格剛毅,慷慨而有大節,足智多謀。
自幼胸懷大志,廣交天下英雄豪傑。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他自率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又使賓客分遣鄧晨於新野,劉秀與李通等於宛城,同時起兵反莽,欲重建漢室。
他自稱柱天大將軍,威震四方。
王莽非常懼怕劉糹寅)縯,曾懸賞「賞邑五百戶,黃金十萬斤,封三公」捉拿劉(糹寅)縯。
更始元年(23年),各路義軍擁立劉玄即更始帝位,任命劉(糹寅)縯為大司徒,封漢信侯。
時劉(糹寅)縯威名遠揚,眾服其能。
劉玄因此更加懼怕和嫉妒劉(糹寅)縯,便大會諸將,欲謀殺劉(糹寅)縯。
後因劉(糹寅)縯部將劉稷拒受劉玄封他為抗威將軍,並公開反對劉玄,擁立劉(糹寅)縯,被劉玄拘捕。
當劉(糹寅)縯為劉稷說情時,被劉玄拘捕,與劉稷同時在宛城被殺。
建武十五年(39年),劉秀追諡劉(糹寅)縯為齊武王。
劉 玄 (?~25)
字聖公。
西漢南陽郡蔡陽(一說在宛城區瓦店以南)人。
西漢末更始皇帝,劉秀之族兄。
少時為弟報仇,因避官司,逃到平林。
王莽末年,天下政亂,綠林起兵反莽。
地皇三年(22年)七月,平林人陳牧、廖湛為響應綠林軍,聚眾千餘人,號「平林兵」,劉玄遂參加平林兵,任安集掾。
地皇四年(23年)正月,綠林軍大破王莽前隊軍,劉玄被推為更始將軍。
當時,各路綠林軍各自為政,不相統屬,眾將領深感必須有一個首領統一指揮,劉玄被推為天子。
是年二月,集合各路義軍,在淯水之濱(今南陽城南)登壇稱帝,年號更始。
是年五月劉(糹寅)縯攻占宛城,六月劉玄入都
。
其後綠林軍節節得勝,昆陽一戰,殲滅王莽主力軍,震動全國,各地豪傑紛紛殺其牧守,恢復漢帝年號,旬月之間,遍於天下,皆待更始收編。
攻克洛陽後,劉玄移都洛陽。
更始二年(24年),王莽被漢軍斬首,劉玄遷都長安,入居長樂宮。
劉玄生性懦弱,以致朝群臣時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他納趙萌之女為夫人,並委政於趙萌,趙萌弄權,更始政權內部矛盾激化,爭鬥激烈。
更始三年(25年),赤眉軍乘更始政權內鬨之機,攻占長安,劉玄投降,被封為長沙王,後被赤眉軍絞死。
卓 茂 (?~28)
字子康。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他精通儒術而被推舉為侍郎,給事黃門又遷任密縣令。
任內,他精心治理,關心百姓,愛民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為吏民所親愛。
經數年治理,教化大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他升任京部丞,離任時密縣人老少皆哭泣相送。
新莽時,他以病請求免職歸宛。
更始時,任侍中祭酒,見更始政權內鬨,遂告老還鄉,劉秀即位,首先訪求卓茂,此時他已七十餘歲,親自到河陽,謁見劉秀,劉秀非常讚賞他的為人及顯著政績,為倡導其他官吏向他學習,遂把他作為優秀官吏的典型,厚加封賞,詔令褒揚。
建武四年(28年)卓茂去逝,劉秀賜其棺槨墓地,親自為他送葬。
永平中,顯宗追念前世功臣,把他作為三十二功臣之一,詔畫像於南宮雲台。
任 光 (?~29)
字伯卿。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人。
東漢開國功臣。
更始初年任信都太守。
王郎在邯鄲起事,不少郡縣投降王郎,唯任光不肯降,獨自擁護劉秀。
劉秀到信都後,任命他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使他專事率軍跟隨自己,所屬兵將都由他指揮。
旬日之間,兵力大增,力量強盛,平定城邑,節節得勝。
攻占邯鄲平滅王郎後,他奉命歸信都,繼續任太守。
是年,他被更封阿陵侯。
建武五年(29年),征入京師,是年冬謝世。
永平中,顯宗追念任光之殊功,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彭 寵 (?~29)
字伯通。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彭宏之子。
東漢初割據政權之王。
少為郡吏,地皇中,為大司空元士。
更始帝立,即命彭寵為偏將軍,行漁陽太守事,併兼任安樂縣令。
劉秀在河北擴充勢力,到薊城,以書招彭寵,彭寵遂歸劉秀。
彭寵率領騎兵三千人,揮師而南,迎接劉秀於廣阿。
劉秀封他為建忠侯,賜號大將軍。
後跟隨劉秀圍攻邯鄲,他負責軍糧運輸,使糧草充足。
