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人性日記:我為什麼選擇劉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自從主公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我便隨其出山,一同逐鹿天下。

面對我的選擇,身邊的很多人表示不解:放著曹操、孫權、劉表這些高富帥不選,非要挑一個最挫的矮大緊劉備?白瞎了這雙眼!

我選劉備,絕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先說曹操。

天下諸侯,實力最強者,曹操。

而曹操,恰恰是我首先排除的選項,因為我和曹操....有仇。

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曹操的父親曹嵩,被見財起意的張闓,劫財奪命。

由於張闓是徐州牧陶謙的部將,曹操便親率大軍殺奔徐州,要殺陶謙報仇。

而徐州,正是我的家鄉。

當陶謙退守到郯城後,曹操因為當初久攻不下,心懷怨恨,並遷怒於百姓,「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雞犬亦盡,城邑無復行人」。

對曹操當年的屠城之恨,我是沒齒難忘!

其實即使拋開國恨家仇不說,只就事論事,我也不會選曹操。

因為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曹操麾下的文臣謀士,已然人才濟濟。

像剛剛去世的郭嘉、賈詡、荀彧、荀攸、司馬懿,包括曹操本人,都是老謀深算之人,對於剛剛初出茅廬的我,冒然投身進去,一時半會,定難有出頭之日。

02

再說孫權。

孫權所在的江東,已歷時三代。

除了猛士如林之外,孫權集團的高層內部,人際關係盤根錯節,利益嚴重固化。

張昭,和孫策時近乎結拜之交。

孫策臨死託孤時,曾對張昭說:若仲謀(孫權)不仁事者,君便自取之」。

周瑜,同樣是孫策時期的老臣,孫權的母親就曾交代孫權說:我視之(周瑜)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孫策臨終前,還曾留下遺言: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由此可見,江東集團的高層,其內部關係已經牢不可破,幾近水潑不進、針插不進的程度,新人加盟,縱有通天之功,怕也難以施展。

03

再說劉表。

其實說起來,劉表不僅和我沾親帶故,他還曾在我叔父諸葛玄一家,困頓不堪時,及時地雪中送炭。

為此,我對劉表一直是心存感恩的。

但面對國家大事,則不容你感情用事。

劉表其人,毫無四方之志,一味只求自守,且其生性猜忌,你即使才情再高,投其麾下,亦難有作為。

04

反觀主公劉備,雖說他實力最弱,但潛力不錯,我之所以選擇他,細數起來,大概有五個原因:

第一個,當年曹操以復仇之名,血洗徐州時,正是劉備不顧生死,領兵來救。

當時徐州,人人皆感劉備恩德,包括我。

第二個:劉備是帝室之胄,出身正統,號召力強。

第三個:劉備禮賢下士、以德服人。

你看劉備手下的那些個文臣武將,哪個不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要說關羽張飛等人,還和劉備有過命的交情。

當時就有人感嘆劉備:寬仁有度,得人死力!

第四個:劉備胸懷大志,目光遠大,堪稱「天下英雄」。

第五個:劉備身邊武將如雲,但文臣稀少,而這恰恰成為我發揮所長的最佳機會。

所以,基於以上種種原因,無論於情於理,我最後的選擇一定是:劉備。

..........

敬請繼續關注《孔明的人性日記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套路深,一句話讓周瑜與曹操勢不兩立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當陽大敗,無法與曹操的80萬大軍抗衡,於是就差遣諸葛亮去江東聯合孫權對抗曹操,本來東吳文官都是主張投降的,但是諸葛亮大展其才,舌戰群儒,又智激周瑜,最終使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第二十二章 鎖二喬!

卻說吳國太見吳候孫權疑惑不決,乃對吳候孫權說道:「先姊遺言說過:『你父孫堅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周瑜與你兄長伯符掌管江東軍事,今何不請周公瑾前來問之?」吳候孫權聞聽吳國...

268 諸葛亮抵達江東 孫仲謀被逼投降

只見此刻的玉靈,臉上是血肉模糊,不知道被劃了多少刀,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就像《倚天屠龍記》裡面的那位被周芷若破相的蛛兒一樣。不!準確說來,比蛛兒更可怕!天哪!這司馬懿實在太狠了,他居然把玉靈毀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