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吳玠知兵善騎射,屢屢重創金兵,金兀朮曾帶傷喬裝逃回燕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吳玠,宋朝著名抗金將領。
少沉毅有志節,知兵善騎射,讀書能通大義。
在宋夏戰爭中初露頭角,成為副將。
他和弟弟吳璘長期保衛四川,擊退金兵侵略,又曾在和尚原、仙人關大敗不可一世的金軍,戰功赫赫,聲名遠播。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攻略涇原,吳玠歸都統制曲端指揮,在青溪嶺初敗金軍,開始了日後抗擊金兵保衛四川的事業。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宣撫處置使張浚召見吳玠,對他很賞識,授予統制官職。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吳玠升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金將撒離喝來攻,在彭原店被吳玠擊敗,金兵再次來攻,吳玠敗走涇原,被降職。
張浚愛才,啟用他為秦鳳副總管。
農曆九月張浚集合五路兵馬與金軍決戰,出發前吳玠曾經表示反對。
宋軍在富平戰役大敗潰散,四川震動。
吳玠收攏殘部,在散關東面的要地和尚原設立營壘準備死守,風翔人民愛戴吳玠,給吳軍輸送糧食,常常被金兵截殺。
老百姓冒著殺頭的危險為吳軍助餉,可見吳玠甚得民心,軍民魚水情深。
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金軍為打開進軍四川的門戶興元府(今陝西漢中),於五月發動了和尚原之戰。
當時參戰的宋軍僅有幾千人,而金軍至少有幾萬人,面對強敵,吳玠針對金軍的弱點,採取「堅陣待之、更戰迭休」的疲勞戰術,又利用巉岩絕壁、溝壑縱橫、鳥道崎嶇的山地形貌,扼兵據險,「選硬弓強弩與戰,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居高臨下打擊敵人,迫使擅於騎射而拙於步戰的金兵,棄馬徒步作戰,宋軍大敗之。
又遣別將,從小道繞出敵後,斷敵糧道。
再派遣弟璘引騎兵三千設伏於原北的神岔溝。
果然不出吳玠所料,沒過幾天金軍因糧道被襲,退軍至神岔溝,璘率兵夜襲,連破金營10餘座,兀朮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於燕山,派大將撒離喝留駐陝西,兵屯鳳翔,與吳玠相持。
此次戰役,金軍損失十之六七,宋軍俘獲金軍頭目300餘人,甲士800餘人,繳獲器甲以萬計,取得了輝煌勝利。
史云:「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
」《大金國志》記載:「兀朮之眾,自是不振。
」南宋朝廷大振,升吳玠為鎮西軍節度使。
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金和偽齊十萬大軍進攻仙人關。
早在吳玠退守仙人關之時,就聽從吳璘「殺金平地闊遠,前陣散漫,須後陣阻隘,然後可以必勝」的建議,築堡設隘,吳氏兄弟率軍分守要隘,互為犄角。
金兵鑿崖開道,循嶺東下,猛力攻關,宋軍依託險隘堅堡,「以駐隊矢迭射,矢如雨下,死者層積」。
翌日,吳玠乘勝督軍反擊,並命統制官王浚引軍疾馳敵後,設伏河池,扼其歸路,結果敵軍大敗,星夜亡去。
金連年累戰,未能入蜀,反損兵折將,「遂還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復輕動矣。
」吳氏兄弟因屢勝金軍,聲威大震,名揚隴蜀,朝廷詔授吳玠為檢校少師、川陝宣撫副使,授吳璘為定國軍承宣使。
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和議成立,雙方以大散關為西部邊界,趙構知道吳玠功勞極大,賜他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兼節制陝西階、成等州;太監送皇帝的詔書到四川的時候,吳玠已經病重,趙構命令太醫去給他看病,不料路途遙遠,太醫還沒到,吳玠就死在仙人關了,終年四十七歲。
宋帝追賜少師頭銜,諡號「武安」,宋淳熙年間,追封涪王。
吳玠保衛四川十年,注意裁汰冗員,任用賢能,他修復水堰,提倡屯田,使亂世百姓安居樂業,把四川變成經濟文化十分發達的重鎮,為朝廷提供的收入幫助南宋穩定了局勢,為後來宋朝長期抵禦金朝和蒙古的侵略奠定了基礎。
他喜歡讀歷史書,每看到書上有可注意的地方就在桌上和牆上作筆記,以致牆上寫滿了格言。
元人脫脫評價他說,「用兵本孫吳,務遠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勝。
御下嚴而有恩,虛心詢受,雖身為大將,卒伍至下者得以情達,故士樂為之死。
選用將佐,視勞能為高下先後,不以親故、權貴撓之。
」
吳玠有勇有謀,無數次與金軍兵戈交鋒,歷經彭原店戰役、富平之戰、和尚原戰役、饒風關之戰、仙人關之戰,用畢生精力保衛川陝,戰功卓著,與岳飛、韓世忠一樣,是赫赫有名的抗金英雄。
他功勞比岳飛還大為何名聲不如岳飛,他都有哪些功勞?
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生於德順軍隴干(今甘肅省靜寧),興國州永興(今湖北省陽新縣)人,北宋抗金名將。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