後彭寵自恃功高,職權慾望甚大,劉秀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自此心懷不平。
劉秀即位,以吳漢、王梁、彭寵,並為三公,而彭寵認為自己該為王。
其後,他兼營商業,積累大量珍寶。
建武二年(26年),彭寵遂起兵反劉秀,自立為燕王。
建武五年(29年),為家奴子密等人所殺。
岑 彭 (?~35)
字君然。
漢南陽郡棘陽縣(今新野縣)人。
東漢開國功臣。
王莽時為棘陽縣令,降劉玄後被封歸德(今商丘)侯,後為大司馬朱鮪的校尉,淮陽都尉,穎川太守。
後岑彭率部歸劉秀,被任命為廷尉,行大將軍事,封舞陽侯。
建武二年(26年),岑彭為征南將軍,協助劉秀鎮壓義軍和地方勢力,相繼攻取魯山、葉縣、舞陽等12城,並率部擊敗秦豐。
建武八年(32年),岑彭率軍擊破天水。
翌年,率軍進蜀,溯都江而上,徑拔武陽,奇馳成都,震駭蜀地。
建武十一年(35年),被公孫述派人刺死,諡壯侯。
蜀人於武陽為他立廟紀念。
永平中,顯宗感念岑彭為前世開國功勳,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來 歙 (?~36)
字君叔。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東漢初著名將領。
初事更始帝劉玄,因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以病辭歸。
其妹為漢中王劉嘉之妻,更始政權內鬨,他力勸劉嘉歸劉秀,二人遂一同到洛陽,劉秀任命他為太中大夫。
因說服隗囂歸漢有功,升任中郎將。
建武九年(34年),來歙建議攻打公孫述,劉秀聽其言,並命其率兵進軍天水,大敗公孫述部將。
建武十年(35年),攻占落門,後率兵進擊羌族,又擊敗傅栗卿等。
他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使隴西遂安。
建武十一年(36年),正當來歙攻打公孫述割據勢力連連得勝時,被公孫述的刺客刺死在軍中。
劉秀聞訊大驚,遂賜書褒揚,贈中郎將、征羌侯印緩,諡節侯。
張 魁 (生卒不詳) 字君游。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東漢名宦。
少有才華,品行高尚,胸有大志,時為諸儒稱作「聖童」。
光武初年,拜郎中,後升任漁陽太守。
任中,他嚴懲奸滑,獎勵賢良,教育百姓務農種桑
,使郡中大治,深得百姓讚揚。
他又治邊關,樹威嚴,迫使匈奴不敢犯境。
任職八年,邊民安居樂業,政績頗顯。
他為官廉潔,離任時僅一輛破車及布囊而已。
杜 詩 (?~38)
字公君。
漢河內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
建武七年(31年),升任南陽太守,當時南陽為帝鄉,多皇親豪強,權貴橫行。
他一到任就「誅暴之威」,使郡治清平。
他「善於計略,省愛民役」,發展冶鐵業,使鐵制農具廣泛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他號令郡中吏民,「修治陂池,廣拓土田使「郡內比室殷足」。
他反覆試驗,成功地發明創造了水排,使用水排鼓風冶鐵技術比歐洲早1100年。
南陽吏民感其德,贊曰:「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建武十四年(38年)病卒,因一生為官清廉,以至於死後無錢辦喪,最後由皇帝下詔,給其費用,儉辦喪事。
窪 丹 (公元前29~41)
字子玉。
漢南陽郡育陽(今南陽西南部)人。
東漢著名經學家。
他自幼研習經傳,博覽群書,學識精深。
王莽時,天下戰亂,他立志不仕,常避亂世居幽靜之地,專事教育,所授門徒達數百人。
光武帝劉秀即位後,為博士。
建武十一年(35年),升任大鴻臚,他繼承家業治《孟氏易》,對易學研究精深,著《易通論》七篇,世號《窪氏通》。
時研易者多以其為老師,稱他為大儒。
建武十七年(41年),卒於官,終年70歲。
李 通 (?~42)
字次元。
東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劉秀之妹夫。
東漢開國元勛。
出身於商人世家。
曾為郡縣小吏,李通深信其父的預言:「劉氏復興,李氏為輔」,日思舉事。
綠林軍起義,李通即約見劉秀,商定先劫持南陽太守,然後共率宗族起兵反莽。
事泄,王莽誅殺李通宗族64人。
李通得逃,與劉秀會合,殺南陽太守甄阜。
更始政權立,李通被任命為柱國大將軍,封輔漢侯。
劉秀即位,征為衛尉,建武二年(26年)拜為大司農。
