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君臣皆大歡喜 ,為何導致宋朝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歷史上王朝建立後,如何處置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每一個帝王都有不同的手段,劉邦位置一坐穩就先後幹掉了韓信、彭越和黥布三個功臣。

朱元璋則做得更徹底,他借「胡惟庸謀反案」和「藍玉黨案」,基本上把跟他一起出死入生的功臣一網打盡了——殺功臣殺到朱元璋這麼不分青紅皂白,也算是一種境界了。

不一樣的是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幾位手握兵權的高級將領喝革命的小酒。

酒過三巡,趙匡胤一番話,軟硬兼施,迫使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人主動放棄兵權,到地方上去做節度使。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隨後,趙匡胤照葫蘆畫瓢,又收回了其餘地方將領的兵權,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

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對於趙匡胤的做法,史學界有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一褒一貶。

好的一面是,自唐朝覆滅後,中國進入封建割據的五代十國時代。

「你方唱罷我登台」,各路政權如走馬觀花一般,稍縱即逝。

而這些政權之所以會「短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武將權力過大,嚴重威脅到君權;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武將往往就會取而代之。

趙匡胤本人,就是武將出身,通過「陳橋兵變」成為新的統治者。

正因為此,趙匡胤充分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迫切需要把指揮軍隊的權力掌握到自己手中。

如果換了劉邦和朱元璋,勢必是殺殺殺。

而趙匡胤在回收權力的過程中,沒有殺掉一個功臣,還與他們結成了兒女親家,氣氛那是相當地和諧。

我以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專制時代,「杯酒釋兵權」做到了君臣皆大歡喜,算得上是君臣之間最好的選擇了。

不好的一面是;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如同很洒脫,很容易,令人真有那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好像不費啥勁,手腕多多的趙匡胤便將這件本來應當十分扎手的工作給搞定了。

但在實際上,趙匡胤卻為此支付了無窮的價值!

從國家或民族利益的視點來看,應當說,趙匡胤聰明反被聰明誤,「杯酒釋兵權」徹底是他的一大政治敗筆,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

毫無疑問,這在無形間,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和壓力。

其實,在北宋建立之初,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都是重義輕利之人。

他們經過趙匡胤「一番點撥」之外,為了打消趙匡胤的顧慮,變得自輕自賤,開始瘋狂聚斂財物、追求聲色犬馬。

其次,北宋建立後,周邊環境並不好。

趙匡胤「臥榻之側」除了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等政權存在外,還隨時面臨著西夏、遼國等強國的威脅。

此後,還要面對更加強大的金國。

趙匡胤急不可耐地剝奪一批英勇善戰的武將的兵權,實際上是在自廢武功,作繭自縛。

到最後,沒有了這一批百戰之將,再加上「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北宋飽受外族欺凌與蹂躪,「弱宋」之名,由此而得。

1127年,在「靖康之變」中,北宋都城被金國大軍攻陷,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3000餘人被金人俘虜北上。

北宋就此覆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同是開國皇帝 劉邦和朱元璋的情商跟他比就是渣

打天下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當。高收益顯而易見,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要跟對了人,封王封侯自不在話下。然而風險也是相當之高,這不止表現在爭霸過程中的高失敗率,即一將功成萬骨枯,還表現在天下安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