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戰爭中「耍賴」的鄭莊公成了中國軍事史上謀略的先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鄭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第三任國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他一生無敗績,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
在他的一生征戰中,以三戰尤其突出。
第一戰:公元前718年,伐衛之戰。
前年的秋天,衛國糾集宋、陳、蔡、魯,五國聯軍聯合攻鄭,將鄭國的麥子收割殆盡。
是可忍,孰不可忍,鄭莊公起兵復仇。
此戰,他奉獻出了他的第一項戰術發明——迂迴戰。
在這場伐衛之戰中,他讓手下文武全才、聲名顯赫的大臣祭足率領軍隊在正面擺開陣勢,但卻只是個幌子。
暗地裡,他密令兩個兒子姬忽和姬突從制地率兵向敵後迂迴包抄。
鄭莊公再次策劃了一場在開戰之前就已經結束的戰爭。
在敵人對身後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戰況可想而知,衛軍迅速潰敗。
自大鬧鎬京之後,犬戎不斷壯大,愈發猖狂,還分出了幾個分支,北戎就是其中之一。
是年,他們南下劫掠,來到鄭國。
鄭莊公沒有讓我們失望,這一次,他開創了第二項戰術發明——伏擊戰。
不過這個戰法的原創者是他的兒子公子姬突。
四年前,姬突曾經是迂迴戰的執行者,現在,他將成為伏擊戰的謀劃者。
北戎實力,非衛國可比。
戰前,莊公以一代戰術高手的眼光看出問題所在,他擔憂道:「我們的軍隊大都是車兵,但北戎的軍隊都是步兵。
要是他們也學咱們來個迂迴戰,咱們不就完蛋了麼?」
此時,姬突站了出來,他針對蠻族的特點,給北戎人量身訂做了一套伏擊戰術。
他建議道:「咱們派些兵跟敵人假打,打著打著就跑,(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誘敵深入),然後咱們在半路設下三處伏兵等他們。
他們跑在前面的一打高興了,肯定把後面的甩了,一旦再遇到伏兵就會四散奔逃,而後面的隊伍也不會去救他們。
如此,必能取勝。
」
鄭莊公採納了這個建議,戰事完全按照姬突的預想進行,北戎大潰。
第三戰: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戰。
連續的勝利使得鄭國的威望達到頂點,史稱鄭莊公小霸。
鄭莊公也愈發狂妄起來,他似乎已經覺得,他才是天下真正的共主,他已不把他名義上的君主,周王,放在眼中。
但鑒於鄭莊公的父親於周平王有護駕之功,且周平王清楚自己的實力,對日見跋扈的鄭莊公始終容讓,甚至還曾經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友好。
但周桓王繼位之後,由於年輕氣盛,居然想要教訓一下這個長期欺壓王室的老頭子。
他糾集衛、陳、蔡、虢四國,與王室一起組成聯軍,向鄭國其勢洶洶地殺來。
和王室對挑,史無前例。
鄭莊公終將迎來他一生中輝煌的頂點。
在這場經典戰役中,鄭莊公再出奇招,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一項絕學——魚麗之陣。
陣法,是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一環。
所謂魚麗之陣,有兩大特點:
其一,它是改進版的車步協同戰術,把原來有固定位置的車屬步兵打亂,以五人為一隊,分布在戰車的兩側和後面,見哪有軟肋,就衝上去痛打落水狗。
也就是讓步兵像魚一樣,隨時形成局部優勢兵力,大大提高了戰陣的機動性。
其二,此前戰爭陣法以方陣為主。
而魚麗陣呈倒「品」字形,即左右兩軍靠前,中軍靠後。
兩翼先出,衝垮對手左右軍,而後三軍合圍對方中軍主力。
此陣有如魚網,故名「魚麗之陣」。
恰好王室聯軍之中,陳國國君新喪,兵無戰心。
以兩翼突襲見長的魚麗之陣立刻擊潰了對方側翼的陳國軍隊,而後合圍,終致「王卒大敗」。
如果我們把魚麗陣與世界另一邊二十六年前大馬士革之戰中的亞述陣法相比較,即可看出,無論是從兵種的多樣性,還是陣法的精妙程度,鄭莊公魚麗之陣都無法與提格拉·比利薩三世的三排錐陣相提並論。
但春秋戰國五百年從未間斷的戰爭,卻在客觀上使得中國軍事在戰略、戰術、戰法方面全面趕超了西方,終成為在人類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中國軍事科學。
然而春秋時的戰爭是很有趣的,攻城略地,斬將刈旗,往往不失其「禮」。
首先,平民是不能參戰的,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
而且,諸侯之間,尤其是像鄭、衛這樣有頭有臉的大諸侯,開戰之時,須約好時間,同時到達陣地,而後擊鼓為號,雙方共同開動戰車,緩緩前進,直至接戰。
等到兩邊照面的時候,揮起手中兵器對砍,看誰砍得贏。
不過這個對砍卻未必是以砍死對方為目的。
我們發現,春秋時的武士課程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科目——舞蹈。
打仗的時候大概也有些翩翩起舞的感覺,要代表國家形象的。
也就是說,那個時候打仗其實就打個形式。
就好像下棋賭輸贏一樣。
如果從這個角度說,鄭莊公就是下棋時耍賴那個。
但歷史發展到後來,大家發現打仗跟下棋不一樣。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鄭莊公一生的戰績和戰場謀略都是值得稱頌的,但在春秋時期鄭莊公的行為無異於耍賴。
這是因為當時的戰爭倫理思想與現代有很大差別,當時的各諸侯交戰方仍然沒有擺脫周朝禮儀牢籠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