時天下未定,劉秀率兵征戰四方,常令他居守京師。
後拜為大司空。
因與劉秀共同起事,又娶劉秀妹伯姬為妻,故特為劉秀所重。
然常欲避權勢,屢稱病不視事,後辭去大司空之職,建武十八年(42年)病逝,諡恭侯。
永平中,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張 堪 (生卒無考)
字君游。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東漢名宦,少時被稱「聖童」。
劉秀即位,張堪被任命為郎中,又三遷到謁者。
後被任命為蜀郡太守。
建武十二年(36年),吳漢聽從張堪之謀,示弱挑敵,大敗蜀軍,斬殺公孫述。
後張堪受命北擊匈奴,破匈奴後,他被任命為漁陽太守,任職八年,人民安居樂業,百姓歌之:「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
杜 茂 (?~43)
字諸公。
漢南陽郡冠軍(今鄧州市)人。
東漢開國功臣。
初常從劉秀征戰。
劉秀即位,被任命為大將軍,封樂鄉侯。
建武二年(26年),更封苦陘侯。
建武三年(27年),升任驃騎大將軍,平定西。
建武十二年(36年),杜茂鎮守北邊,他號令整修守望亭,建造烽火台,安撫邊民,救濟貧弱,又使軍士屯田,北邊安寧。
建武十五年(39年),定封參蘧侯。
建武十九年(43年)去世。
永平中,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吳 漢 (?~44)
字子顏。
東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自幼家貧,王莽時為縣亭長,更始初為安樂縣令。
後吳漢說服漁陽太守彭寵,共同投奔劉秀,被拜為偏將軍,攻戰邯鄲後,封他為建策侯。
吳漢勇而有智謀,劉秀每次出兵作戰,吳漢常任先鋒,平定河北後,劉秀即位,任命他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
建武二年(26年),他被封為廣平侯。
建武十一年(35年),領導伐蜀,大戰公孫述,八戰八克。
後北擊匈奴,建武十八年(42年),平定蜀郡守將史歆叛亂。
吳漢性格剛強,遇事鎮靜,戰功卓著,威振朝廷,被劉秀稱為「吳公」。
建武二十年(44年)病逝,諡忠侯。
永平中,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朱 祐 (?~48)
字仲先。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東漢初重要將領、重臣。
初從劉秀兄弟起兵反莽,任劉秀護軍。
深受劉秀的信賴和重用。
隨劉秀從征河北,累立奇功。
劉秀即位他升任建大將軍。
朱〖HT5,6〗礻〖KG-*2〗右為人耿直,崇尚儒學,以治軍嚴明、敢於直諫著稱。
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鬲侯。
建武十五年(39年),他回京師上交大將軍印綬,被劉秀留朝參政。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去世。
永平中,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鄧 晨 (9~49)
字偉卿。
漢南陰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劉秀的姐夫,東漢名宦。
劉秀起兵反莽,鄧晨率賓客歸劉秀,從此和劉秀一起轉戰南北。
劉秀即位,封鄧晨為房子侯。
建武三年(27年),征還京師,任光祿大夫,奉命持節監督執金吾賈復等將領。
後因隨劉秀巡視壽春,遂留守九江。
因鄧晨喜歡郡職,劉秀遂復任命他為中山太守,又轉任汝南太守,後奉召回京師,行廷尉事。
建武十九年(43年),被定封為西華侯。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去世,諡惠侯。
樊 宏 (?~51)
字卿。
漢南陽郡湖陽(今唐河縣湖陽鎮)人。
樊重之子。
王莽末,劉秀之兄劉〖HT5,6〗糹〖KG-*2]寅與族兄劉賜起兵反莽,率眾攻打湖陽,他遂參加起義軍。
劉秀即位,拜他為光祿大夫,位特進,僅次三公。
建武十五年(39年),定封壽張侯。
樊宏為人謙虛、謹慎,從不越軌冒失。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卒,諡恭侯。
遺囑薄葬,殯儀從簡。
劉 秀 (公元前6~57) 字文叔。
