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藉口自己老眼昏花,卻讓百官從此腿腳發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曾經簡述過為什麼清朝大臣見了皇帝要先拍打一下袖子,然後再行跪拜之禮。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看見天子坐明堂,文武兩邊站的場景。
但是,在宋朝以前是根本就沒有這種情況的。
喜歡歷史的朋友,想必大部分都看過《三國演義》,不論是漢獻帝還是魏蜀吳三國首腦,他們在正式場合雖然都是坐在主座上,但是兩邊的大臣們也都是席地而「跪」的,當時的跪並沒有後來意義上的跪,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椅子。
當凳子傳入中國之後,文武百官邊開始在朝堂上和皇帝一起「坐而論道」了,甚至還經常會有茶水伺候。
從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這種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百官們上朝只能站著了。
這件影響後世一千年的大事,卻源自於一場皇帝和丞相之間的「玩笑」。
後周時代有三個著名的宰相:范質、王溥和魏仁浦,他們曾經共同輔佐郭威與柴榮,柴榮死後又將七歲的柴宗訓託付給他們。
後來契丹乘後周主幼國疑,便來入侵,范質等人決定派趙匡胤出兵迎戰。
但是仗沒聽說打,卻傳來了趙匡胤被黃袍加身,被迫當了皇帝的消息。
范質等人義憤填膺,對趙匡胤進行嚴厲譴責,可是范質發現陪伴自己進行譴責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站著,其他人都已經跪下認同新皇帝了,范質不得已,歸順了趙匡胤。
雖然范質繼續在趙宋朝廷當官,但是非常不順心,因為他知道自己之前就不是趙匡胤的人,後來又反對過這個新皇帝。
不過趙匡胤可是歷史上知名的豁達大度的明君,他並不把之前的過節放在心上,但是武將出身的趙匡胤還是經常喜歡拿他來開玩笑。
有一次上朝的時候,趙匡胤藉口自己看不清奏章,讓范質過去幫忙念一下,范質幾步向前,拿起奏章就開始讀。
讀完之後,范質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卻發現自己平時坐的座位不見了,雖然心裡很鬱悶,但也沒辦法,只能站著了。
百官見宰相都站著上朝,自己也不好意思坐著。
從此,宋朝文武百官上朝的時候就統統站著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多次提到明清兩朝都想方設法地提高君權,降低相權。
趙匡胤的這一舉動,算是其濫觴了。
皇帝讓宰相上前幫忙讀奏章 結果宰相一回頭才發現全都亂套了
現在一提到上朝,估計所有人都會想到就有一大批人站著,皇帝坐在龍椅之上,聽聽想想指點江山。不過在下面的大臣無論是多大,都得站著,這也是歷史的電視劇這樣演的鍋了。其實這是完全的錯誤的,至少在宋朝一起...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宋太祖竟然怕史官?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說與當時的君主柴榮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隨著柴榮征戰疆場,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對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與青睞,可以...
職業軍人趙匡胤策劃領導的陳橋兵變,被黃袍加身成就帝王偉業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七歲幼子柴宗訓即位。此時,朝中政事由符太后、范質、王溥、魏仁浦等幾個顧命大臣掌控,後周王朝隨即出現「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面。
宋太祖的這條國策讓宋朝成為知識分子最嚮往的朝代
大家都知道陳橋兵變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這一天,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宰相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
大家只記得他杯酒釋兵權,卻忽略了他其他的功績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公元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公元960年,趙匡胤...
宋太祖如何用「惡作劇」的方式開了古代非常不好的先例?
宋朝是古代皇權加強的時代,皇帝與大臣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五代以前,大臣可以為坐在朝堂上與皇帝討論國家大事。可是到了宋朝,大臣卻只能站在朝堂上。而這個非常不好的先例是宋太祖用「惡作劇」的方式開的,...
他批評趙匡胤不忠於後周,趙光義卻說他該給柴榮殉葬!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率兵阻擋契丹與北漢聯軍時,在陳橋驛被「黃袍加身」,曾經的殿前都點檢搖身變為大宋的開國皇帝。這是歷史上罕見的用和平方式進行的朝代更迭,當趙匡胤等人回到後周皇宮時...
為什麼宋朝的官帽有兩根又長又尖的小翅膀,能戳到旁邊的大臣?
宋朝之前,文武百官上朝的時候,宰相可以坐著和皇帝討論政事。不僅如此,他們還能茶水伺候,小點心吃吃,龍井茶喝喝。愜意的背後是宰相的權力。
宋朝「從小孩手中得天下,也從小孩手中失天下」,這是天意嗎?
宋朝「從小孩手中得天下,也從小孩手中失天下」,這是天意嗎?為什麼說宋朝是「從小孩手中得到天下」的?。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發動了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此處的「黃袍加身」說得很好聽,似乎是趙...
他是唯一不滿趙匡胤篡位的前朝宰相,趙匡胤用一招把他制服
由於受到很多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影響,在我們印象里,大臣上朝都是站在金鑾寶殿上排好,而皇帝則端坐在龍椅之上指點江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起碼在宋代之前並非如此。宋代以前,皇帝和大臣們都是「坐而論道」的...