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無涯書山有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坦率地講,我是一個愛書之人,對於購書、藏書、讀書這三件事,多少年來都樂此不疲。

參加工作幾年後,我手頭攢了些余錢,買書也便大方起來。

那時,白天忙工作,晚上勤閱讀,這日子不知有多愜意。

幾年下來,狹小的家中塞滿了書。

有時,為了讀一本好書,時常夜以繼日,絲毫也不覺得累。

從2011年到現在,圍繞文史、生態、藝術類的書籍,我慢慢品讀、認真評論,陸陸續續在《光明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解放日報》《深圳特區報》等報刊,累積發表70多萬字的書評。

書評集《最是書香》《家國書事》的出版,見證了我閱讀的歷程,也是閱讀後結下的果實。

對於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我格外關注,也投入了大量精力閱讀、思考和寫作。

近日出版的《書山問道:文化·文學·藝術閱讀札記》,是我的第三本書評集。

在這本書中,我藉助閱讀,盡情闡發對文化、文學、藝術的見解。

比如,在研讀《中國文化精神》《溯源:中國傳統文化之旅》《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起源》《中國的禮樂風景》等書之後,我深深覺得,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奧妙,前提是要釐清何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

然而,僅在傳統典籍中對中國文化精神「問道」,在當今時代顯然是不完整的,要把中國傳統文化放在中外歷史的坐標軸中進行縱橫分析,方能找准中國文化精神內核。

文學閱讀,在我的閱讀與書評寫作中占據重要位置。

我不光是讀錢鍾書、楊絳、賈平凹、莫言、格非、王安憶、遲子建等名家名作,還對於公眾「陌生」的文學作品也關注。

我始終認為,閱讀文學作品當然要朝「上」看,同時也該朝「下」看,若一味圍著名家轉悠,這種閱讀是「偏食」的。

也許是我習畫多年的緣故,在閱讀文學書籍時,對於藝術類圖書,我也愛不釋手。

在閱讀高居翰系列中國繪畫研究著作、《五百年來一大千》《藝術的故事》《畢卡索傳》等書之後,我堅信是藝術滋養了人文精神,藝術助推了文明的進步。

古人云「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中國有著悠久的讀書傳統,「耕讀傳家」是人們普遍信奉的價值觀念。

韋編三絕、孫敬懸樑、蘇秦刺骨、匡衡鑿壁、車胤囊螢、李密掛角、孫康映雪、宋濂借書、十年寒窗等成語典故,背後都有一個個勤奮讀書的故事。

顏真卿的詩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更是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

毛澤東同志從少年時期便開始博覽群書,他把各種有益的書籍都視為珍寶,須臾不肯離開,真正做到了嗜書如命,以書為伴,生命不息,讀書不止。

他曾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讀書看報,每天都不能少!」「鑽到看書看報看刊物中去,廣收博覽,於你我都有益。

」閱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個智者對談;閱讀一系列中外經典之書,則是拜一群高人先哲為師。

很多人也知道,猶太人和日耳曼人,創新創造能力極強。

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們熱愛讀書,他們在閱讀中找到創新創造的源泉。

從宏觀層面講,閱讀是為民族振興奠基;從微觀層面講,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

我的身邊很多人經常問我,哪些書值得讀?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筆者認為,在讀書方法上,不妨將泛讀和精讀互為結合,尤其是中國傳統經典之書,不僅要多讀、熟讀、還要讀透。

古人有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回想起來,在我有限的閱讀經歷中,孫犁的《耕堂讀書記》對我影響不小。

他不僅是著名作家,也是有骨氣的讀書人。

他的「言不實者不讀、常有理者不讀、吹捧文章不讀」的「三不讀」原則,以及「不做蛀書蟲,不做書呆子,不要被書本束縛住,不要盡迷信書本」的讀書「四勿」,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成為長期閱讀的座右銘。

聶震寧在《捨不得讀完的書》中就曾經指出,讀書的時間是在點點滴滴中擠出來的,要學會利用零散的時間。

對此,我非常贊同,其實有沒有時間讀書,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愛好讀書。

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和讀過的書。

近幾年的閱讀與書評寫作,我發現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在變得強大起來。

不過最令我愜意的是,在書香社會建設的時代大潮中,我作為讀書人,努力過、付出過,也得到過,這正可謂閱讀無涯,書山有路。

(作者:陳華文,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副編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