漢南陽郡蔡陽(一說在今宛城區瓦店南,另一說在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東漢王朝創立者,自公元25年至57年執政,在位32年。
王莽末年,連年災荒,天下大亂。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之兄劉糹寅
在舂陵、劉秀在宛城,同時起兵反莽。
次年公推劉玄稱帝,劉秀奉命持節征伐河北。
當時,更始政權內鬨,四方背叛。
劉秀平定河北後,力量迅速壯大。
建武元年(25年),遂在鄗
(今河北桐鄉縣)稱帝,後移都洛陽。
此後,他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征戰,統一全國。
在位期間,他勸民農桑、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組織軍隊屯田,實行精兵簡政,強化皇權,進行官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全面發展。
中元二年(57年)卒,葬原陵(今孟津縣境),諡光武,廟號世祖。
鄧 禹 (2~58)
字仲華。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東漢開國勛臣。
首任宰相。
少時在長安求學與劉秀為學友。
更始時,眾豪傑推薦鄧禹歸劉玄,他不肯從。
聞知劉秀在河北,即徒步追趕到河北鄴縣。
劉秀甚喜,令左右稱鄧禹為鄧將軍,常據中軍,助劉秀共議軍政大事。
鄧禹長於推薦賢能,所舉之人皆才幹出眾,才盡其職。
劉秀即位,任命鄧禹為大司徒,封贊侯,食邑萬戶。
鄧禹一上任,就率兵渡汾陰河,入夏陽,擊敗更始十萬兵將,他軍紀嚴明,所到之外,均受到百姓的歡迎,且降者日以千數,名震關西。
後因戰敗辭去大司徒之職。
建武十三年(37年),天下平定,鄧禹被定封為高密侯。
後被免除將軍職,以特進行朝拜之禮。
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教子有方。
中元元年(56年),鄧禹復任大司徒。
顯宗即位,感其功高,拜為太傅。
永平元年(58年),病逝,諡元侯。
永平中,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首。
陰 識 (?~59)
字次伯。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東漢光烈皇后陰麗華之異母兄。
更始時,任偏將軍,行大將軍事。
建武元年(25年),劉秀派使者到新野接時為貴人的陰麗華,同時徵召陰識入京都,被任命為騎都尉。
建武二年(26年),因征戰有功,劉秀任命他為關都尉,鎮守函谷關。
後任侍中。
建武十五年(39年),封為原鹿侯。
顯宗立為太子,他被任命為執金吾,鎮守京師,掌領禁軍。
他處事謹慎,奉公守法。
他還善於識人用人,所舉官吏都是賢者。
顯宗即位,仍任命他為執金吾,位特進。
永平二年(59年)去世,諡貞侯。
陰麗華 (5~64)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漢光武帝劉秀皇后。
劉秀在新野時,因其貌美,即生愛慕之心。
後在長安曾感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更始元年(23年),陰麗華十九歲,劉秀升任破虜大將軍,遂於宛城娶她為妻後,便讓她歸居新野。
劉秀即位後,令侍中傅俊將陰麗華迎入洛陽。
建武四年(28年),陰麗華生顯宗明帝劉莊。
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后,立陰麗華為皇后。
劉莊即位後,尊陰麗華為皇太后。
陰皇后,恭敬節儉,富有同情和慈愛之心,待人寬厚。
永平七年(64年)逝世,與劉秀合葬於原陵,諡光烈。
任 延 (5~67)
字長孫。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少時在長安求學,精通《春秋》、《詩》、《易》,顯名太學,號為「任聖童」。
更始時任會稽都尉。
建武初年,任延出任落後的九真郡太守,那裡民以打獵為業,不會農業種植,他號令廣開土田,鑄造農具,教民種植,使百姓豐衣足食。
並廢除當地群婚,使新生的孩子知其父母。
百姓感其德多將孩子以「任」為姓,並為他立祠。
任職四年,後又升任武威太守。
他一到任就懲治豪強,興修水利,建立學校,使邊民安居樂業。
顯宗即位,調任穎川太守,永平二年(59年),轉任河內太守,為政九年病死。
宋 均 (10~76)
字叔癢。
漢南陽郡安眾(今南陽西南部)人。
東漢宰相。
他精通《詩》、《禮》。
初任辰陽縣長,開辦學校,禁淫祀。
後以監軍身份鎮壓武陵少數民族起義。
又遷上蔡令、九江太守。
永平元年(58年),任東海相,任職五年,因犯法而免官。
永平七年(64年),顯宗深知其賢能,升任他為尚書令。
主張為政寬厚,見當時督責大臣其嚴,故不敢直陳己見。
後為司隸校尉、河內太守等職。
建初元年(76年),病逝於家。
朱 暉 (?~88)
字文秀。
漢南陽郡宛(今南陽)人。
東漢宰相。
家為當地名族。
其父與劉秀同學長安,劉秀即位召其父已卒,遂召朱暉為郎,後因病辭,受業於太學。
格守禮儀,為諸儒所稱道。
永平初為衛士令,再遷臨淮太守。
任中,開獄釋放冤囚,政績頗著,後因事被劾而免官。
元和中,肅宗聞知義,遂任命他為尚書僕射,又升任太山太守,後官至尚書令,因病告老還鄉。
章和二年(88年)病死。
鄧 訓 (39~92)
字平叔。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鄧禹之第六子。
東漢著名邊官。
顯宗即位,任命他為郎中。
永平中,治理滹沱、石臼河。
建初三年(78年),為謁者,監領其事。
元和三年(86年),遷任張掖太守。
章和三年(88年),鄧訓奉召代張紆為護羌校尉,他多次大敗叛軍,邊境遂安。
永遠四年(92年)冬,病死在官府中,邊民都無比沉痛,並逐家立祠把他敬作神靈。
元興元年(105年),被追諡為平壽敬侯。
鄧 彪 (?~93)
字智伯。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初在州郡公府中任職,後五遷到桂陽太守。
永平十七年(74年),任太僕,為官數年,因病退職。
後任奉車都尉,又遷升大司農。
任職數月,即代鮑昱為太尉。
以清正廉潔著稱,成為百官的榜樣。
為政四年,以病而自請隱退。
和帝即位,以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賜爵關內侯。
永元初,竇氏專權驕縱,而鄧彪在位只修身為己,不能匡扶正義,晚節多為時人所譏。
永元五年(93年)春去世。
鄧 鴻 (生卒不詳)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人。
鄧禹之少子。
他善於計謀策劃,永平中為小侯,曾奉召參加研議邊關事,受到皇帝賞識,認為他賢能,遂拜將兵長史,奉命率五營兵屯駐雁門。
肅宗時,升任度遼將軍。
永元中,與大將軍竇憲北擊匈奴,因戰功官至車騎將軍。
鄧 弘 (?~115)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鄧禹之孫,和帝皇后鄧綏之兄。
其妹為貴人時,為郎中。
及其妹立為皇后,升任黃門侍郎。
延平元年(106年),再遷侍中。
安帝即位,拜虎賁中郎將。
自此之後,他與鄧騭、鄧悝等兄弟常居禁中,參與朝政。
永初元年(107年),封四平侯,他還自幼研治歐陽尚書,諸儒皆歸附之。
及病危,遺言薄葬,有司奏贈驃騎將軍,位特進。
元初二年(115年)病死。
樊 准 (?~118)
字幼陵。
漢南陽郡湖陽縣(今唐河縣湖陽鎮)人。
他自幼胸懷大志,好治儒學,疏財仗義。
永元十五年(103年)和帝回南陽,幸得召見,任命他為郎中。
回到京都後,又被特補尚書郎。
鄧太后臨朝攝政,他因上書有功,再遷御史中丞。
永初之初,各地饑荒嚴重,他再次上書,力主賑濟災民,鄧太后聽從他的建議,並提升他與議郎呂倉並守光祿大夫,分赴災區賑災。
永初五年(111年),他又被調任河內太守,為政三年,以病徵還京師。
後官至尚書令。
元初三年(116年),代周暢為光祿勛。
元初五年(118年),死於官位上。
鄧 綏 (81~121)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鄧綏是光武帝開國功臣鄧禹的孫女,南陽新野人。
東漢和帝劉肇的皇后。
鄧綏15歲入宮,次年封貴人,22歲立為皇后。
和帝崩,綏立其幼子劉隆為帝(殤帝),臨朝稱制,史稱鄧太后。
殤帝夭折,又立和帝13歲的侄子劉祜為帝(安帝)。
鄧綏執政以後,借鑑歷史經驗,頒發一系列詔令,廢除濫設祠堂,減免內宮華靡奢侈之物和郡國貢品;減免田賦,賑濟災民;特別是詔告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奉公執法,即是其鄧氏宗族也不能例外。
永初元年(108年),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風雹成災,她召見三公,明申舊令,嚴禁奢侈浪費。
對災區實行禁苛暴,止擅賦,力農桑。
並遣使持節慰撫、遷徙災民。
對抗災賑災不力的太尉徐防、司空嚴勤等,免職示警。
當時,西羌、匈奴、鮮卑和南方的蠻夷不斷騷擾,鄧綏廣集眾議,擇善而從,採取抵禦與平撫相結合的政策,按照不棄土地、不示弱遠夷、不暴短海內的原則,逐一解決邊防事件。
事實表明,鄧綏執政17年間,確實做到號令自出,大事己斷,廣施法度,力排危難,不愧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女皇」,堪稱皇后之冠。
鄧 騭 (?~121)
字昭伯。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鄧禹之孫,鄧綏之兄。
自和帝去世後,鄧騭兄弟常居禁中,輔助朝政。
永初元年(17年),封鄧騭為上蔡侯,他堅辭不愛。
羌族叛亂,他率兵大敗羌軍。
班師回京為大將軍,開始專斷朝政。
建光元年(121年),其妹鄧綏去世,安帝復申前命,封他為上蔡侯,位特進。
後因安帝誅滅鄧氏家族,遂盡廢其兄弟為庶人,鄧騭雖留侯爵,但免特進,盡抄其家產,遣歸封國。
後又徙封他為羅侯,鄧騭與其子鄧鳳絕食而死。
順帝即位,鄧騭得到平反昭雪,其兄弟子皆為郎中。
來 歷 (?~133)
字伯珍。
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人。
來歙之曾孫。
永元中為侍中,監羽林右騎,永初三年(109年),升任射聲校尉。
永定元年(120年),代馮石為執金吾。
延光二年(123年),再遷任太僕。
來歷為人正直,堅持正義,敢於直諫。
因為太子申訴無過,而激怒安帝被免官。
安帝死後,閻太后任命他為將作大匠。
順帝即位遷他為衛尉、車騎將軍、大鴻臚。
陽嘉二年(133年),死於任上。
左 雄 (?~138) 字伯豪。
漢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中西部)人。
東漢宰相。
安帝時,左雄被舉薦為孝廉,後升任冀州刺史。
永建元年(126年)拜議郎,順帝時官到尚書令。
任中,他針對時弊多次正言直諫,認為為政沒有比安定民心更重要,主張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為漢時政論家。
永和三年(138年)死。
張 衡 (78~139)
字平子。
漢南陽郡西鄂縣(今臥龍區石橋鎮)人。
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發明家。
其家世代為名門望族,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
曾任尚書、河間相,兩度任執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算學。
於東漢元初四年(117年)創製了世界上最早觀察天象的渾天儀。
陽嘉元年(132年)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食的成因,說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
天文著作有《靈憲》、《渾天儀圖注》、《算
論》。
在《靈憲》中明確地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並認識到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的遠近有關。
還發明了「指南車」、「計里鼓車」、「測影土圭」、「獨飛木雕」等多種器械。
文學作品如《京賦》鋪寫京都景象,規模巨大。
《歸田賦》形式雖小,重在抒情。
《四愁詩》、《同聲歌》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詩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張衡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並被尊稱為「科聖」。
來源:南陽市情網
西漢王莽和東漢劉秀髮跡地南陽新野:新都故城和漢棘陽故城遺址!
一、南陽新野 新都故城遺址新都城 是西漢末年 新朝王莽的封地,也是其發跡地。據說 城牆系王莽的第九個女兒所築,又名:九女城。該城牆既可禦敵又可防洪。《漢書》記載:南陽郡有新野侯國,莽曰新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